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展露风神与品性的苔藓赋——苔藓与中国文学(中)
杂志文章正文
展露风神与品性的苔藓赋——苔藓与中国文学(中)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98        返回列表

山东 李剑锋

辞赋之中,自屈原《离骚》到汉代散体大赋,似乎不见写到苔藓。相传西汉班婕妤创作的《自悼赋>云“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提到宫殿台阶上的苔藓,但这篇辞赋一般被怀疑是魏晋以后人的伪作。至西晋潘岳《河阳庭前安石榴赋》云“壁衣苍苔,瓦被驳藓”,当是今天见到的最早在辞赋中提到的苔藓。其后,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云“践莓苔之滑石”、《望海赋》云“其卉木则绿苔石发,蔓以流绵”,南朝谢灵运《岭表赋》云“萝蔓绝攀,苔衣流滑”,都写到了苔藓,用以衬托环境的幽雅。鲍照《芜城赋》云:“泽葵(苔藓名)依井,荒葛舀(挂)涂。”谢庄《月赋》云:“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绿苔生阁,芳尘凝榭,悄焉疚怀,不怡中夜。”江淹《别赋))云:“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北朝庾信《枯树赋》云:“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以绿色苔藓衬写凄伤之情、衰败之感,苔藓有了新的意味。然而这些描写只是零言碎语,苔藓还不是受人关注的独立审美对象。

首先在辞赋中对苔藓作单独描写的是南朝时期的著名作家江淹。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南朝宋齐时期著名文学家。他才华卓越,出身于世族,但因十三岁丧父,家境转为贫困,宋时在始安王、建平王幕府等处任职,沉沦下僚,不得意。

江淹的《青苔赋》借助卑微的苔藓与怀才不遇的士人相类比,抒发了作者遭黜被贬的哀怨之情。南朝宋元徽二年(474),江淹被贬到偏僻荒远的东南沿海做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令。这年江淹三十一岁。到任后,他“凿山楹为室”(凿崖壁为屋),流连于山水之间,多有闲暇,创作了不少辞赋,《青苔赋》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联系这篇辞赋来看,江淹居处因近山少人,阴湿多雨,适宜苔藓生长。他创作于同时期的《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云“百年积流水,千里生青苔”,《赤虹赋》云“苔滑临水,石险带溪”,《待罪江南思北归赋》云“秋露下兮点剑舄,青苔生兮缀衣巾”,《杂三言五首》之《构象台》云“苔藓生兮绕石户”,都写到了吴兴的苔藓。所以,《青苔赋》赋前小序交代写作缘起说:“余凿山楹为室,有青苔焉,意之所之,故为是作云。”接着就是赋的正文。这是第一篇写苔藓的咏物言情小赋,全赋不足四百字,短小玲珑而情韵悠长,此录全文如下:

嗟青苔之依依兮,无色类而可方。必居闲而就寂,似幽意而深伤。

故其处石则松栝交阴,泉雨长注。绝涧俯视,崩壁仰顾。悲凹险兮,唯流水而驰骛。遂能崎屈上生,斑驳下布。异人贵其贞精,道士悦其迥趣。咀松屑以高想,捧丹经而永幕。

若其在水则镜带湖沼,锦匝池林,春塘秀色,阳鸟好音。青郊未谢兮白日照,路贯千里兮绿草深。乃生水而摇荡,遂出波而沈淫。假青条兮总翠,借黄华兮舒金。游梁之客,徒马疲而不能去。兔园之女,虽蚕饥而不自禁。

至于修台广庑,幽阁间楹,流黄乏织,琴瑟且鸣。户牖秘兮不可见,履袂动兮觉人声。乃芜阶翠地,绕壁点墙。春禽悲兮兰茎紫,秋虫吟兮蕙实黄。昼遥遥而不暮,夜永永以空长。零露下兮在梧楸,有关一人兮欷以伤。

若乃崩隍十仞,毁冢万年。当其志力雄俟,才图骄坚;锦衣被地,鞍马耀天。淇上相送,江南采莲。妖童出郑,关女生燕。而顿死艳气于一旦,埋玉决于穷泉。寂兮如何!苔积网罗。视青蘼之杳杳,痛百代兮限多。

故其所诣必感,所感必哀。哀以情起,感以怨来。魂虑断绝,情念徘徊者也。彼木兰与豫章,既中绳而获天。及薜荔与蘼芜,又怀芬而见表。至哉青苔之无用,吾孰知其多少?

首段写见“青苔之依依”,感到它难以同其他物类相比,由此引发作者对它孤寂幽处的感伤和共鸣。第二段写苔藓的居处幽绝,突出它的“崎屈上生,斑驳下布”的生态特点;用异人、道士的珍视赞赏显示它贞洁高远的精神风貌。第三段实际写的是水藻,但古人是把水藻归人“青苔”的,藻类的美丽与苔藓相得益彰,它们得到雅人韵女的青睐。第四段写与闺阁幽独的美人相伴的苔藓,“芜阶翠地,绕壁点墙”,春天听着鸟儿悲鸣,秋天听着虫儿吟唱,默默地注视着叹息感伤、青春孤独的美人。第五段写陪伴英雄枯骨的苔藓,用“苔积网罗”与其生前的显赫繁华作对比,不胜今昔之恨。最后一段将人们珍重的植物与弃置不顾的苔藓对比,暗示出作者被贬抑不用的感伤。通篇是写青苔,注意用虚设的典型人物情境烘托苔藓的优雅美好;也是借青苔“居闲而就寂,似幽意而深伤”抒发自我的感情。赋作景中含情,情韵悠长,令人咀嚼不尽。江淹所处的六朝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和自我观念觉醒的时期,辞赋不再像汉代大赋那样注重铺陈罗列客观外物,而是转向自我情感的抒发,产生了大量抒情言志咏物的小赋;作家情感的中心也由军国大事、道德人伦转向日常生活、山水景物。江淹因此有心关注名不见经传的青苔、苔藓,不但仔细观察,而且倾情感受,发现了这种微小植物身上的审美特性和精神价值。它远离尘嚣,幽雅清丽,虽不被欣赏,却坚贞自爱,是高尚道士、雅人怨女的伴侣,也是幽冥英雄、失意才士的慰藉。苔藓被江淹审美化了,情感化了,人格化了。该赋开启了后世文学作品中苔藓的基本审美价值倾向。

后世步武江淹《青苔赋》者,首先要数“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和杨炯。与江淹不同,“二杰”《青苔赋》里的青苔,虽然也被精神化了,但已经不是那样幽怨自伤,而是变得英气傲人、坚贞不拔,平添了许多昂扬的自信和淡定的操守,带有初唐朝日的勃勃生气。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少年天才,乾封元年(666)即因对策高第被授任朝散郎,时十四岁。两年后,因作《檄英王鸡》,嘲戏皇族,触怒高宗而遭贬离京。之后近三年,客游巴蜀山水,其《(青苔赋》就创作于此间。《青苔赋序》云:“吾之旅游数月矣,憩乎荒涧,睹青苔焉,缘岩而上,乃喟而叹曰:‘嗟乎苔之生于林塘也,为幽客之赏;苔之生于轩庭也,为居人之怨。斯择地而处,无累于物也。”王勃看到人迹罕至的荒涧岩崖上的青苔,有感而发,感慨它与沉溺于世俗情感的人类不一样,能够超然物外,不被世俗羁绊。于是赋日:

若夫桂洲含润,松崖秘液,绕江曲之寒沙,抱岩幽之古石,泛回塘而积翠,萦修树而凝碧,契山客之奇情,谐野人之妙适。

及其瑶房有寂,琼室无光,霏微君子之砌,蔓延君侯之堂,引浮青而泛露,散轻绿而承霜,起金钿之旧感,惊玉箸之新行。

若夫弱质绵幕,纤滋布濩,措形不用之境,托迹无人之路,望夷险而齐归,在高深而委遇,惟爱憎之未染,何悲欢之诡赴。

宜其背阳就阴,违喧处静,不根不蒂,无华无影。耻桃李之暂芳,笑兰桂之非永。故顺时而不竞,

每乘幽而自整。

序言言及两种青苔,一是林塘之苔,“为幽客之赏”,二是轩庭之苔,“为居人之怨”。赋首两节紧扣序言所言两种青苔,依次描摹。接下来增写一种远离人迹的幽居之苔,如果说“林塘之苔”被人喜爱,“轩庭之苔”被人哀怨,那么幽居之苔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越俗情,天然自由。尾段进一步升华青苔的精神品质,小小苔藓居然高洁傲人,连世人争赏的桃、李、兰、桂也遭苔耻笑;苔顺时而不争,逆时则自省,孤芳自赏、洁身自爱。这种精神显然打上了作者的鲜明印记。

与江淹的《青苔赋》相比,王勃的<青苔赋》篇幅更精粹,结构更紧凑,行文步步深入,虽逊色于江淹赋的从容和情韵,却增添了凛然峭拔的风骨。就对苔藓的描写而言,苔藓的居处被归纳得更简洁,舍弃了与自己当下情感不谐的坟墓苔藓,而增写了远离人迹的幽居苔藓;与江淹较多的烘托描摹相比,王勃对苔藓的烘托笔墨较少,但观察到江淹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特点,如“绕江曲之寒沙,抱岩幽之古石,泛回塘而积翠,萦修树而凝碧”中对“绕”、“抱”、“泛”、“萦”等四个动词的选用,传神地写出了青苔与它的生长环境之间相依相辅的状态。王勃还写到苔藓“不根不蒂”,符合其生物性特点,可谓观察细致。

杨炯的《青苔赋》是一篇骚体意味浓厚的写物抒情小赋,前半部分与江淹《青苔赋》的思路相似,主要用人事烘托青苔,依次写了深山莓苔、潭蔬藻[来自wwW.lW5u.coM]苔和广厦苍苔;后半部分集中写青苔的状态和品质,独创性较强,赋云:“尔其为状也,幂历绵密,浸淫布濩,斑驳兮长廊,夤缘兮古树,肃兮若远山之松柏,泛兮若平郊之烟雾。春淡荡兮景物华,承芳卉兮藉落花;岁峥嵘兮日云暮,迫寒霜兮犯危露。触类而长,其生也蕃。莫不文阶兮镂瓦,碧地兮青垣。别生分类,西京南越。则乌韭兮绿钱,金苔兮石发。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夫其为让也,每违燥而居湿;其为谦也,常背阳而即阴。重扃秘宇兮不以为显,幽山穷水兮不以为沈。有达人卷舒之意,君子行藏之心。唯天地之大德,匪予情之所任。”苔藓生长的地方,杨炯比江淹和王勃关注到的更多,依次罗列了古树、山松、文阶、镂瓦、碧地、青垣,还关注到苔藓分布极广,“别生分类,西京南越”;生命力旺盛,“触类而长,其生也蕃”;名称不一,“乌韭兮绿钱,金苔兮石发”。描写注意用比喻传神,如“肃兮若远山之松柏,泛兮若平郊之烟雾”,这是江淹、王勃所没有来得及细致描摹的景象。至于苔藓所显现的精神品质,也带有杨炯自己的特点,如云:“苔之为物也贱,苔之为德也深。”观点鲜明不含糊。苔藓仿佛谦虚退让、与世无争的儒家君子。但这种比拟没有很好地与对景物的描写烘托有机结合起来,显得有些游离于整体。在情景融合、集中抒情、富有情韵方面,杨炯的同题之作难免逊色。

唐人于王勃、杨炯《青苔赋》之外,在其他作家的赋作中也有不少提到苔藓。如卢照邻《秋霖赋》:“若乃干井埋烟,百廛涵潦,青苔被壁,绿萍生道。”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天长地久兮苔藓合,古往今来兮林涧空。”李邕《日赋》:“若乃江湖积气,雾雨经时,莓苔连于枕石,泥泞汨于川坻。”李邕《石赋》:“若乃苔藓剥落,雨露淋漓。”吕令问《云中古城赋》:“榛棘蔓而未合,苔藓纷乎相滋。”刘禹锡《秋声赋》:“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合,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伊伊。”司空图《春愁赋》:“林幽莺吊,院古苔新。”宋元以后,辞赋中这样的描绘层出不穷,如宋人汪莘《月赋》:“或带苔纹而黏屐齿,或移花影而泛清樽。”杨万里《浯溪赋》:“削苔读碑,慷慨吊古。”元人汪克宽《吴山赋》:“苔梯石磴,萦九折之委蛇兮。”白珽《西湖赋》:“碑蚀苔以干言,记南园之绝景。”明人陈继儒《禜赋》:“苔浓蚀壁,菌腐生墙。”

至于专门咏苔藓的赋作,王勃、杨炯之后,今天见到的主要有五篇。它们是晚唐五代时期著名作家陆龟蒙的《苔赋》(有序)、宋代文彦博的《金苔赋》(有序)、明代钱文荐的《苔赋》(有序)、清代任端书的《绿苔赋》(参任端书《南屏山人集》赋类,清乾隆刻本;又见清末胡天游《石笥山房集》文集卷一,清咸丰二年刻本,当是误收)和李伯元的《苔赋》(载《游戏杂志》月刊第七期,1921年12月刊出。薛正兴主编《李伯元全集》第五册“李伯元诗文待访录”部分存目未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下文据龙文展(《游戏世界》所见李伯元佚文》一文转录,《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3期)。

陆龟蒙《苔赋序》云:“江文通尝著《青苔赋》,置苔之状则有之,惩劝之道雅未闻也。如此,则化下风上之旨废,因复为之,以嗣其声云。”他有感于江淹辞赋只是描绘青苔形状,“惩劝之道雅未闻”,没有寄寓讽喻旨意,因而创作了《苔赋》。其主旨主要是惩戒劝世,通过富贵者与贫贱者不同遭遇的对比,指出富贵骄盈则盛极必败,贫贱淡泊则平安自得。陆龟蒙不但主旨上有新意,且在对苔藓的描绘上也有特点。如首段云:

天地闭,风雨积,门径秋,莓苔植。离方抱圆,累紫叠碧。始分封于危亭之下,终略地于荒畦之侧。侵竹坞而纵步,占兰畴而盈尺。丽色何似,嘉名孰为?高有瓦松,卑有泽葵,散岩窦者石发,补空田者垣衣,在屋日昔邪,在药日陟厘。质被绿钱之美,香闻艾纳之奇。或藫或却,或藓或苔。先用三字句、四字句活泼地开一个头,然后用拟人手法写苔藓的繁盛众多和生命力之强,如果联系下文惩劝的用意,“略地”、“侵竹”、“占兰畴”这咩的用语还隐然有所讽喻。接下来写到各种苔类的名称,见出农学家陆龟蒙的博学。陆龟蒙在结尾自诩为“遗形而放志者”,并以谣作结云:“苔之生兮自若,人有哀兮有乐;哀者贵兮乐者贱,贵者危兮贱者宴。噫!哀乐兮何时止,贵贱循环兮而后已。”既强化了主旨,也更新了苔藓赋的文学形式。

宋代文彦博的《金苔赋》(有序)和明代钱文荐的《苔赋》(有序)有一个不同于前人同题赋作的地方,即皆非直接面对苔藓或者苔藓赋作而创作,而是针对书籍中与苔藓相关的记载有感而发。据[来自www.lW5u.Com]《金苔赋序》,北宋初期的政治家文彦博读到王嘉《拾遗记》记述到的“金苔”,“颇异之,因为斯赋,追其美词”。赋作先极力铺陈它的奇异,最后曲终奏雅,寄托讽喻之旨云:“是致永熙、永嘉之荡析,刘耀、刘聪之倾逼。玉辇播迁金行,否塞蟠龙踞虎,虽别王于偏方,封豕、长蛇恣吞噬于中国。万户蒿榛,干门荆棘,金苔亦陷于敌人,深可为之太息。”从统治者的玩物丧志里,作者看到了西晋永嘉之乱、中土五胡乱华、人民横遭涂炭的根源,结论可谓精警。立意与陆龟蒙《苔赋》的创作初衷一脉相承。

钱文荐《苔赋序》云:“王微少有才名,江吏部湛爱之,举以为郎,不就。隐居一室,周旋十载,苔痕满阶,莫知所在,乃为赋纪之。”王微是晋代名臣王弘家族的后代,南朝宋代的学者、诗人和画家。他为了隐居不仕,居然躲藏了十年,致使居处“苔痕满阶”,《南史》有王微的传记。钱文荐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作家,他的《苔赋》就是有感于王微淡泊明志的非常行为而创作的。赋中借“禀幽贞以成性,借正色其扬辉”的苔藓颂扬“惟孤洁之为偶”的王微,表达出对遗世独立、超俗生活的向往。赋风清新自然,状物以传神写意为主,如云:“苔之为物,非药非草,无芳无菲。每含润而濯濯,仍托阴而依依。”又不乏哲理意味,如云:“试问掩映阶前色,何似纵横陌上尘?”俨然把苔藓拟人化为与世俗相对的高士了。

任端书的《绿苔赋》是众多赋作中最为典丽且富有情韵的一篇,可称为苔赋的集大成之作。其文如下!

窈窕兮闲庭,绿苔兮滋生。含翠兮瑟瑟,糁壁兮英英。乍一片兮如结,铺幽阶兮欲平。异芳草之霏微,映春袍而共妒。幂朝烟之杳霭,上画壁以多情。

尔其绕径痕微,依沙黛浅;沾碎石而钱圆,贴新篁而泪点。波凝沚浪,对瑶甃兮层层;影缀文窗,绣铜蠢兮冉冉。静当轩而色润,宛若遥浮;匀满地而阴长,轻兮似翦。

伊惟艾纳,曾闻昔邪。散土花之斑驳,弄石发之鬖髿。滋共鱼衣,拂井床而绵密;闲宜鹤步,啄露砌之修遐。披雷藓兮苍深,时时晕锁;对墙落而紫浅,处处纹斜。纵横交敷,侵淫未敛;媚孤槛于傍回,缀飞英之冷艳。岁岁则经秋愈绿,照书幌以偏浓;重重则过雨争鲜。蘸衣裳而可染。已巧入乎疏帘,更相延乎翠簟。

别有碧蔓游波,遥称楚泽;夜明为瑞,近出昆池。遍扶荔之深宫,徐迎玉辇;托昭阳之别馆,悄度文綦。红药初晴,谢中书之丽咏;美人惜别,王常侍之新诗。细细如尘,向石阑而点笔;纤纤若织,动玉佩而萦丝。

至若沈约郊居,王微隐舍,暗环高榭,妍夕照于余姿;软布芳茵,承落花于将下。吟侍郎之碧罽,未足称奇;同大令之青氊,依然可藉。比乎萱草,堪留玩以忘忧;伴我骚人,复逍遥以多暇。

抚此漠漠,爱此芊芊。拂净绿而如扫,洗幽馨而欲怜。康乐始宁之墅,文通记室之年。方抽丝兮览物,遂属兴于斯篇。

《绿苔赋》开头杂用骚体句式总括描绘种种绿苔,不加典实,幽丽传神,情韵绵绵;中间特写“艾纳”、“昔邪”和“碧蔓”,逐渐加入相关典故,传写绿苔动人而优雅的神韵,至“暗环高榭,妍夕照于余姿;软布芳茵,承落花于将下”,绿苔之美在夕阳、落花的陪衬之下,令人黯然销魂。与其他苔赋相比,此赋多用典故,且贴切形象,增加了绿苔文雅的韵致。晚清李伯元《苔赋》云:

空阶昨夜,秋雨浪浪,滴将心碎,引得愁长。

破晓开门,忽生丛绿,斑斑斓斓,断断续续。卑区所在,横潦是浮。滃郁成气,廉纤写形。曼衍堂坳,夤缘墙隙。舍掩精蓝,亭污光碧。违燥居湿,背阳即阴。楼台黯黯,帘幔愔愔,

溯其盛也:扣砌雕墀,铜铺金屋,双环兽衔,万瓦鸳覆;亦复到处攀援,乘时起伏,藏垢纳汽含羞隐辱。及其衰也:圯园废寺,败堞空场,群莽蒙日,昏林战霜;犹复涂城附郭,幂垒萦岗,环碑匝础,卧镞沉枪。

乱曰:呼龙耕烟兮缚鸾作帚,蠙何为兮衣之垢。伤春心兮重回首,惜芳菲兮落花厚。

按:蠙,蚌。

李伯元是晚清著名小说家,其诗赋写作很少受人关注。此篇小赋借苔言愁,前半部分铺写苔藓秋天雨日四处丛生的景象,主要是实写;后半部分在想象中虚写苔藓繁盛和衰败的景象,寄寓人世攀援富贵和失意败亡的感慨,虽不动声色,而情见乎辞。至结尾“乱日”又点明所写愁绪不仅仅是悲秋恨世,也有远离尘嚣、清洁自守的愿望和伤春惜花、美好不再的喟叹。赏心乐事零落如花,愁绪绵绵如苔蓊郁,世间污浊不可以久留,何不归来呼龙耕烟。苔藓意蕴丰厚,成为作者复杂愁绪和慨叹的依托。

要之,苔藓在中国古代辞赋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着。一种是作为作品写到的因素而存在,往往见于写景咏物的作品中,它是景色的组成,也是幽雅的写照,还是荒古破败的象征,散发着现实与历史交融的特有美丽。第二种是专门的苔类咏物赋,它们篇幅短小,全是借助写物来抒发情感、表达志趣的作品。这类赋作从江淹开始,断续被后人效仿创作。苔类咏物赋都写到了苔藓特殊的生态环境,往往幽寂阴湿、毫不起眼;都写到了苔藓的形态,纤纤弱弱却自有魅力;都不约而同地将苔藓审美化、精神化,或者把苔藓比做淡泊坚贞的高士,或者比做谦虚自守的君子,或者寄寓劝诫的意义,或者烘托幽雅的情趣,表现其身上超越世俗悲欢、自尊自爱、洒脱自由、幽雅清丽的品格和神韵。苔藓是文学真善美的园林里具有个性的成员,是辞赋里具有独特形态和精神价值的意象和文化符号。它仿佛成片的小花,五颜六色,风姿绰约,成为辞赋园林中的一种独特的优美景观。

作者:李剑锋,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