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黑色幽默的中国本土化
杂志文章正文
黑色幽默的中国本土化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61        返回列表

20世纪60年代,美国产生了一个重要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大英百科全书》对“黑色幽默”的解释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早在1940年,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布勒东就出版了《黑色幽默选集》,但直至60年代,由弗里德曼所编的收录了十二位作家作品的《黑色幽默》才促使“黑色幽默”这一词风行起来。尽管这个文学流派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不少作品不断涌现。

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和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够产生,绝不能归因于部分作家的臆造或创造。20世纪中叶,美国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黑色幽默产生、发展和兴盛的根源。“二战”后,人们还不曾享受真正的和平与安宁,便又陷入了另一个时代的压抑之中。政治上,美苏两国陷入冷战怪圈;经济上,虽摆脱了经济危机,却又促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在朝鲜战场的惨重失败,以及有史以来最花钱、最残酷、最无价值的侵越战争的失败,使其深陷泥淖、无法自拔。这导致美国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并不断激化,麦卡锡主义使社会形势雪上加霜,形成了压抑而令人窒息的氛围。国内出现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参战的士兵也士气低落。社会时局的动荡不安,使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遭到怀疑和摒弃,中小资产阶级则采取了一种类似阿Q精神的麻醉方式,即借助嘲笑、揭露、讽刺等来舒缓尖锐的矛盾,求得心灵的慰藉。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们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无所不能的时代,整个世界却如同一盘散沙,混乱、荒唐得令人发笑,而笑声中又充斥着苦涩和悲哀。正是为了表现这种生存状态,这种以反传统的笔调、嘲讽的口吻、夸张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的残酷和荒谬的全新文学手法诞生了。

中国文学界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这个阶段,乐于运用幽默手段的作家很多,如高晓声、谌容、张洁、蒋子龙、邓友梅、贾平凹、李国文、陆文夫、冯骥才等。这些作家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并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将对生活的感受和领悟进行艺术化表现。其语言特点体现为:幽默、讽刺、嘲弄相结合,幽默方式多样化,夸张却不脱离现实;完全区别于虚无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蕴涵明晰深刻的善恶观、美丑观,否定假恶丑,赞誉真善美。

70年代后期[来自wwW.Lw5u.coM],黑色幽默传人中国,而当时国内社会境况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这种文学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尽管“文革”已经结束,但其在人们内心造成的阴影和创伤短时间内难以抚平。自卑、无奈、愤怒、恐惧等心理,使得很多作家无法面对现实,难以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正是在这种思维和心理模式下,中国黑色幽默的发展基本上以美国的黑色幽默为向导,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个时期,中国黑色幽默以晦涩的主题、松散的场景、跳跃的思维和情节、精神分裂的变态人[来自www.lW5U.coM]物为显著特点。

“文革”后期,复旦大学外国文学教研组以林骧华为组长开始着手研究黑色幽默,先后摘译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和《烦恼无穷》,同时编译了评论和研究资料。《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全新观念使众多作家耳目一新,有的认为它引起了“第二次阅读饥渴,如一个过久地滞留于荒岛的流浪者对一个陌生世界的探知欲”,有的认为它“启发了80年代中期的一大批年轻的实验小说家”,“成为许多作家接触国外现代表现手法的启蒙书”。由此可见,后现代派作家海勒及其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本土作家,而中国作家也在欣悦中理解并接受了黑色幽默。1976年8月,《现代外国文学》第二期刊登了约瑟夫·海勒的专辑,“黑色幽默”这一流派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本土的幽默逐渐发生了转变,一种“病态幽默”即“黑色幽默”盛行起来,也出现了诸如刘索拉、韩少功等很多典型的涉“黑”作家(指作品中具有黑色幽默色彩的作家,而有黑色幽默色彩的作品则被称做涉“黑”作品)。1985年,刘索拉以处女作《你别无选择》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由此跻身新时期优秀作家之列。尽管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表述、场景设计、语言风格、主题、隐喻运用等多个方面和《第二十二条军规》如出一辙,但仍不失其作为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首批优秀作品的地位。这个阶段,有人指责涉“黑”作品“散布异端”,作家们也鲜有力作面世,但黑色幽默仍然得到了广泛、深入的传播和发展。

90年代,经济发展和精神解放都进入了新时代,人们渐渐由浮躁、幻想转为更加客观、理性。黑色幽默作品中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如取材倾向于平实、写实,这在王小波和余华的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外来的黑色幽默必然受到中国文学、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这一进程被认为是交叉重叠的过程。这种文化融合产生了特别的效果:首先,中国黑色幽默作品呈现出典型的本土文化色彩,如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带有“王楼乡”的影子,余华的《现实一种》扎根于“余姚”文化;其次,中国黑色幽默作品融合了西方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特点,如意识流、荒诞派戏剧等;再次,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影响不断体现在作品中。这就基本完成了黑色幽默在中国的本土化或称为黑色幽默中国化的过程。

当代作家王朔是中国式黑色幽默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道德观念被颠覆的废墟上产生的,以调侃、诙谐、反讽等手段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和荒谬,形成了一种喜中含悲、苦乐难耐的“喜剧化的悲剧”。而近几年来,黑色幽默更鲜明地体现在民众对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不满和讽刺上,体现在诸多影视作品中。

西方黑色幽默的产生、发展和影响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社会现实在文学领域的反映。尽管中国黑色幽默艺术手法是在西方黑色幽默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但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具有鲜明的独特性,黑色幽默随着本土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也必然会演化成真正属于我们民族的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