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的自述
杂志文章正文
我的自述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北京 戴顺智

1986年我考入中央美院国画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的课题是“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两年后完成了以创新为宗旨的系列组画——《西藏风情》《历史的一页》和与之相关的毕业论文。1988年以来的十几年,除了完成学院的正常教学任务外,以大量的课余时间和精力继续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索,经过十多年不间断的努力,应该是所获不多,所思不少,找[来自wwW.Lw5u.com]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也算是一种回报吧!

人物肖像画在中国画这个画种里,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科目,在古代也只是局限于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树碑立传,除少数优秀作品外,大多数作品都造型呆板、构图雷同,艺术水准不高。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素描教学体系的传人,人物画有了新的活力。中国人物画,特别是肖像画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不少优秀画家和肖像作品,中国人物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就其整体而言,艺术思想偏于沉闷,艺术语言过于单一。正当中国美术界现实主义大行其道、写实绘画特别盛行之际,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艺术流派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想模式和价值观。肖像艺术已不再满足于客体真实的再现,不满足于照相式的、贴标式的描写,而是用特有的艺术语言,以主观化了或主体情绪化了的真实完成艺术创作。此时的真实观实际上逐渐离开了传统的真实观。艺术作品中对物理真实的关注,已让位于主观表达的需要,作品中的物理真实被彻底地肢解了。

随着“85新潮”的涌动,西方现代艺术狂潮冲击着中国画家固有的创作模式和艺术思想,西方现代艺术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美术界乃至每一个艺术家。每一个艺术家都在思索同一个问题:中国艺术向何处去?突破已有的样式,寻找新的艺术语言,高扬艺术创新的旗帜,就成了那个时期中国画坛最热门的话题。

我的肖像画创作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了漫长的艺术探索之路。最初面对的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创新,新的概念是什么,新的标准又是什么的问题。每一个艺术家对此都有着不同的实践,艺术多元化的今天,也允许艺术家作出不同的选择。争论思考的核心问题还是传统与现代;是完全否定,是全盘继承,还是有选择地继承吸收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

传统与现代两个课题的整合,是对现代中国画家最严峻的考验,这个艺术思想的问题,实亦为文化思想的问题,顽固地复古与盲目地西化都不是有志于建设[来自www.lw5u.Com]现代中国绘画者所有的态度(何怀硕语)。

说实话,我不赞成“艺术与国际接轨”之类的口号,不能解决中国画存在的问题,任何天才也不能给中国画指出一条光明大道。中国画的建设只有靠中国画家自己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和探索。

多年来,我一直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平心而论,我热爱传统,这是因为我的文化背景,我所受的教育,都不能让我与传统决裂。同时我也喜欢现代艺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日新月异的现代艺术确实存在着某种合理性,并具有传统艺术所没有的东西,随着对二者分析研究的深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就逐渐成了我艺术实践的动机和理想。

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有其特有的生存环境和土壤.每个民族都有与生俱来的民族性格,民族艺术又是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所以外来的文化、外来的艺术不可能替代本土的文化艺术,但本民族的艺术又需要在与其他艺术的相融相生中健康发展。

二十年来的艺术实践,有过短暂成功后的兴奋和喜悦,带给我更多的却是困惑与苦恼,艺术独行者走至今日,前面的道路依然茫茫无边,但探索的脚步还要继续走下去。

作者:戴顺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国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编辑:王朝军 zhengshi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