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不断更新的诗意可能和真观念的深度呈现与延拓——读宋琳《城墙与落日》
杂志文章正文
不断更新的诗意可能和真观念的深度呈现与延拓——读宋琳《城墙与落日》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张杰

诗人宋琳的《城墙与落日》(2004年版)——这本中法文对照版诗集共收诗二十三首。 我是从书末尾往前翻读的,首先打动我的是《伊金霍洛》这首传达着12世纪旷古苍凉的诗,其中五句写道:

入夜以前,死者的城门将关闭

马上的人继续前行

去接受一份万古的邀请

并为地平线洒下慷慨的眼泪

褐色的群山…… 伊金霍洛是保存成吉思汗和皇后们遗骸、上贡(供)品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关于千年伟人成吉思汗的相关纷纭史事颇多,但在这首诗里,作者显然回避了宏大历史题材的诸多正写,而是采用了一种极其克制的点皴侧写和对话式的书写,并在可追问的问题和值得追问的问题之间做出了一种具有远意的区别,而那种值得追问的问题其实是不可穷尽的,这里不存在终极答案,但却使追问者获得一种尊严:因它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对话。①在现实情境中,作者还用敏锐的梦境之意,接通了旷古千年伟人荣光归于“褐色的群山”的殇情,令人感知久远帝国于化境:

与草原一样神秘的蒙古秘史

将开口为我缓缓诵读 《江阴小调》这首诗,共五小节,第一节如作者所写的《孩子,红鹿,水壶》一诗一样,主核呈现了宋琳笔下逍遥气轻逸而出的一面:

躺在亭子里的人

睡着了

他的两个朋友变成两条鲟鱼

第三个变成蝴蝶,飞入芦花

像棋局伊始,白棋静点于棋枰一角,令观者心呼美静灵动,而又静候以下棋势的舒缓展开,在第二节的递进中,亦不失鸿儒的仁爱和苍阔:

阳光中的橘树玲珑如玉

隐逸的芒刺忍受着霜、雪

叶脉呼应叠起的江湖,习习微风

满足于此时此地……

随着场景的进一步递换,在第三节中则呈现出一种颇具南方气质与情怀的世事通透:

江水仿佛漫上了月亮

正是清明时节

儿童在岸上奔跑

灯笼颤颤悠悠

像死者的眼睛朦朦胧胧

或王朝的传说

向下漂流

而诗人终究跌落于历史遗幻外的尘境:

没有闪闪发光的绫袍

没有门帘上的小银钩

可聊慰的心境低低挽歌出灼人的通灵,自古诗人身处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清凄之所,命运多舛自不待言:

可以透过香喷喷的松枝窥视

一个诗人毁了

接着,又一个诗人

须髯从云端投下

蓝色或红色的影子

而诗结尾自嘲,点破了化身人间的宿命与框限,像慢棋释怀的精准收官,局终遣情而叹:

无非是怪石的诙谐

你和我勾留,寻找

难免风尘仆仆

沉醉于肉体押韵的诗

写作在辨认和追问什么是先于写作的东西时,很可能自身也反过来被辨认和追问着②,在江阴的景色流连里,作者完成了一种具有自身指涉意味的辨认和追问。

再往前翻看,集子里的《从盐根海岸看黑曜岩绝壁》这首我认为不是一首单纯的景物诗。我把这首诗和作者集子里另两首诗《途中》《漂泊状态的隐喻》结合起来看做漂泊诗,这样似更妥切合适,因为多年的海外漂泊,作者写出了很出彩的极孤秀、哀婉悱恻、耐咀嚼的漂泊诗,这些诗作或形而上朝向自己的内心,或冷静外化落于自己的漂泊生存状态。尤其是1997年创作的《途中》《漂泊状态的隐喻》这两首诗,我读后不仅是感动,还有深深的难过,比如《途中》里的一些朴素诗句,都有着超常的感染力和摄取力:

没有伴侣,没有投宿之地/绝望的时刻!错过的犹闪烁在远方//野兔窜向小树林,落叶陈腐的叹息/与沾满露水的双足彼此安慰//夜总会已收场,城边的最后一盏街灯熄了。/一个扛着铁铲的人走向公墓的门。//游荡了一夜,在这陌生的城市。现在/晨曦催我入睡,空空的车厢里我感觉温暖。

这些剪影般个人传记式的诗意表述让我触到作者在异地午夜所遭受的无助、凄凉以及晨曦车厢里的自我温暖慰藉,令人唏嘘亦感同身受。而漂泊对主体意味着什么,仅仅是漂泊吗?身处异国,恍然如在实在界和想象界之间游走,用拉康的话说,实在被认为是绝对抵制象征化的东西。③相对于象征界是一个可说世界,实在界就是一个无法言说的寂静世界。而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其中一种最根本的图像便是帘或帷幕,帘的一边是主体,另一边是对象及其彼岸无。④而漂泊如同把一种帘拨开,呈现了主体的对象和彼岸无。所以漂泊所带给诗的,是对主体对象内心的真切呈现和对彼岸无的呈现,这像实虚映射也像一种无声的对话和殊异本土的存在指认。

《脉水歌——重读水经注))这首共十节,诗中显示了作者不凡的化古能力,而作者却并不囿于单一的化古,却刻出下面这些灵动有力的句子:

我移动,像山海经中的测量员

龙族的血液里有它们的低语、尖叫

禹贡山水犹在,贡船早倾覆

接着走来了游侠,纵横家

和篡位者仪仗中大象雄武的步伐

这片土地的传说,河流的传说

像石上的勒文,只有风能够识读

连同智者的浩叹都化为乌有

影子交错,有谁曾抵达过彼岸?

时空似乎倒[来自WwW.lw5u.cOm]转,又似乎在读者脑中飞奔,作者道出了纷繁历史沧桑巨变之空,而这种空作为一种真观念,其客观效果却暗含在心灵中,并与其历史对象的形式本身相符合。许多(历史)想象中的东西与理智或违反或一致⑤,在这里,我们因触到真实心灵的灌人,而为一种历史或世界[来自wwW.lw5U.com]的实像而受动。说到真观念,斯宾诺莎曾如此论述真观念:(一)真观念是简单的或由简单的观念构成,(二)真观念能表示一物怎样和为什么存在或产生,(三)真观念的客观效果在心灵中,即认为心灵遵循一定的规律而活动,就好像一个精神自动机。而读宋琳的诗,其实就可以感到作者在诸多诗中所呈现的诸多的真观念,而这些真观念的产生都归属于前写作的心灵真实,并形成作者一种潜在的风格化的东西。

《扛着儿子登山》这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亲情视角里的动画般的奇美世界不时闪现在我的眼前,一种共通的情感在诗内里流动,触击着读者的心弦。

《时装杂志》一诗则从“妩媚所向披靡……但我们被记忆削损着”这样一种被城市浮华胁裹的独白语调,刻镂了城市居人的善忘和部分主体性的遗失:

我是否淡忘了十年前发生的事?

只相信所有的人都带着一口锅生活

但那几个心形吉祥物后来丢失了

残破的未完成,颧骨的山峰隆起

多风世界中的我们被记忆削损着

而痛苦的回忆易于导致潜意识的有意遗忘。⑦记忆削损着或愉快或不愉快的经历,测量着我们对心灵世界的反思和了解认知,这种微妙的生命复杂体验在诗尾淡然说出,却撼动着观者的神经。

《公园里的椅子》这首诗也是一首很有精神内质的作品,在诗末节体现出“每张椅子隐含一个永远的缺席者”这句主题句,呈现出一种城市之空和嗔怪式的城市浮华光影交织后的冷静观察,也体现了一种特有的城市静思。

最后,我的目光落到诗集的第一首,即《城墙与落日》。这首诗很耐读,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意象、题材和现实的特殊控制能力和综合平衡能力。身处史称“十朝故都”的古都南京,在历史场域和现实之境的夹持下,作者开篇以一种精神自适来起笔,自然却不失凝重:

在自己的土地上漫游是多么不同,

不必为了知识而考古。你和我

走在城墙下。东郊,一间凉亭,

几只鸟,分享了这个重逢的下午。

然后笔锋一转,勾勒出旧朝繁华并暗示了时光的盛大无情:

轩廊外的塔,怀抱箜篌的女人,

秦淮河的泊船隐入六朝的浮华。

从九十九间半房的一个窗口,

太阳的火焰苍白地驶过。

而一切皆心照不宣,词与物、现实与历史、内心与外界飘忽衍变的变量变化,被显隐的思维逻辑所指认,并获得一种特殊的开放式语言品质。作者将历史意念感触的反弹和社会语境的变迁,将浪漫式精神世界结合进现代性表达,赋予了古都重新被书写,被唤发的一种诗性言说的可能性:

微雨,行人,我注视泥泞的街,

自行车流上空有燕子宛转的口技,

雾的红马轻踏屋顶的蓝瓦,

我沉吟用紫金命名了—座山的人。 上节形成一个对古都风尚认识的小高潮,而对应于作者更深广的复杂内心却是:

对面的事物互为镜子,交谈的饮者,

伸手触摸的是滚烫的山河。

我用全部的感官呼吸二月,

我品尝南京就像品尝一枚橘子。

卢梭曾言,评判风尚就是在评判荣誉,而评判荣誉的人则是从公共意见里得出他的法则的。一个民族的各种意见,是从它的体制里诞生出来的。虽然法律并不能规范风尚,但是风尚得以诞生的却是立法。⑧理解到这里,也许有些出题,但古都气象与大国风尚的确是本诗直面并不容回避隐隐揭示出的一个主题,由风尚我们不期会想到公共人格和公共力量,这产生于诗核的导体,却广延于家国民族及政府,甚至如卢梭所言,关乎立法,这些于诗虽无直接关涉,却连通家国与时代,形成被诗核牵带出的具有时代意识的一种符码浓缩,并形成一种时代呼唤的古都新美学和泱决古都氛围下呼之欲出的一种新的时代社会伦理,而那种新的时代社会伦理,却是本诗为中国读者奉献出的又一个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