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当前宁夏“回乡风情”美术创作审视——兼及宁夏画家创作的“本土化”倾向
杂志文章正文
当前宁夏“回乡风情”美术创作审视——兼及宁夏画家创作的“本土化”倾向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什么是风情?风情是一种韵味,而不是卖弄;风情散发着妩媚和情调,但又是自然的流露。美是风情的一般性特征,而媚则是风情的灵魂,是动态的美,化美为媚,便会诗意盎然。

自古至今,许多艺术家都在追求美,但只有极少数艺术家达到了美的极致,化美为媚。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脸上浮现的神秘微笑,就是媚的浮现。美只是平凡世界难得的一道景色,而媚,却是无法捉摸、无法表现的永恒神秘的幻境;只有媚,才是艺术的巅峰。

回乡风情既是美的,又存在着不易觉察的妩媚。正如罗丹所说,这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艺术论》)伊斯兰世界不仅遍布着美的事物,而且散发着妩媚的芬芳。建筑、图案、细密画、工艺品、服饰、器物、音乐、舞蹈以及充满东方异国情调的宗教、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无不展示了浪漫抒情的穆斯林风情。

本土化、地方色彩与乡土情结

回乡风情是本土化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风情,伊斯兰宗教文化在其中有重要影响。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时代,本土化美术创作面临诸多困难。如何突破传统,更好地表现当代生活和精神,是画家面临的重要问题。纵观艺术发展史,凡是不断融入新鲜血液的艺术都更有创新精神。国际化与本土化是创作中不可避免的两大课题。当代美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状,流派众多,艺术理念迥异,为美术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机会。用国际视角去表现本土题材十分重要,但国际化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因此本土化才是最终的精神家园。本土化追求既要考虑国际化和当代艺术思潮,更要深入挖掘本土的内涵和精神。艺术形式可以干变万化,但本土精神内涵的表现却是永恒的主题。

观察几十年来宁夏美术创作的发展状况,本土化的回乡风情题材一直占据主流。汉唐丝路文化、西夏文化毕竟已经远去,只有回族文化是鲜活的、发展的,西海固及回乡风情无疑是宁夏美术家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是非常独特的艺术资源。经过美术家们的不懈追求,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最显著的是宁夏版画,由于表现西海固本土特色及回乡风情题材而在全国美术界引起较大反响,多次获得全国各类奖项,成为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突出典型。回乡风情题材将成为宁夏美术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亦是宁夏文化产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应上升到本土文化战略的高度。回乡风情画派与长安画派、丝路画派并列成为中国西北五省区最主要的三大画派之一。

宁夏本土绘画是典型的“地方色彩绘画”流派,表现特定地域的人物、风景,并不局限于农村,包括更广泛的乡土之外的题材。宁夏许多画家都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对西海固回乡风情十分好奇,因为回族风情多集中于西海固,画家们时常思考,西海固到底哪里吸引我?是它的贫困吗?在严酷的风土和平凡的生活中,究竟什么才是西海固精神?

宁夏画家们从上世纪80年代起走向西海固,寻找创作题材。西海固的精神也许就存在于贫困、封闭、朴实、单纯、刚烈、虔诚的生活与性格的点滴之中。伊斯兰的虔诚、保守、宗教宿命观念、独特服饰、生活习俗等,外化成特殊的表象符号。它们无疑带有一定的异国情调和特殊的浪漫美。有个画家说他对回乡风情的喜爱源于幼年时对清真寺建筑造型的好奇,以及多年后对穆斯林少女长袍盖头的视觉欣赏。天使般的穆斯林少女飘然而至又转瞬而逝的形象令他十分吃惊,给他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西海固贫困干旱的风土令画家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和感动。物质生活的贫瘠却无法限制精神的追求,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是西海固回乡风情的特质,西海固精神就是对恶劣环境的坚毅抗争和对绿洲世界美好生活的渴望。

宁夏回乡风情作品的诗化语言

以宁夏版画为主的回乡风情题材创作已成为当代地方本土化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宁夏画家的“乡土情结”首先是对生存环境、自然风貌的细致描写,具有强烈的西部色彩和抒情性;其次是对人物风情的关注。他们不断探索表现的方法和技巧,这都融人了画家们持久的热情和渴望,安于寂寞,勤奋创作,作品散发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浪漫诗意。许多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的歌颂,同时也是对高尚情操的赞美,这是回乡风情艺术的主旋律,为当代中国画坛吹来一股清风。

版画家何立宏的《黄河从这里流过》《家园》,西部树木系列的《歌》《暖阳》《秋影》等套色版画,抽象形式感较强,制作精美,色彩雅致,散发出浓郁的北方抒情意味,像一曲曲醉人的塞外赞歌。周斌色彩淡雅的《家园》《秋语》《暖风》《故乡情》等套色版画,细致描绘西海固家乡的寻常小景,笼罩着淡淡的思乡情结。张海峰的《边关》《苍穹·生灵》《西北之塬》等套色版画描绘宁夏塞上边关和山区,构图简洁,富有张力和抽象形式因素,较好地表现了浑厚博大的历史沧桑感,高天厚土的画面散发着浓厚的抒情诗意。高学武的质朴的、有装饰性剪纸风格的《河畔》《家乡的云》等版画为西海固农村的寻常景色赋予了不寻常的西部田园抒情浪漫色彩,浓厚的乡情令人追忆。

除了对风景的描绘之外,宁夏画家还擅长对回乡风情的描绘,表现了回族人劳动、宗教礼拜、节日庆典、日常活动等生活场面。

罗贵荣的套色版画《白盖头·东方国里的穆斯林》之一描绘了老年女穆斯林,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慈祥、和平、幸福的光辉,曾获“第十一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金奖。《世纪之光》《和平、和平》《阳光、阳光》《我和我的土地》等版画作品也获得全国各类奖项。罗贵荣精心描绘制作非常精细的油彩套色版画,采用源自拜占庭艺术的马赛克镶嵌壁画的形式在底板上雕刻印制大量色块,形成交错斑驳的色彩和肌理,在艺术形式上作了大胆探索,表现出凝重、虔诚、神秘、平和的东方国里的穆斯林风情。他的油画《路》描绘山区回族少女的背影,她望着山路蜿蜒伸向远方,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而《圣光》表现了礼拜时人们虔诚的表情。但罗贵荣表现银川牛街的版画《风和日丽》过于写实,有些僵化,版画不是照相机,应引起注意,避免与摄影风格雷同。高凯宏的《走出清真寺》、李宪的《新月》两幅套色版画都描绘夜色沉静,礼拜后走出清真寺的老年女穆斯林,画面笼罩着深沉、静谧、平和、虔诚的精神气氛,物质生活的贫乏简单与精神生活的虔诚丰富形成强烈反差,这正是回乡风情的诗意表现。黄智的《金西吉》赋予了一群回族妇女小孩人物群像纪念碑似的人性之光。这些油套版画作品对精神与形式的探索既有浓厚的本土化回乡风情特色,又具有一定的当代抽象形式特征,笼罩着回乡特有的魅力和诗意。

国画家沈德志自上世纪80年代便毅然放弃传统的文人画转向西海固题材。当时其他画家都跑向名山大川,听说他经常到贫瘠的西海固采风觉得不可理解,甚至嘲笑……但过了十多年后,当年老[来自www.lw5U.coM]去名山大川的一些画家们创作上仍停滞不前,而沈德志走遍西海固的山川农家后创作了以西吉火石寨后山为原型的塞紫山水画系列,表现了塞上博大、雄奇、秀美的山川;以窑洞、场院生活为题材的农家小院系列,重点表现农村生活的细节,以小孩和动物为主题,顽皮、可爱,将乡村生活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深受观众喜爱,在全国画坛有一定的影响。其他国画家胡正伟、张少山、马红霞的回乡风情作品表现了日常生活风情,如张少山的《揣手》等,生动表现集贸市场牛羊交易场面,马红霞的都市回族妇女形象神态静雅端庄,有当代人物特征。曹广福的大漠胡杨系列描绘细腻,刻画入微,表现了苍茫深远的西部山水形象。王枰的西部山水系列表现了浓厚的意象性抒情浪漫山水,抽象形式与苍茫山水图像表现了逍遥游般的精神气氛。已故画家胡天穹的大漠胡杨系列借鉴龚贤的点子皴,色彩和构图富有装饰性,构图开阔,境界博大,气势撼人,很有创意,可惜英年早逝。

油画家王雪峰的《圣洁》表现回族少女含蓄圣洁的神态,在大片暗色盖头中露出几个冰清玉洁又有点俏皮的回族少女的脸,极有视觉的对比性。周君华的《海原》表现了冬日海原县某个山坡下的小山村,遥远僻静,略有荒寒的景象。张金凤的回族系列用表现主义略带夸张的表情和色彩表现回族男性的刚烈性格。鲁宁的蛋彩画《风中的少女》《白盖头》、维族题材《秋歌》等穆斯林少女作品细腻唯美、典雅端庄,呈现出回归古典主义的唯美倾向。

由宁夏美协主持创作的表现解放军给水团打井的大幅油画传达出深厚的军民鱼水情,描绘国家领导人到宁夏视察的几件大幅油画作品也以西海固乡村为背景,表现国家领导人关注基层、关注西海固百姓民生的生动场景,在历史画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

谈到本土化,也有国内外其他画家可作比较。美国怀乡写实主义画家怀斯,生活于宾州恰兹佛德镇和缅因州库辛镇,一生只画这两个地方。他以极其细腻的写实手法描绘乡土人物和景物,具有浓厚的地方乡土色彩。他喜欢画古老的房屋、起伏的荒原、长长的阴影、皱纹爬过老人的脸颊、残疾少女眺望家园及朴实的小人物,以此来暗示光阴易逝和内心的孤寂,含有一股淡淡的哀愁,洋溢着动人肺腑的诗意,平凡中深藏着隐喻和思想。他认为绘画不是编故事,画家应该在一个地方长住,仔细观察以便对题材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怀斯的作品与他生活的大地深深地结合在一起,透过风景来表现心灵深处的记忆和感情,充满自省意识,触及人性的终极关怀,成为绘画史中永恒的经典图像。[来自WwW.lw5u.com]

怀斯对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油画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革”美术后,“乡土美术”兴起,它以乡村生活为题材,通过描绘和表现有苦涩感的小人物来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以及艾轩的藏区女孩系列等作品,都深受怀斯的影响,开创了新时期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成为当时地方色彩本土化创作的代表作品。

目前,在宁夏美术本土化创作过程中,版画一枝独秀,在全国声誉不凡。其他画种还应借鉴版画成功的经验,奋起直追,走原创艺术道路。作为宁夏画家,表现本土题材应是不可避免的选择。艺术创作不可能完全凭空想象,也不能完全搞形式主义,而是将诗性和生活融于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中,巩固已有回乡风情画中的诗意化追求,化美为媚。

题材、思想和精神是作品的灵魂,而技法、形式、表现则是具体的技巧和手段。这两方面构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语言的水平有高有低,高层次的本土绘画语言——应是诗的语言而非实际的语言,这也是艺术存在下去的理由。从具体单个的事实中抽出普遍的理想,这正是“诗语”(朱孝远:《理想美与希腊艺术的意境》,《艺术评论》2008年第7期,第74页)所要传达的信息。回乡风情是客观事实,但艺术作品表现的是美和理想以及超越其上的妩媚,并达到诗的意境。日常性与诗性的结合,从客观事实中寻找完美的理想原型,依赖艺术家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感悟的心灵。这种诗化语言正是风情美术所应追求的目标,成熟的诗化语言将是未来回乡风情美术的又一个高峰。

宁夏回乡风情具象绘画的困境与突破

宁夏回乡风情美术多年来以故事情节和具象写实为主的创作理念现在看来比较单一,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形式的创新也很少,艺术语言诗意化探索应是转型的重要方面。回乡风情本身富于独特的魅力和诗意,只要善于发现,执著追求,深度挖掘,一定会有更多有精神魅力的作品诞生。

当代中国画坛,许多油画极像放大了的照片,满足于表面化,比如人物众多的集市、都市中茫然的时尚青年之类题材,缺乏精神内涵和形式,引起观众的强烈不满,写实主义还需要吗?还有些画家为了卖画,一味迎合艺术市场的品味,投其所好,画自己并不认同的功利性题材,远离了诗意和理想,宁夏画坛也有这些现象。19世纪末以来,由于摄影术等新媒介的影响,具象绘画描绘、表现的功能受到一定影响,造成普遍的困惑,因此促成了20世纪初西方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派盛行。由于现代派难以理解,几十年后具象写实主义绘画再次复兴,涌现了怀斯、巴尔蒂斯、柯尔维尔、莫拉莱斯、纳兰霍等新一代杰出具象画家。他们的作品散发出浓厚的象征和隐喻气息,回味无穷、诗意盎然,使具象绘画从困境中走出来,再次绽放出现实主义艺术之光。中国传统文艺中也大量运用象征和隐喻,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取得了高度成就,曾经影响了美英现代诗的发展方向,因此造型艺术亦可受到启发。

现实主义也可称为写实、具象主义,都是表现具体的事物、精神和情感。当代现实主义绘画对画面意象或图像含义的经营不断被重视,对画面含义的领悟成为审美的主要兴奋点之一,也是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这些象征、意象和隐喻散发着朦胧的诗意和独特精神氛围,令人深思。与此相关的图像学起源于对宗教、神话和历史图像含义的解释,图像中的人物、情节、物品、动作等有特定和丰富的含义。

现实主义描绘实在的事物,因此有着一定的直观性、限制性、表面性,所以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某种不可表达的含义和诗意非常困难,只能通过隐喻,选取特定的意象、营造特定的氛围来间接表达。例如令五百年来的观众神魂颠倒的意象便是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永远吸引人们去猜想那不可知的微笑形成的隐喻世界——一个回味无穷的世界。德国浪漫派风景画家弗里德里希的画主要以十字形为主,横向的地平线或水平线,表达永恒无尽的理性世界,纵向的树木、高涨的船帆、伫立的人物背影则表达对那不可表达的彼岸世界(不可知世界)的探索、想象。(《弗里德里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西班牙画家纳兰霍的作品非常逼真,画一些变得老去的曾经鲜活美好的人和物,都表现了强烈的怀旧心理以及对生活的深刻反思。此类画主要表现意象的逻辑“眼中虽无,意中实有”。(啸声编:《纳兰霍》,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逼真的形象只是表象的线索,象征、隐喻、影射才是最终目的。当代具象绘画的高度在于所有的象都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深入地表达那不可表达的诗性。中国画家也有一批积极探索的具象画家,如艾轩、何多苓、王沂东、郭润文等,坚守诗意化的创作道路,成就不凡,在国际画坛已有一定影响。

借鉴外国当代绘画语言方面的成果,在新艺术形象和意境方面继续创造,不被现实生活所限制,锤炼更高水准的艺术语言,培养诗性,走向诗意的表现,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极致的美与媚,政府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长期扶持,相信宁夏回乡风情美术前途将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