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此内美兮
杂志文章正文
此内美兮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许芜/文

我是一个女儿的父亲。国柱先生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两个父亲,一个周日的下午,坐在一起,泡了一壶茶,聊了好长时间。从下午三点多一直到夜里十点半了吧。聊嘛,就没有什么规规矩矩的主题,同为父亲,自然也会拉杂到孩子身上。但主要还是他讲。因为,我这个父亲,在他这个父亲面前,还只是一个小父亲。

他很深情。像一个父亲的样子。我呢,尚处在做父亲的初级阶段,便是静听。聆听。一同悬在耳边的,是“我们如何做父亲”之类的疑问。他讲了[来自www.LW5u.coM]几个事几,清晰而流畅,语调不时激动,这有点像在谈他的书法作品,娓娓道来,又每每动情而至伤怀。他坦承他的自私,期望甚至渴望女儿留在他的身边。“你想,你一身疲惫推开家门,迎上来的是自己的宝贝女儿,那该是多好的感觉啊。”他托着下巴,回想起自己年轻时骑车子带女儿到公园玩耍的事儿。说到当时女儿从他手中接过“可乐”又非要爸爸喝一口时,他一睑的幸福和满足。女儿上大学了,离家很近。一有时间,晚饭后他总要散步到学校女儿住的宿舍楼下,把她叫下来说几句话,其实也没事。他甚至在炎炎夏日的一个中午,突然给在校的女儿打电话让她到校门口等着,然后飞也似的去离学校最近的“好利来”蛋糕店,买两盒上好的冰激凌给女儿送去,高兴地看着女儿贪婪的吃相。眼下,女儿快要出嫁了,他说他自己“真是舍不得呀”。

这让我想到前几天,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集,里边所选的一篇极有意思的文字,题为“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据我了解,平凹先生向来害怕会议,更害怕发言啊讲话什么的,但在女儿婚日,如此郑重地要“讲话”,足见天下的父亲对自己女儿郡份深沉的爱都是一样的。贾平凹先生说:“她诞生于爱,成长于爱中,是我的淘气,是我的贴心小棉袄,也是我的朋友。”如此轻绵的话语让人动容。从国柱先生有些凄婉的眼神中,我读到的,也正是这种凝重而深沉的情感。我想,要间他自己最为得意的作品为何,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自己的女儿。因为他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女儿就是他今生今世的全部和唯一。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父女之情只有父女彼此才能说得清楚。对女儿的这份情和爱与他的书法作品,未必毫无关联。笔墨与人的关系当然是极为复杂的,然其再过玄妙,总还是摆不脱传统伦常的影子。心为何,气又为何,如果一味抽象,了无人间烟火的味道,大概就既难以融在笔墨之间,更不会让人生发激情而去体悟其中“书如其人”的味道了。或者说,字如其人总是具体的。也必定是具体的。它,就在我们的一切行为中,是和琐碎的日常联系在一起的。正如禅宗谈“心”谈“悟”,其至高仍在日常,而不在空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同为报刊中人,我也特别地注意过国柱先生主政太原日报社后的作为,仰慕之余,实为探测自己未来践行的要点。他行事的方正,待人的通达,有太多例子,大概只有同道才可感受其中的艰辛和不易。而在书画圈里,他依然率真、意气,豪放而至响亮,还又不失诙谐。几多雅集,他的性情做派,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所谓,方正、通达,乃至率真、意气、豪放、响亮和诙谐,我想用来形容他的书法,也是极为合适的。

我的父亲同国柱先生同属羊。记得小时侯,父亲总说属羊的命不好,还总把曾经受过的“苦”和“罪”都归结到属相上。听一些朋友谈起过国柱先生的经历,也读过一些他已经消隐了许多悲痛而作的文字,我便特别地能够理解他书法中的苍凉味道。

苦难,当然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可苦难,若摧毁了你,它还是不是老师呢?大概不是。如此的设想,不过是事后的再想,以及类似于阿Q般对自己的宽慰。苦难,终究是一个极为恶戾的魔鬼,由魔鬼而至老师,由牺牲者而至好学生,考验的,不是苦难之为苦难的教鞭,而是人之为人的韧性。转化是必然的,迎难而上,也是必然的,顺水推舟.就更是必须的。看国柱先生的履历,我发现他所走的每一段路程,所留下、立起的每一个界碑,并不纯然就是伤痕与创面,而多有对其未来书艺的滋养。当然,如此的滋荞不要也罢,但你怎么能不得不要呢?

国柱先生曾经是省城名校的高材生,高中毕业后四年之内曾在五个学校当代课教师,教与他同龄的高中生、技校生。他又曾在社会最低层的街道工厂伴随着浓烟滚滚的电石炉摸爬滚打了八年之久;业余时间里他还要刻腊版、修手表、画玻璃画以补贴家用。但不论生活如何窘迫,书法始终伴随着他。我想,奔波、饥饿的物质贫困,一定抵不过育人亦是育己的精神财富。笔墨烟云的获得,何尝不是阅人阅世之后的从容和浩茫。这些必然的领受,这些特定的悲苦,也注定要找到自己的出口。在国柱先生这里,它们被笔墨幸运地记下,以至丰富多彩地呈现,便不单单是一个又一个的字,而是一段精神的履历,一种人生别样的况味。林鹏先生曾刻印一方,谓之“荆轲之友”。我想,它所描述或概括的,必是这人生与书道的相濡以沫。从窄门走出来的人,是幸运的。幸运之后,并末遗忘,而融化于心,且又可快意驱骋,于此,非有真本性而难为。

国柱先生新近的书作,萃取了章草与今草各自的光彩,面目清新,轻重自然,古今之间,满纸淋漓,了无嫁接的痕迹,该是出自自己的本心。他很谦虚地讲,只是刚刚开始尝试。可笔锋透露出的果敢与坚[来自wWW.lw5u.coM]毅,字里行间中的沧桑和凝重,不得不让人猜测他长期的省思和字外的功夫。

书家论书家,多由字到人,由字想人,如此的逆推法,需要专业与功力。于此一再奢望,但最后我总是由畏惧而至落荒。逃进书斋,回到自己的想象;所记录的种种,多凭了无牵挂的感觉;我希望以自己的自在去触摸这些人的美好,就如同想念一个老朋友;有时超越了笔墨,有时则低低地躲在日常的细节里——那些字面就张挂在那里,每一个人尽可去用心感受的,我更渴望的,是能够穿越那层似薄实厚的宣纸,去找寻那个人淡淡的背影。

由国柱先生的书法册,记下这些,我才是要好好谢谢他呢。

2011年7月11日初稿

2011年7月12日改定

并州文瀛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