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最美的石头会唱歌之《摩西像》-米开朗琪罗雕像启示录(二)
杂志文章正文
最美的石头会唱歌之《摩西像》-米开朗琪罗雕像启示录(二)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在同样作为描述雕塑大师的《罗丹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罗丹观看了他能找到的每一件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他被大师未完成的四个囚徒像迷住了。他喜欢这些塑像的粗放更甚于那些成品大理石的纯洁。它们看起来就好像在肉体上还保存着米开朗琪罗的指纹,好像这些人物曾经在石头中[来自WwW.lw5u.com]沉睡,而米开朗琪罗则把他们从石头中释放了出来。

罗丹专门去看了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他发现这是伟大的佛罗伦萨雕刻家最令人满意的作品。

这是一个大师对另一个大师的作品做出的评判。

《摩西像》是米开朗琪罗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陵墓雕刻的。它与其他五尊位于陵墓上方的座像一样,主要是为了起到某种装饰的效果。但是罗丹感受到了:米开朗琪罗在这座雕像中,展现了自我的个性,寄寓了自己的思想。罗丹认为: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是几个世纪以来,最多被人们提到,而最少被人们理解的一件作品。

据《圣经》记载:

自从约瑟把以色列人接到埃及定居以后,四百年过去,以色列人从最初的七十人,发展成为一个人丁兴旺、遍布埃及各地的大族。

公元前15世纪,一位新法老登上了王位,他认为以色列民族的繁荣昌盛会危害埃及的稳定,动摇法老的统治。在他的号令下,以色列人的地位日渐低下,到[来自wwW.lw5U.com]后来竟沦为埃及人的奴隶。

为了限制以色列人的发展,法老想出一个极为残忍的手段:把所有以色列人生下的男婴全部杀掉,只能留下女孩。摩西就是这样一个不准出生的人。

后来历经生死磨难,摩西受上帝委派,带领以色列人脱离苦海,向“到处流着蜜和结满鲜果的人世乐园——迦南”长途跋涉。

然而令摩西悲哀的是,他的同伴已然变得奴性十足,对自己遭受的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丝毫没有想到要反抗。

……当摩西领他们走到沙漠中心时,随身携带的食物全部吃光了,周围茫茫的荒漠寸草不生,找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于是,许多人开始向摩西抱怨:“你为什么要把我们带到这里来受苦呢?留在埃及做奴隶,至少还能勉强果腹,总比在这儿饿着好呀。”

摩西听到这些话,感到十分痛苦:他的同胞受了多年的奴役,精神上已经成为奴隶了。他们宁肯过着屈辱的生活,也不愿意用生命去换取自由……

(韩凌编译:《圣经的智慧》)

摩西就像高尔基笔下的那个先驱者丹柯,恨不能掏出自己的心,让它燃烧起来,以照亮同胞们蒙昧的心。

后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完全陷于绝望的以色列人,竟然用金首饰铸成一头金牛,把它放在人们中间,所有的人对金牛顶礼膜拜起来。这一景象是具有象征主义意味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在人类的生存现实中,对金牛的顶礼膜拜无处不在。”

米开朗琪罗在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陵墓里雕刻了《摩西像》,显然是别有深意的。摩西有着引领同胞脱离奴隶生涯的寓意。他同时在陵墓里还雕刻了垂死的奴隶、受缚的奴隶等一组雕像,这些“殉葬的奴隶”,更深化了“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一主题。

作为精神分析大师的弗洛伊德,写下数万字的一篇长文《米开朗琪罗的摩西》,指出了数百年来,世人对《摩西像》的误读:

这是一件像谜一样让人费解的艺术珍品……每当我读到欣赏这座雕像的话语,比如说它是“现代雕塑的王冠”(海尔曼·格林),都会感到慰悦。因为没有一座雕像能像《摩西像》一样,给我留下这么强烈的印象。有多少次我试图领会出这位英雄愤懑、嘲讽的目光所含的意味……

1912年,一位名叫马克斯·索尔兰特的艺术评论家评论道:“世上没有哪一件艺术品像这尊《摩西像》一样,会得到意见如此分歧的评判。仅仅就形象而言,便有截然不同的解释……”

索德从面部表情悟出了“各和感情的混合”——“紧皱的眉头表现出愤怒,目光中含着痛苦,突出的下唇、后缩的嘴角显示出轻蔑。”但是别的仰慕者却用另外的眼光来审视。比如,杜帕蒂认为:“他庄严的眉毛像一层透明的薄纱,半遮半掩住了他伟大的思想。”同时,吕布克声称:“你如果想从头部找出睿智的表现特征,你会徒劳无益;他的横眉不是代表了别的什么,而是蓄容着无限的愤怒和压倒一切的力量。”吉勒罗姆在理解面部表情这点上,观点更不一样,他从面部看不出任何情感,有的“只是明快的傲气,带有灵感的尊严,永生的信仰。摩西的目光看到未来,他预见到,他的人民世代生存,他的法则永恒不变”……

艺术家把摩西一生中的什么时刻,永远凝固在了大理石上?

……他的人民此刻却弄出一个佥犊,并围着金犊起舞、欢庆…一米开朗琪罗正是捉住了这一瞬间——暴风雨前的平静,来塑造他的人物形象。摩西马上就要跳起身来一他的左脚已经从地面提起一把十诫圣书向地上掷去,向他那没有信仰的子民大发雷霆。

……不再把摩西塑像理解为他见到金犊就要爆发怒火。索德说:“……米开朗琪罗关心的是,塑造某种人物类型。他创造出了一位性情暴躁的人类领袖,这位领袖意识到了先驱者启蒙所肩负的神圣使命,却意想不到会遭到同类的反抗……这种冲突,即有志于改造人的天才与芸芸众生之间的矛盾,必然发生。愤怒、轻蔑以及痛苦的情感在摩西身上象征性地表现出来。没有这些情感,就不可能描绘出这类超乎凡人的人所具有的性格。”

无需再多引录了。四百年来,对《摩西像》连篇累牍的评议层出不穷,殊途同归地表达着一个基本意思:摩西对他的同胞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正如鲁迅的一句名言所说: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求做稳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在与奴隶主对应的位置上,还有奴隶一极。老子有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正是这两极的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才构成了这一“奴隶制”时代。呼唤新时代的到来,有着更为繁复的思想解放内容。

米开朗琪罗终身不渝,都在完成着一个启蒙运动中“救救奴隶”的主题。

摩西在《圣经》故事里,是一个先知者的形象。先知是《圣经》中的一个专用名词,意思是“代神发言的使者”。顾名思义他的先知先觉来源于神性,它的话就是一个预言。米开朗琪罗赋予了摩西先驱者的性质,而先驱则比先知担负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先知是言说者,而先驱是行动者。先驱者无法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他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后来者在身后观望,他成功了,别人飞速跟进反而“后来者居上”;他踩空落水了,得到的是“智叟”们的嘲讽。我国著名评论家唐达成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领跑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它包含了启蒙中冒险的全部内容。承担风险,付出代价,说不好还落一个爱出风头的褒贬。跟着跑,倒可能是一种智者的策略。”

老子有名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的话已精明地道出了先驱者必然的悲剧命运。

弗洛伊德以他的真知灼见,“见前人之所未见,言前人之所未言”,看出了米开朗琪罗《摩西像》中所蕴藏的更深一层含意:

纳克富斯说道:“摩西塑像所产生效果之巨大的秘密,在于内在的烈火与外在的冷静之艺术对照。”我不反对这一解释,但是我总觉得这种解释还缺点什么。大概这便是我们需要找出寓于态度中的精神状态,同上述的“外在”的冷静与“内在”的烈火的对照之间更近似点。

我们再来看摩西塑像,在两个地方有某些细节迄今不仅为人们所忽略,而且没有被恰当描述过。这两处便是,他右手的姿势以及十诫的位置……食指放在了胡子上,压出了一道深深的槽。用一根手指压胡子,肯定是不寻常的姿势,很难理解其用意。

……这种安排处置用意何在?动机是什么?雕塑家是基于线条和空间设计的考虑,而把向下飘逸的浓须拉向面朝左方的塑像的右侧吗?这是多么奇怪而又不合适的表现一根指头的压力的方式……这些细部的特征难道没有实际意义吗?

……这种运动现在已能证明是刚刚发生过的。蓬松起的胡子也就反映出了手的运动轨迹……人群的喧嚣声,拥戴金犊的景象,叫静坐着的摩西大吃一惊……他感到义愤填膺,准备跳起身来,惩治这些不知好歹的人。盛怒之下,他急躁的手下意识地把胡子牢牢抓紧……那么,什么又使其缩回去了呢?

……十诫达到现在的位置,是先前运动的结果。

我们已经看到,多少人不由自主地将塑像解释为表现了被堕落的人们和围绕金犊起舞的景象所激怒的摩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放弃这种解释,因为这种解释让人期待着看到摩西很快跳起来,打碎十诫,惩治同胞。这种看法与总体构思格格不入。按照我们的复原图,摩西既不会跳起来,也不会把十诫从手中挪出去。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不是激烈行动的开始,而是先前运动的结果。在开始大发雷霆时,摩西想采取行动,跳起来惩治,忘记了十诫。但是,他克制住了盛怒,想起了身负的神圣使命,他将继续静坐在那里,让胸中的怒火慢慢煎熬着灵魂,他也绝不会掷出十诫,打碎圣书……

归根到底,这不是《圣经》上记载的那个摩西,那个摩西确实大发雷霆,将十诫向有罪的人掷去,跌得粉碎。这个摩西是艺术家心目中的新摩西。

好了,不必再过多地引录了,我们借助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读懂了米开朗琪罗更多的心理内容:《圣经》中那个暴怒的拯救者摩西变成为米开朗琪罗斧凿下这个仁爱的思想者摩西。摩西出埃及凸显出的是先驱者的价值和人格力量。人类从“历史轮回”的宿命中解脱,走出被奴役的恶性循环,走向自由,创立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