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情趣与理趣——中国古典诗话中情感的矛盾和统一(一)
杂志文章正文
情趣与理趣——中国古典诗话中情感的矛盾和统一(一)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64        返回列表

【福建】孙绍振

这里提出的“理趣”范畴,相当独特。一般说,中国传统的诗歌,一直以“缘情”为正宗,大抵以情胜,于情不胜者,乃陷于理。刘熙载(1813-1881)《艺概·诗概》卷二日:“陶、谢用理语各有胜境。钟嵘《诗品》称孙绰、许询、桓(桓温)、庾(庾亮)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此由乏理趣耳,夫岂尚理之过哉!”对于诗来说,追求理有点灵魂冒险的性质。

诗话词话中的“理”常相对于“情”,“理趣”则相对于“情趣”。二者取得平衡、得到赞赏者,凤毛麟角。诸家常举的典范为杜甫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宋末元初范唏文就不太承认,以为是“景中之情也”,仍属情与景之对举。方回(1227-1307)《瀛奎律髓》卷二十三也说,像“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这样的诗,也是“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施补华(1835-1890)《岘佣说诗》也认为“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系“情景兼到”。然而早于他们的罗大经(1196-1242)《鹤林玉露》乙编卷二,并不把这种现象仅仅当做情景的关系,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来看:说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只把做景物看亦可,把做道理看,其中亦尽有可玩索处”。这里的“道理”和17世纪贺裳(约1681年前后在世)、吴乔(1611-1695)提出的“无理而妙”、“入痴而妙”,把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观察大有不同,而是把“理”与“物”对举,这是中国古典诗话词话的特殊范畴。从方法论上看,这样的对举,亦不同于吴乔、贺裳等强调的情理对立,而是强调物与理的统一,景物中就隐含着道理。

很显然,这里的“理”,不是一般理性的“理”。那它是一种什么“理”呢?

在王鏊(1450-?)《震泽长语》下卷中有一个解释:这是一种“人与物偕”之理。就是 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不是矛盾对立。从辩 证法的角度来说,这是不无道理的。辩证法讲求对 立统一,重点在对立,强调一分为二。把矛盾看成 是事物的本质,看成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对于批判 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这是深刻的,但是由此也带来 了局限,那就是片面强调了矛盾,忽略了统一,因 而难免弱化了矛盾统一的一面。

中国人天生懂得辩证法,不用从《老子》里去 找,只要仔细琢磨老百姓的口语用词就行了。我们 把一切事物通通叫做“东西”,一个东,一个西,二 者相反相成。这就是说,一切事物都由相互对立的 成分构成统一体。看看英语的thing有这么深刻的 意蕴吗?他们把做生意叫做“busness”,给我的感 觉是,这个名词是从忙碌(busy)中转化而来的, 不过是暗示这玩意儿实在太忙了。我们却把它叫做 “买卖”,也就是买进和卖出的对立统一。汉语的构 词法,还真和黑格尔哲学异曲同工。这样的例子很 多,如天地、矛盾、春秋、夫妻、衣裳(上衣下裳)、 寒暄、老小、乾坤、日月、水火、一来二去、南征北 战、t上八下、颠颠倒倒、瞻前顾后、朝三暮四、花 开花落、嘘寒问暖,等等,给事物命名的时候,内在 的矛盾构成统一成为重要的关注点。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注意到事物矛盾的时候,又不忘记它 在性质上是和谐的统一体,如国家、宇宙、人民、青 春、生命、平均、和平、田地、丰富、精彩、轻松、野 蛮、工作、劳动、写作、耕种、奴役、驱遣、群众、亲 近、心心相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等等。这个现象 早就引起了方以智(1611-1671)的注意,他写了 一本书叫“东西均”(撰于1652年)。在《东西均》 中,他提出“合二而一”(“交也者,合二而一也”,“尽 天地古今皆二也,两间无不交,则无不二而一也”), 把对立之物的主导方面放在统一上,可以说是中国 式天人合一的演绎。他逝世以后一年才出世的黑格 尔则把统一之物的主导方面放在事物的矛盾上。毛 泽东就是选择了黑格尔的斗争性学说,而到了20世 纪60年代,杨献珍企图平衡一下,指出事物不但有 毛泽东指出的一分为二的规律,而且还有与之相反 的合二而一的特点。这就有点大逆不道了,因而遭 到批判。但是,历史证明,中国人不但强调对立斗 争,而且还强调和谐统一,这是中国古典文化传承 的精华。对立面是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和大自然 的关系,不但有强调矛盾的阴阳对立、人定胜天学 说,而且有天人合一、和谐之说(还有和为贵,和而 不同)。从人与物的关系来说,最高境界就是这里所 说的“与物俱化”:“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从 人与人的关系来说,就是孔夫子“吾与点也”的高 度默契。王鏊(1450-1524)把这归结为“趣”,这 种趣,是一种哲理的趣,与一般人情的趣有层次的 不同。这种理趣,不但要“与物俱化”、天人合一, 还要与人默契。这样的理趣,可能是世界诗歌理论 中极其罕见的。

值得研究的是,这并不是个别诗论家的感悟,而是相当普遍的共识。这种境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境界,其特点如李维桢(1570-1624)《郝公琰诗跋》所言“理之融浃也,趣呈其体”。这里的“融浃”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无差别状态。在方回看来,作为诗,“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这种平静超脱的、顺应自然的心态,和传统的诗学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激动状态相去甚远,与汉魏古诗的“人生不满百,常怀干岁忧”的焦虑亦大相径庭,与唐诗的张扬率性也天差地别,[来自wWw.lW5u.CoM]就是与山水诗之温情也大异其趣。至于和英国浪漫主义之诗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spontaneously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则不啻天壤之别。上述中外抒情离不开情感的夸耀,而这里的特点,则是情感的消融于物,更接近于道家的自然姿态,佛家的寂灭心态。其精神全在融人大自然、融入自我的静谧自如和自洽,再加上语言上又是“无斧凿痕,无妆点迹”,乃构成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学境界。进入这样的境界就能享受天理人趣。这个趣,不是通常所谓相对于情感的理性的趣味,既是天理,也是人趣,是天人合一、人心默契的趣味。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理性,是一种内在的趣味,与一般理解的形而下的世俗趣味有根本的区别。 极而言之,这种境界是内心的绝对宁静:把“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解释为天人合一,还是浅层次的;更高的层次,则是类似于陶渊明的“无心”(“云无心以出岫”),不怀功利。不但没有外在的物质压力,而且没有内心的功利目的,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水在流,我心不动,云不动,我心也不动,把自我的心境看得比天地、云水都要宁静。沈德潜(1673-1769)《唐诗别裁集》卷十,说“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是“不着理语,自足理趣”,意思是这种理趣的关键在于不能用语言明白说出来。张谦宜(1706年进士)《絸斋诗谈》卷四论断:“说是理学不得,说是禅学又不得,于两境外别有天然之趣。”这里点到了禅宗,可能就是严羽(约活动于1195-1264年间)所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张谦宜没有什么名声,但是其直觉感悟相当到位。当然,钱锺书先生说得更为精到:“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赋物以明理,非取譬于近,乃举例以概也。或则目击道存,惟我有心,物如能印,内外胥融,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非罕譬而喻,乃妙合而凝也。吾心不竞,故随云水以流迟;而云水流迟,亦得吾心之不竞。此所谓凝合也。鸟语花香即秉天地浩然之气;而天地浩然之气,亦流露于花香鸟语之中,此所谓例概也。”钱锺书先生说得非常[来自Www.lw5u.com]系统。首先,“赋物以明理,非取譬于近”,这是寓理于物,不是以物为喻。所谓“举例以概”,“例”是特殊的个别,“概”是普遍的,故个别概括普遍,这普遍就是“理”了。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的这种艺术哲学又与西方的是相通的。比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天真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从一粒沙里看世界,从一朵花里看天国,在一时中掌握永恒: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l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rutyin an hour.也许钱锺书先生就是从英国诗歌的这种现象中得到启发,对中国诗歌中“例概”和比喻的区别做了深邃的阐释:这不是比喻。如果是比喻,则仍然是个别的性质,就没有目击道存,也没有“内外胥融,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非罕譬而喻,乃妙合而凝”的理了。其次,光有理可能还不是诗,要有理,还得有个性。钱锺书先生认为,妙在“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乃妙合而凝也”。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式的理趣又和英国不同,不像他们那样把沙子、花朵和诗人主体看成分离的,而是:心物合妙全而凝为一;物我无间,乃有超越个体;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从形而下之我,变为形而上之我。是乃物理,也是人哲。名《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定价:48元《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孙绍振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定价:58元《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定价:39元

作者:孙绍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张乐朋wudan5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