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生命元素的想象(下)
杂志文章正文
生命元素的想象(下)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0        返回列表

【北京】钱理群

学生作业中的多样解读和发挥(学生作业一)

(一)在“烧”与“冻”之间徘徊

喜欢“‘那我就不如烧完!’他忽而跃起,如红彗星”这个结尾。虽有些感伤,但骄傲和欣喜压过感伤,并能引发思考:关于生和死的意义。

有人说:死火烧掉自己多么不值得,只为了一瞬的光辉,得不偿失。真的这样吗?我一直认为,只盯着终点的运动员不会创造奇迹,因为他们眼里只有输赢。突然想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像真正的战士,与鲨鱼搏斗,最后拖回一副空空的巨大骨架。于是又有人说“得不偿失”,那又怎样?谁来决定得与失?要知道,老人正梦见狮子!

死火以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如红彗星般的光明。历史上有太多太多的同样的人,为了自由,为了正义,为了祖国,牺牲自己而不悔。但我们身边似乎有更多的人,为了一己私利,日夜奔波而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一种“冻灭”,也许比“烧完”能多存活一段时间,但这样的麻木的苟延残喘,没有意义,没有真正的快乐,还是“烧完”来得灿烂啊!

是的,选择就是一种放弃:选择“冻”,得到安逸,放弃了生命的真谛;选择“烧”,也许失去了安逸,得到的是幸福,是骄傲的人生。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年轻大学生徐本禹,放弃了留校当研究生的机会,到深山当教师,生活的种种不便,深夜的孤独——他全部咬牙承受了下来。他是真正的智者,他是苏醒的死火,他选择了燃烧自己。他的生命因此而发光,并且刺痛了我们的眼睛,让无数的中国人流下泪来。

“烧”和“冻”之间,你选择哪一个?

(北师大实验中学 高二14班 余佳音)

评语:这其实是—个“人为什么活着”的人生大问题,它是需要思考、追问与实践一辈子的。 钱

(二)火与生命

人们想起火,总是想起希望,想起热情,想起激烈,而我总是想起永恒。

它们总是在灰烬中重生,总是不受时空的限制,在每一个能够燃烧的地方,放出它的光芒。

每一次激烈的碰撞,都成为它的机会。纵然人用水浇灭了火,纵然火苗不再跳动,但只需再一次碰撞,它又会重新发热发光。

火的永恒是一种坚强不息,是一种隐忍,更是一种低调的伟大延续。

生命也是。不,生命更甚。火的存在是亘古不变的。生命除了拥有火的永恒,火的延续,它更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在比火还要短暂的历史中,生命从细菌繁衍到人类,从微不足道到和自然和谐相处,更是伟大的奇迹。

我赞美火,更赞美生命。

(北师大实验中学 高二8班 周为雨)

评语:注意到火的永恒性,这是你的一个发现。 钱

(三)死火和死水

鲁迅先生笔下的“死火”,我看并不可完全称作“死”。火的生命在于跳跃的热量,而真正的死火应该是完全灭尽的火,如同一个烧尽的火把留下的炭灰,不冒一丝烟,甚至没有了热度,再没有复燃的可能,这才是真正的死。而鲁迅先生梦中的冰谷里炎炎的形,不过是火的休眠和缄默罢了。作者将火与水这并不相溶的两者放置在同一个梦境中,让僵化的火在冰的怀抱里接受死亡,的确是奇丽的幻景。火焰一旦静止下来,便已经劫数难逃。作者给我们展现的,正是一段等待着死亡的似乎静止着的沉默。而这静止,却无法遮掩自然与生命本来的跃动,火被冰吞没,冰也会被炽热的火溶化,在这一种往复中,才有时代的更替,生命的代谢,物种的进化。鲁迅先生把进化的一个片断放慢下来,更加叹出了时空的飞逝,“死火”的命运停顿代表着痛苦的抉择过程,生命没有停顿的安逸,世界和人总要有一条出路,不过选择不同罢了。

这让我想起了闻一多笔下的“死水”,确与这“死火”有几分貌似。首先它们都被冠以“死”字,就是不流动,缺少生命的特征。不过貌虽似则神离,且是背向而驰的。“死火”是垂死的冻火,它明白了自己的终往,倒反有了选择的机会和勇力,无非冻灭与烧完,痛苦伴随生命的结束而结束,一切来得很简单。而“死水”则不同,一汪死水,多半是要腐败的,寄生虫们在这儿安居乐业,恶臭往往总招来更臭的败物,死水像是被玷污过的垂死的神灵,神似乎是不死的,可死水的一切迹象都是向着死亡发展的,所以死水忍受的不仅是被不断玷污的痛苦,而且时刻辗转于死与不死之间,寻不着命运的终点,在两难里越发的迷茫。彻底的死,似乎很难;不死只有把自己弄干净,可自己早与败物相融。所以我认为这“死水”比“死火”更带悲剧性。

“死火”与“死水”分别代表着觉醒者和觉醒者所在的社会,觉醒者绝望地反抗,用生命的消逝消灭自己的污秽,净化着这一汪死水。

觉醒比睡着痛苦,醒了,睁了眼看到了,包括自己与自己身边的人痛苦地死去的过程,我们对这些民族的先觉,理解胜过盲目地的顶礼。

(南师大附中高二12班李嘉)

评语:将“死水”引入,确实可以加深对“死火”的理解。赞成你的观点:“对民族的先觉,理解胜过盲目地顶礼”。 钱

(四)一点联想

我读《死火》,想起了史书记载的一个故事——

魏晋之际,曾有一位大名士为了躲避黑暗的时局,入深山追随一名隐士,希望从此忘怀物我,学道求仙。这名隐士就是《大人先生传》中记述的苏门先生孙登,而那位大名士便是以《广陵散》流传千古的嵇康,据说孙登整天沉默寡言,没和嵇康说一句话,对于嵇康所提出的社会、历史、人生的问题从不回答,也没有接受他的意思,终于逼得嵇康告辞了。临别时,孙登缓缓地说:“子识火乎?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多求!”

当然,《死火》中的火与孙登话中的火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显然存在着有为与无为,入世与出世,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与道家的隐逸养生的区别。但用火为喻谈人生哲学,却是相同的。熟知魏晋文章的鲁迅,会不会从中受到某些启发呢?

(南师大附中 高二5班 鲍梦寒)

评语:一个中学生如此熟悉魏晋文章,这是难能可贵,为我所不曾料及的。作者还交上一篇《鲁迅与魏晋文人》的六干字长文。说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类似:面临“无序的黑暗”,“历史失去了放得到桌面上来的精神魂魄,手段性的一切成了主题”。由“对生命的感悟是魏晋之际的最高命题”,谈到鲁迅的生命意识的特点:他“写死火,写鬼,从死中了解生命的意义”;尽管“也有对生命的博爱”,但“也许是对人生的沧桑看得太透彻,鲁迅对待生命的态度巳近乎冷峻”。还有比较鲁迅与嵇康的处世:鲁迅确有嵇康“刚肠嫉恶,轻肆直言”的一面,“却更老辣”,“更注意斗争方法”,“把历史看得更透,不作无谓的牺牲”。还论及文章的笔法,生活方式与追求,等等,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一定的深度。 钱

(五)《死火》新解

倘拿着“死灰”作文章,那人便断不会是鲁迅先生,而是吊唁的公务人员,或者领赏庆功的癞头皮鬼罢了。

倘拿着“死火”作文章,便是个活人,如鲁迅先生。

活的人,哪怕不能呼吸天地,也还有气;就算不懂妙手回春,也还求生——求精神之生。“死火”与“死灰”的区别,便在于前者虽死尚热,后者却灰飞烟灭,死便死了罢!

我想知道谁遗弃了这火,教他如此受冻难过;谁温热了死火,又乘着那最末的火光走出冰谷了的?我更想知道死火究竟是谁?

我猜测。

那死火,应当是先生自己了。先生梦遇死火,不过是梦见自己;和死火的一番探讨,不过是一个迷途的自己和一个献身的自己的商磋。请注意,死火何以在两难选择中做出了抉择的——是“我”告诉他“我.要走出这山谷”,于是死火把生的热赠给“我”,我以为先生说过希望青年超越了自己去.就有这层意思;而那“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让青年们过去”,不也正是死火用烧完的方式帮青年走出“冰谷”吗?

可是先生太残酷了,青年们才走出冰谷,便又用性命把大石车送进了死地,难道一定要青年这样的牺牲,才可葬送旧的老的硬的冷的臭的黑暗么?倘黑暗已死,而新生的青年也死,那么谁造一轮红日,又谁来托起她呢?

要是我,便不这样写,尽管明知不这么写,不过是制造新的幻觉……

(南师大附中 高二7班 林叶)

评语:的确是“新解”,区别“死火”与“死灰”,说鲁迅梦遇自己,谈鲁迅的“残酷”,都是你自己的理解。语言也很好,有杂文味。用杂文笔调讲鲁迅,自是再合适不过。 钱

(六)我读《雪》

鲁迅笔下的雪很美,有强烈的动感。我把它称之为“孤独的舞者”。因为孤独,所以漫天飞旋时的激情更让人震撼;因为孤独,所以义无反顾地挥洒生命时,那种魄力让人动容;因为孤独,所以独自舞动下去的毅力让人赞叹。飞雪中,我似乎看见了一个坚毅地步步前行的鲁迅。

但这绝不是一个孤冷的形象。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温暖。我仿佛看到鲁迅脸上挂着温暖的微笑,在他的文字背后静静地看着雪和雪中的孩子们。鲁迅的博爱情怀让冰雪也有了温热的感觉。

鲁迅选择了雪,却又把它说成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为什么鲁迅不选择雨?

雪和雨本是同一种物质构成的,差别只在处于不同的状态,就有了不同的属性。雨是柔于雪的。因为它无法控制自己的去路,在风和引力的作用下,它别无选择地皈依,在落地之后,它必然朝着地势低洼之处流去。它没有意志,它永远依附于得风得势的人。而雪,当它经过冰寒的淬砺,有了自己的形态,结成片打着旋儿下来,纵然仍不免落地的命运,但它始终不渝地抗争着,落地后固守着一方土地,只有当太阳无情地将它融化,才完结它固执的一生。雪经历痛苦而生,经历痛苦而死,在一生一死之间,完成了雪一族光辉的历史。

(南师大附中 高二5班 陈晓娟)

评语:感觉鲁迅式的冰冷中的温热,发现孤独中的坚毅,更思考雨和雪的不同属性与价值:这都是创造性的解读,阅读的乐趣和意义就在这里。 钱

(七)我的“雪”

一直很诧异,雪是冰,是比水更坚固的冰,但雪永远都比雨轻灵,飘逸。它飞舞,它飘落,无声无息,那惮一种安详是雨所无法带来的。也许,是上天赐给了它一双翅膀,它才能这样的飞翔。有时,我很想去云端看看,看这六角形的花是如何绽放,是如何跃入天空,飞向大地。她会眩晕吗?会恐惧吗?还是充满了兴奋?

总是以为雪就是这样柔弱,但有一天我发现自己错了,毕竟它还是冰,无比坚硬的冰。曾经抬起脸去迎接它,却在它落在脸上那一瞬间,感觉到了针刺般的疼痛,视线中是无数从天际坠落的雪片,如流星雨一般,冲击着我的心灵。于是忽然想到,雪那轻盈飞舞的舞蹈中,是否也包含着一丝炽热的,渴望生命的信念,甚至,是无法逃避的绝望的痛苦呢?

雪终究是要落下,终究是要死去的。那屋檐下融化了的雪水滴下来的声音,宣告着雪的生命的消逝,奏响了雪的生命的授歌。从水到雾,由雾变花,最后又回到水,雪的一生,就是这早已注定好的轮回‘。然而它曾飞舞过,它在一片沉闷的灰色中注入了生机。如同流星,那普普通通的沉默了几千年几万年的石头,义无反顾地冲入大气层,燃烧,滑落,那一瞬间的绚丽与壮观,点亮了天际,也照亮了生命。

现在懂得了,雪的水做的身躯,是它无法抗拒的悲剧般的命运,然而它有一颗飞翔的心,塑成了它轻曼的舞姿。在那样的舞姿中,我们所看到的是忘记了死亡的严酷而尽情绽放的生命之花。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雷电之壮丽。”

雪是漫天飞舞的白色精灵。即使肉体会消失,但精灵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南师大附中 高二11班 鲁沛)

评语:这是属于你的“雪”的想象和理解。这也是关于“生”与“死”的意义、价值的思考,这又可以视为你读鲁迅《死火》的心得。 钱

(八)我读《腊叶》

残缺是一种美。当美好的事物被打碎以后,你才会恍悟它曾经是多么美好。《腊叶》中“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边”的那片枫叶,会让人有种心底的难过。落叶归根,当你脱离你所恋着的,走到生命的那一端,岁月的烙印,让你苍老而且丑陋。不过也并非如此。你有没有被垂死的老人搭在床边干枯的手感动过,你是否被病人沉重的咳嗽和无奈的潮状的呼吸震动过?如果有,那么你受过悲剧美的洗礼,你也一定能感悟这“将坠的病叶”的美。

(南师大附中孙国力)

评语:视病叶之美为残缺的悲剧美,确有新意。 钱

在引导学生读《死火》《雪》《腊叶》,感悟鲁迅对宇宙生命基本元素:火、水、草、木的想象以后,又将《野草》里的几段文字辑录成一篇《天·地·人》的短文,让全班同学站起来,“放声吟诵”,以“进入一个生命的大境界”——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许也将不能。

(《题辞》)

她在深夜中尽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四面都是荒野,头上只有高天,并无一个虫鸟飞过。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于一刹那间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于是发抖;害苦,委屈,带累,于是痉挛;杀,于是平静……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入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

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中的波涛。

她于是抬起眼睛向着天空,并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惟有颤动,辐射如太阳光,使空中的波涛立刻回旋,如遭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

(《颓败线的颤动》)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雪》)

这次吟诵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情感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位学生后来写了一篇诵后感一

我高声朗读,身躯和心灵—起颤动

开篇即给我强烈的震撼,没有人能像鲁迅那样坦然。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我读出了寂寞和悲怆。孤独的战士,受伤的狼。

在深夜中尽走……无边的荒野……无词的言语……沉默无声里蓄满了野性的力量。

颤动……颤动……颤动……身躯的颤动……荒野的颤动……天空的颤动……奇峻的想象,后现代的画面,受伤的力量的感性表达,母爱因此变得可怕,因此变得伟大。

我高声朗读,自己的身躯、心灵,也随着“暴风雨中的荒野”,随着“空中的波涛”,一起颤动起来。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在混沌的天地间,站立着人间至爱至勇之人,忽而化作受伤的狼,崩天裂地地嚎叫,忽而化作雪的精灵,漫天遍地地飞舞……

(南师大附中 高二2班 宋志清)

评语:通过朗读,感悟到了鲁迅语言魅力的许多重要方面:奇峻的想象,后现代的画面,受伤的力量的感性表达。 钱

台湾学生对《死火》的解读(学生作业二)

(一)

依我的解读而言,那“冰山”是人的内心世界,唯有在梦中人们才有机会能进入自我内心的冰山世界,去探索和一窥自己发自内心最深切真实的渴望,而那“死火”正象征了人们内心最真切的渴望,它可以是任何事物,举凡人类所竭尽一生想要追求的目标都是。文中的“我”则代表了每一位阅读《死火》的读者,鲁迅希望读者透过阅读此文进行一趟探索自我内心渴望的旅程,藉此更加了解自己,鼓励读者思考自己的内心渴望及其重要性。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这句话意味着人们探索了自己的内心,发掘了自己真实的渴望。在一连串和死火的对话中道出了追求梦想的两种态度:在认清自己的梦想后去努力付出,使梦想化为事实,亦或是放弃怀抱理想,不去思考自己的梦想为何,让自己活在庸庸碌碌的现实生活中。即使两种态度的结果是相同的——渴望本身会消失,但鲁迅希望我们能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过程辛苦要付出代价,或不一定会带来令人满意的结局,但人生能在这么短短的几十年,积极地过日子来丰富自己的生命才是较明智的选择。

文末的“哈哈”,具体地写出了获得心灵满足后的得意感,即使最后葬身于车轮之下,但拥抱了梦想后便使人不再感到遗憾,能坦然面对一切,心灵的富足便是这样一个人们竭尽一生所要追求的东西。

(姚维欣)

(二)

我将“死火”解读为“鲁迅最大的生命热情”,也可视为“鲁迅生命的初衷”。而“冰谷”则象征着鲁迅自我生命抉择的隐性空间。他先是在梦中奔驰,希望能跑出这片冰冷的混沌,跑出一条正确的解答(出冰山的路),然而他非但没有走出,反而掉进了冰谷,却因此进入自己内心更深层的世界。他看到自己年轻时曾经燃烧的火,那是他生命的初衷,如今却再也烧不起来,徒留一个火的形体和褪红的颜色。但一旦面对,本来槁如死灰的生命开始有了温度,尤其当鲁迅以更加诚实的态度将困惑与犹疑袒露,这股源自生命的最初热情便自然给了解答:“与其冻灭,不如烧完!”

(范华君)

(三)

那火并非真正的“死火”。只能说是“休火”,因先人的遗弃,那火在冰谷间休眠,以纠结的红珊瑚之姿,等待下一次燃烧,灿烂地迎向灭亡。

突然想起千年以前,意大利的庞贝城。一直被认为是死火山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城内的一切生灵,整个地封存地底。几年后,漫布灰土的大地抽发了新苗几枝,柔嫩翠绿的草色蓬勃生起。人们又回到了这块土地,遗忘了曾有的华靡之城,遗忘了毁天灭地的灾难,建筑起了新的,更美丽的城市。

(李盈颖)

(四)

“死火”之于我,是炙热燃烧的爱情。

爱情可能冰冻三尺之下,虽然弱小但仍是缓缓徐徐地燃烧,如一支伫立不动的红珊瑚枝。爱情让人向往,渴望看清,但总是息息变换永无定形。当你得到了爱情,它的火热让你焦灼,燃烧渗透侵入你的肢体,你的心房。

炙热的爱情伴随着残酷的毁灭,得不到就要玉石俱焚的毁灭。当你沉醉其中被它摆布,左右为难渴望挣脱,却又无法将它轻易抛弃,你只能选择垂死挣扎或是坐以待毙。狂热的爱情将你逼到绝路,同归于尽也许是唯一的救赎。

爱情是“死火”,只要轻触它便会被唤醒而后剧烈燃烧。倘若从未遇见那死火,也许就可以避免最后被大石车碾毙的命运吧。但人就是如此,即使遍体鳞伤,人还是会不断地陷溺在爱情中。

(吴云亘)

(五)

我感觉“死火”就像命运一样,息息变换,永无定形,让人捉摸不定。是生是死?——死火像是死了,它却又活了。是热是冷?——它应该是极为炙热的,拾起火冷气却又让手指焦灼。它是在生、死,热、冷中间的模糊灰色地带,或许兼而有之,但不属于任伺·一方。

命运也是这样:成事在天还是在人?有时候两者的面貌都显露出来,有时候却一片空白和茫然,两个通通消失无踪。下一步该怎么走?选择是人为的还是注定的?这都是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

我觉得“死火”的主题在于人活着的态度。个人在选择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挣扎,很多矛盾,又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蔡婵)

(六)

“死火”是介于生和死之间:它是黑暗的终结,同时也烧出了新生之路。

“死火”就是鲁迅自身。

一句“仿佛就能愿意这样似的”,传达了一种无可奈何、无所选择下的妥协之感。虽带着鲁迅式的“反抗绝望”,但又有着对于死亡、消逝的不甘。鲁迅对于生命(特[来自wwW.lw5u.cOm]别是年轻的生命)是珍惜的,他并不会从“反抗绝望”的逻辑直接推至死亡、燃尽的必然选择,而任何牺牲对鲁迅一定是“不愿意这样”的。鲁迅不会想要让任何生命成为必须要在冻灭和燃尽间做出选择的死火。因此,鲁迅只好自己“仿佛愿意这样似的”成为死火,和黑暗共同燃尽坠入深谷中。

“哈哈!你们再也遇不着死火了!”因为黑暗的力量(大石车)已经和死火一同埋葬,因此也不需要死火了。鲁迅从不要求人人牺牲,都成为铺路的基石;如果要牺牲,就应该仅止于他一个人。

鲁迅希望自己是唯一的,最后的“死火”。

(陈幼唐)

(七)

“我”和“死火”的对话,让我想起鲁迅与《新青年》创办人之一金心异的对话:假如有一屋子的人即将被烧死了,那么我们应该唤醒他们,让他们试着挣扎仍不免一死呢,还是让他们在不自觉中死亡好呢?“那我就不如烧完!”与其要待在不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死去,不如依着自然,接受原本属于生命的火焰的命运,燃烧殆尽。这就是“五四”启蒙者的选择和选择的困境。

(庄依真)

(八)

如同处在庞大都市丛林中的人们,一栋栋矗立的大楼,钢筋水泥的建材,还包括了社会压力、社会关怀的减少、家庭的重担等各式各样关乎生命、关乎生活的事情,如同死亡一样,在城市里无所不在,内心的空虚更加强冰冻的白,“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这团放置于深处的死火,其实并非完全熄灭,只是人们常常自以为社会压力和生活重担已经将曾经有过的灵魂之火吹灭,喘不过气的人们在大声呼救时,却突然发现,自己的灵魂似乎从来没有离开,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文中的那个“我”将他拾起,再度彼此救赎。重新点燃生命的人们再生了,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陈品聿)

(九)

冷漠的氛围,使我们处在大环境的冰库中。理想主义的热情不在,在现实的环境中,我们依照生物性来继续生活着。我们会注意他人身上穿的名牌、潮牌的衣着,但似乎不曾静下心来和他人促膝聊聊,现代学生似乎失去了精神性的谈话精神。大学,好像仅成为入社会前的职业训练所。人人关乎的是自己的利益,人人想要当的是安全的中产阶级。当大学里,社会上,大多数人只想躲在布尔乔亚的硬壳中,思考停滞,精神萎缩时,整个社会都被“死火”所包围。

在现实的冷漠里,我们等待理想主义的温热,带领走出冰谷。

但鲁迅又清醒地预言理想主义最终“烧完”的命运。

于是,我们需要理想主义,又不能“过”。或许我们应该选择“现实的理想主义”,从自身所在的位置开始,兼及身边的公共事务,最后思及全世界的整体未来。

(曾一平[来自Www.lw5u.com])

作者: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编辑:张玲玲 sdz11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