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白居易的色彩
杂志文章正文
白居易的色彩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上海一潘向黎

多读几首白居易,就会注意到他笔下的色彩。

且不说儿童能诵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三首其一)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问刘十九》),翻开白居易诗集,色彩可谓触目皆是——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伤宅》)“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柘枝妓》)“绿油剪叶蒲新长,红蜡粘枝杏欲开。”(《与皇甫庶子同游城东》)“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山石榴寄元九》)“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题元八溪居》)“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东坡种花·其一》)“红叶纷纷盖敲瓦,绿苔重重封坏垣。”(《江南遇天宝乐叟》)“碧幢油叶叶,红旆火檐檐。”(《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暗助醉欢寻绿酒,潜添睡兴著红楼。”(《认春戏呈冯少尹李郎中陈主簿》)“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牡丹芳》)“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龙昌寺荷池》)“绿桂为佳客,红蕉当美人。”(《东亭闲望》)……

有时一句中就写两三种颜色。如《暮江吟》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本是珠玉名,借指碧色,这里是说半江碧绿半江红;如《山石榴寄元九》中的“嫩紫殷红鲜麴尘”,写石榴有淡紫、带黑的红色和淡黄色。

一联或一首之中,更往往是异彩缤纷、五色纷呈:

“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戏招诸客》),有黄、绿、深红、大红四色。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杭州春望》),有明写的红、青二色,又有让人联想到的柿红色、柿蒂的褐色、梨花的白色(“柿蒂”为一种有名的彩绫;“梨花”为酒名,即“梨花春”,梨花时节酿熟),共五色。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南湖早春》),有红、绿、白、黄四色。

白居易设色大胆,而且非常浓艳鲜明,明显偏好鲜艳明亮的颜色,比如红、绿、紫、黄、白,且常以红绿、红紫搭配。唐诗中虽然各种颜色都常见,但一般以青、绿、白、黄等色搭配为主(如王维“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暗合当时青绿山水画的趣味,为何白居易的嗜好如此浓丽,色彩对比如此强烈,甚至不避俗艳?

起初我想到的是,与王维的淡雅明净所蕴涵的贵族气不同,白氏作诗一贯力求平易浅近,可能色彩审美也接近大众吧。而唐代大众时尚的颜色确实是大红大绿,以浓艳为美。连牡丹花,也是深色的远贵于白色的——白居易就曾一再发出由花及人的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白牡丹·和钱学士作》)“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牡丹》)

后来我又琢磨,白居易是个感情丰富、强烈的人,这样的人大概会喜欢浓烈的色彩,而且搭配上乐于和勇于玩“撞色”?色彩饱和度和感情浓度相适应,这是我想到的第二个理由。

但还是觉得白居易的色彩感觉太奇特,简直到了灼人眼球、扰人心神的地步,而且“撞色”频率实在太高了,似乎有趣味和心理之外更强大的理由。想到嫌人不会配色的刻薄话:“你色盲啊?”突然想:他会不会眼睛不好?马上去查,果然。

白居易一生多病,尤其后半生眼病不断加剧,他叫苦不迭:“春来眼暗少心情”(《得钱舍人书问眼疾》),“黑花满眼丝满头”(《自问》),“花发眼中犹足怪”(《病眼花》),“眼渐昏昏耳渐聋”(《老病幽独偶吟所怀》)……《眼病二首·其一》更具体描写病状:“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据统计他写到眼病的诗有四十多首,足见深受其苦。

致病原因是什么?“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眼暗》)“眼昏久被书料理,肺渴多因酒损伤。”(《对镜偶吟赠张道士抱元》)他自己总结是因为用眼过度和流泪太多。但看他诗题中“酒”、“饮”、“醉”字出现的频率,应该还有饮酒的影响。怎么办?——“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来自www.lw5u.Com]病眼二首·其二》)

这样的眼睛,恐怕只能看到明确、强烈、火爆的颜色,清淡、柔和、微妙的颜色根本无从欣赏,什么中间色、渐变色,一律免谈。难怪他总是这么“大红大绿”、“大红大紫”的!

我现在知道了,杜甫写颜色比白居易高明得多,这和眼睛有关。只看一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细致而有层次,便可知诗圣的眼睛到老都不错。可怜的白居易,哪里分得清什么深红和浅红?

作者:潘向黎,生于福建泉州,小学毕业后移居上海至今。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文化专题[来自www.Lw5U.com]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小说集《无梦相随》《十年杯》《轻触微温》《我爱小丸子》《白水青菜》,散文集《红尘白羽》《独立花吹雪》《纯真年代》《相信爱的年纪》《局部有时有完美》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日文、英文、俄文、韩文、德文。

小说五次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2002-2007年),曾获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

编辑:王朝军 zhengshi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