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人为他人制造了这样的命运”——纳乌科夫斯卡《椭圆浮雕》绍介
杂志文章正文
“人为他人制造了这样的命运”——纳乌科夫斯卡《椭圆浮雕》绍介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6        返回列表

山西 杨德友

索菲亚·纳乌科夫斯卡(1884-1954),波兰著名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界限》(1935)等;1946年发表了十分著名、篇幅很小的短篇小说集《椭圆浮雕》。

纳乌科夫斯卡写作的《椭圆浮雕》包括八篇短篇小说,这是作者在希特勒罪行国际调查委员会工作的文学成果,其中包含了种种罪行见证人证词和受害人证词,以及对于实地考察和听到的事件的叙述。标题来源于作家1944年5月7日的日记:“我沿着林阴道回家,路旁都是坟墓,堆积了成行的尸体。熟识的姓氏、侧影、椭圆浮雕……”椭圆浮雕即镶嵌在墓碑上的椭圆形的浮雕肖像,用以纪念故去的人们。小说集的警句是“人为他人制造了这样的命运”,揭示了战争尤其是纳粹大屠杀对个人的心理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启发读者思考人类的本质和局限性。作者采用了事实叙述的新闻报道风格,很少加以评论——这样的表述具有巨大的表达力量!而且,关于群体性死亡的残酷,作者放弃发表道德说教的机会,因为任何评价的尝试都是不合时宜的。

《椭圆浮雕》中的人物都是心理惨遭损伤的人们,他们受到形形色色滔天邪恶的惊骇,常常还保留着“被集中营化”的意识。他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是无以复加的罪行的见证人。他们虽然不善于分析或者概括自己的感受,却能够冷静地、实实在在地叙述其见闻和经历。那些事件发生在希特勒占领时期波兰各地:华沙、格但斯克、奥斯维辛和马伊丹奈克的集中营。

开卷第一篇《施潘纳教授》,描写用原料制造日常生活用品,但是那原料却是人的遗骸,而格但斯克解剖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却不愿意理解这一勾当的危险性,而教授的青年助理竟流露出钦佩之情:“在德国,可以说,人们善于白手起家……”一个妇女看见了不可理解的事,比如在拉文布吕克集中营里饿得快要死亡的囚徒在绝望中吃尸体上的肉——这样的描写见于《底层》。在犹太人隔离区,犹太人被虐杀,目睹这些罪行的人令人震惊的麻木不仁,在《墓地一妇女》中得到描写。但是,虽然随时随地面临死亡,为了揭示罪行真相也要活下去的巨大的坚强意志,则是《德沃伊拉·杰洛纳》的主题。《签证》中,在集中营,一个女囚徒叙述了没完没了的穷凶极恶的折磨,包括在严寒中罚站一二十个小时这样的挑选病弱者的绝招。而在《铁道旁边》中,一位犹太人妇女在被输送到集中营的路上逃跑受伤,在聚拢来的村民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冒险给予她帮助,人群面对这位伤痛卧地的妇女议论一整天之后,还是有人走出人群把她杀死。《人是坚强的》中的人物米哈乌.P,目睹了自己全家人在集中营被毒死,看不到自己活下去的意义,但是依然没有被德国人打死,仅仅是因为他还能够干在茹霍夫斯基森林里掩埋尸体的工作。对于虐杀过程的总结,见于最后一篇——《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成人和儿童》,小说表明在集中营严酷规则的影响下,人的心灵堕落到何等程度。

纳乌科夫斯卡的语言简洁而沉着,有报刊文章特质,常常是个性化的、用口语表达的,符合人物的身份。

附记:1月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

奥斯维辛是波兰[来自www.lw5u.Com]南部一个只有四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四百万人,主要是欧洲的犹太人(多数又是波兰公民)在这里惨遭杀害。

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1941年10月,德国侵略者驱使主营的囚徒在附近建造了布热津卡营。

布热津卡营比主营大好几倍。专用铁路从南边大门一直通到集中营北端,铁路尽头原是集中营配有毒气室的焚尸炉。这个集中营共有四个这样的杀人建筑物。当年,希特勒匪徒把从欧洲各国抓来的人用闷罐子货车运到车站的月台上,从中挑出少数身强力壮者去做苦役,其余的,包括儿童甚至初生婴儿都被立即送进毒气室杀死,然后送入焚尸炉焚化。这个集中营存在的三年半时间内,被希特勒匪徒从铁路货车上直接驱赶到毒气室毒杀焚尸的人大约有三百五十万。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七干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两百多名儿童。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滞,瘦弱不堪,奥斯维辛集中营从此才为外人所知。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揭露希特勒党卫军在集中营犯下滔天罪行的实证和图片,包括他们从囚徒那里掠夺的财物。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70年12月7日,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献花圈。当勃兰特伫立凝视一幅幅清晰的受难者浮雕时,突然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1985年当时的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发表了著名讲话:“德国应明确承认战争罪责。”1994年5月,德国众议院修改刑法,规定不管以何种形式否定屠杀犹太人都将被判刑。1995年1月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五十周年之际,德国总统赫尔佐克访问奥斯维辛时,再次为德国纳粹的侵略暴行向波兰人民请求宽恕。

2005年11月1日,第六十届联大全体会议一致通过由一百零四个国家共同提交的一项决议草案,将每年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来自www.lw5U.coM]”。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六十七周年之际,我们有感于德国人民和德国政治家们勇于面对德国往日政客罪魁的罪恶,承认并且带头悔罪。勃兰特总理荣获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名正言顺。此中启示,极为深刻。

作者:杨德友,山西大学退休教授。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山西大学(英语)求学。译著有《怀旧的未来》《遗嘱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等。2002年获得波兰外交部长颁发的“传播波兰文化杰出成就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