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古道新风历久弥新——走向21世纪的中国篆刻艺术
杂志文章正文
古道新风历久弥新——走向21世纪的中国篆刻艺术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北京 骆芃芃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行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力、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其制作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有三干多年的历史。

公元13世纪之后,艺术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出现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出现了丁敬(1695-1765)、邓石如(1743-1805)、吴昌硕(1844-1927)、齐白石(1863-1957),以及当代的刘江(1926-)、韩天衡(1940-)、石开(1951-)等诸多大师。这些艺术家将这门古老而又弥新的传统艺术一直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篆刻技艺主要采用叶蜡石一类的寿山石、巴林石等石料和陶瓷等其他材质。其主要工具是刻刀、印床、印泥、毛笔、宣纸等。主要工艺流程有设计印稿、上石、镌石、钤印、刻款、拓款等。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司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

篆刻艺术的主要特色:一、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二、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方寸之中表现大干世界”。三、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合一”的过程。

篆刻艺术有着[来自wwW.lw5u.coM]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首先,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和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来自WWW.lw5u.com]术逐步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地区和国家,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专业社团有三百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冷印社,有作为中国第一家研究和创作篆刻艺术的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正在致力于中国篆刻艺术独立学科的建设,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篆刻艺术人才。

2009年9月3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茶壶、瓷器、茶叶、邮票、雕塑、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2008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和国家大剧院分别举办的“金石永寿——第一届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在恭王府举办的“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中日篆刻艺术展”、在上海世博会上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以及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办的“天翰云章金石永年——骆芃芃篆刻书法艺术展”,以其新颖、独特的展览方式,鲜明、超前的审美理念,将中国篆刻艺术带入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

作者:骆芃芃著名篆刻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