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一个人静静的世界——汪伊虹访谈录
杂志文章正文
一个人静静的世界——汪伊虹访谈录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汪伊虹 续小强/文

对话人:汪伊虹 续小强 录音整理 王王 文字整理 纪续

汪伊虹(以下简称“汪”):《名作欣赏》是本老刊物了。

杂志·开场

续小强:(以下简称“续”):对啊,2010年又进行了改版。形式上改变很多,尤其是这本随刊的艺术别册。

汪:我看了几期,感觉有些做得挺别致的。比如,林先生的《思想者》,祝焘的《花间士》。

续:您过奖了。我们是想给每个人起一个“雅号”,不一定准确。杂志毕竟是一本文学刊物,因此我们不太想把这个别册做成大专业、纯而又纯的画册什么的。我们所采取的各种形式,都是为了让艺术走近普通的读者。我的话叫:文人气质,风雅别册。

汪:这其实也挺难的,要和文学挂上钩,其实不容易!

续:这些年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读了很多关于绘画的书,也向一些画家请教过。我感觉啊,有些画家的文字其实写得更感性,更可直抵人心,更能触及艺术的核心与本质。

汪:可能是专业的缘故吧!其实,没你们专业做文字的写得好!

看画·虚实

续:之前看您的画,感受很深的,是其中虚实的关系处理与色彩的调动。见过一些画我感觉都太实、太用力了,很少空灵,通透的意味也很少,缺少感动人心的那种幻梦式的品质。

汪:每个人的眼光是不同的。我给你看些我新近画的画,(看画……)

我在决定画的时候,都要有个起始,然后再申发,画有时候也需归纳。我画画一般都是从一点开始。我一般是在画的过程中,在适合的时候才去想。如果是预先就想好,反而受限……

续:那这样的话,是不是很难把握,因为您由一点出发而至成型。

汪:其实就是要把握契机,当然大致的想法还是要有的。我很难在没有兴趣时还去画,这是很难的。比如《摘枣》这张画,起初我就想只画一棵枣树,但后来[来自wwW.lw5u.cOm]发觉不现实,肯定得有吃枣的人吧!最后就又画了一个吃枣的人,把兜里塞得满满的。

续:我发现您的这些乡间风情的画,里边的人物都显得蛮矜持,但很安静,很美好。

汪:我曾经认为自己的老速写没法入画,其实未然。这些年来我在画农村人的时候,已经不再刻意强化,把他们的面孔都描画成视觉上的一种生理特征。画画必须要跟现实的表象有一定的距离才会更接近艺术的本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入物更本真的内心。

续:也就是不能太特意地去制造了。

汪:我画画很多时候有偶然的因素在望面,有天意的成分。

续:像您把“老虎帽”和“太湖石”放在一起的那张画,给我印象太深刻了。

汪:虽说如此,也有实的东西。我在农村仔细看过小孩的老虎帽,这是实的东西。可把它提出来,放在另外一个世界,意味便不一样了。

笔墨的东西,色彩的东西和一些很美的东西,我认为不要总跟现成的一种创造模式去结合。它要跟生活里最朴实的、最普通的东西去结合。当然,它要具有审美意义。

续:今天我看您的这些画,好像与我最初的印象有所不同。

汪:其实画到最后,人们还是在看墨色、看构图、看透明的宣纸。画画需捕捉即景的新鲜感受,不同于赶潮流:我相信,有生活经验的人,在看画时会被触动某根心弦。

续:我注意到,您有几张画,是画了两次的。

汪:我认为画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成长和寻找的过程。第一张是寻找一种画境,感觉会更微妙,是从茫然中慢慢找寻出来的。第二张才是肯定、果断的画面,但又必然要丢失一些东西。我最早,一张画可画多次,来达到一定状态,后来只能画一次,而不能重复,现在有的可两次;从形式构成上来说,是两张不同的画,只是意思类似,因为画一张感到想法未完,还有画的欲望。若感觉兴尽,则无法再画类似的画。而当时特定的感觉,永远不可复制……

续:看您的画,感觉骨性中的自然流露更多些,想问问您对“技术”、“笔墨”是如何理解的。

汪:画画的人,都是特别重视技术和制作的。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很讲究大而干净,要精雕细刻,要仔细,要非常写实,整个时尚好像就是这样。要不就是借用国外新潮的东西,来显现艺术的当代性。技术好了就特别熟练,寻找自己独特的样式,一看就是哪个人的东西。但这些固然因其具有某种基本意义而至关重要,但有时也可能覆盖了画家性情中的自然与本真。

笔墨,应该有它的独立要求和欣赏价值,毕竟,它是有生命的。它也应该和整个画面的内容、情感有所结合。古人的东西比较精纯动人,因为他们的心比较清静。实用的目的太多了会有影响,要有一点限量和把握,有的杂念连自己都不知道,而画已明白地知道并显现出来了。

生活·忙闲

续:您是不是从小就喜欢养猫养狗养花?

汪:是呵,因为家里哥哥和姐姐们中最小的都比我大好几岁。所以,我从小就是和它们—起长大的。

续:就是一个人的静静的世界?

[来自wwW.lw5U.coM] 汪:对,特安静。看书、看画、看风景。

续:那您讲一点它们的趣事儿吧。

汪:实际上,它们的情感是特别直接的,但偶尔也耍点心眼。有次在朋友家,他;涅的猫看见曹里放着一条鱼,当时有人啊,它就假装连看都不看,但等我们一走,它就马上叼了鱼跑了。但是我家的猫不会:它决定做什么,当时就散了。

续:猫和主人也是有关系的。

汪:我现在的这只猫是只流浪猫,流浪猫一般都是很淘气的。当初它生病的时候,喂它吃药,它就是不吃。没办法,几个人一起,有的把它的爪子摁住,有的把它的嘴张开,药放进去后,就赶紧把嘴关住。然后等你松开手,它就一下子又给你吐了出来。后来没办法,就一直握住它的嘴,只要听见“咕噜”一声咽下去了,这才敢松开手。等它身体好点以后,它就开始捣蛋。在家里跑过来,冲过去,把我的书全都搞在地上,把茶杯盖、碟子、碗全都打碎了。可如果把它送出去,又不忍。现在,它在北京很快活。

续:您觉得“闲”和您的画有关系么?

汪:我以前其实是很忙的,走路都是小跑,从来不踱方步。我喜欢看书啊,而且要画画。现在因为眼睛的缘故,才闲了下来,算是对自己有了原谅的理由了。原来是不可原谅的,因为你到了画院,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好好工作,肯定心里过不去。

续:那画画是工作吗?我总觉得画画和工作是不太一样的。

汪:我觉得是工作。因为以前的条件一直很艰苦,后来调到画院,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就得珍惜。

续:您写的“养猫日记”太好了,该整理整理出版。还有一些关于画的笔记,读了也很受启发,现在很少写了?

汪:对,我以前的思维全是文字,走在路上脑子里都不断蹦现出来一些美的语言,但我发现这影响到了自己创作的形式感,后来我就不写文字了;不写文字,形式感自然就好了,因为画画完全是另外—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