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陈去病写的孙中山诗
杂志文章正文
陈去病写的孙中山诗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68        返回列表

北京 北塔

陈去病与孙中山关系虽然不算密切,但友谊非常深厚,用孙自己的话来说是“十年袍泽,患难同尝”。陈虽然只见过孙三次,而且时间都很短,但在心里,他一生都追随孙。这种不离不弃的追随心理使他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关于孙的诗篇,总共将近二十首。在同代诗人中,我没有见到比陈写得更多的。

那么,这么多关于孙中山的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塑造了什么样的孙中山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种情况

陈是在下面四种情况下写下了关于孙的诗。

1.陈第一次见到孙,陪同孙游览并考察浙江。

1916年8月16日,孙与宋庆龄、胡汉民、戴季陶到了杭州。17日上午,作为浙江省都督府秘书兼杭州政治专门学校讲师,陈得到指令,与督军参谋长周凤岐、警政厅长夏超等人陪孙游览西湖。他们一行来到照瞻台。照瞻台是西湖内湖一景,那天下着雨,他们在照瞻台避雨,然后进入湖舫。孙谈笑风生。陈感受到了孙的无穷魅力,遂写下《避雨照瞻台,唔季陶、孟硕,因同谒香山公于湖舫》(后简称“避雨”)一诗。傍晚,他们在秋心楼上从容地饮酒谈心。陈作《陪香山公西湖秋泛回,集秋心楼有作》-诗。

8月19日早晨7时半,孙一行六人渡过钱塘江,后沿浙东运河,来到绍兴。他们在绍兴逗留了三天。陈一直陪侍孙,写有《会稽游应孙公教》-诗。

22日凌晨,孙一行到了宁波。24日,陈等陪孙乘“健康号”军舰至舟山群岛视察,以判断这里有没有建港条件。后孙向陈谈了象山的地形和建港事宜。陈写有《象山港即事》-诗。1921年仲春某夜,他还曾梦见这一陪侍情景,写下了《纪梦》一诗。

25日,孙等游普陀山,陈写有《普陀两首呈香山公》。

2.陈曾三度赴粤,追随孙护法、北伐。

1917年8月25日,孙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决定成立军政府,陈任非常国会秘书长。不过,因为那是个非常时期的临时职务,等形势常态化之后,就没他什么事了。于是,他辞职回乡了。

1921年5月5日,孙就任非常大总统,陈即赴广州为苏曼殊谋葬,得到孙的支持,陈满意而回。临行前,陈曾去观音山南麓孙的驻地粤秀楼,与孙道别,遂作诗《将还吴门诣观音山与元首话别》。

1922年5月,陈随孙在韶关行幕大本营,任前敌宣传主任,写有《从香山公于韶关行幕》一诗。

3.孙病、死期间,陈亦曾陪侍。

1924年11月30日,孙到天津即染病。彼时陈奉孙命,正在北京检查清官文物,听到消息后,写了《香山公卧津邸、久未愈,戚然赋此》。

1925年1月26日,孙入北京协和医院手术。2月28日,医生宣告巳无回天之术,孙遂被送到铁狮子胡同行馆,陈陪侍在侧,作有《春夜铁狮子胡同侍香山公疾》。

3月2日,孙逝世。陈作《哭孙总理》。

4.孙去世之后,陈缅怀不已。

在孙中山逝世当晚召开的葬事筹委会上,陈去病受命负责勘察墓址,根据孙的遗愿,他前往南京紫金山踏勘,有诗为证:《为香山公谋万年吉地,诣紫金山骋望》。

1926年3月15日,中山陵奠基典礼在南京举行;那时,陈也完成了《总理哀思录》的编撰工作,于是写下《恭纂总理哀思录告成,谨赋》。

1929年1月1日,在民国开国纪念日这天,他带亲友去杭州西湖北山栖霞岭的黄龙洞游玩,有感而发为《己巳开国纪念,与惠子、小淑及寄女林隐游黄龙洞摄影》。

同年上半年的某个晚上,陈想起自己曾去孙在上海住处的情景,遂作诗《枕上忆香山故邸》。

同年6月1日,南京举办了隆重的孙中山灵柩安葬典礼,陈因病未能前往参加,遂作诗《总理奉安,病不克赴,诗以纪哀》。

为此,陈始终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等到了1930年6月1日,葬礼一周年时,时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的陈率全体馆员前往行礼,并作诗《总理奉安周年,恭诣陵寝,晋谒梓宫,礼成感赋》。

1930年深秋的一天,同盟会老友请陈喝酒,谈及孙等,遂作诗《卢青海招饮,话总理及伯先、英士诸公轶事感赋》。

陈诗中的孙中山形象

1.救世主形象

《避雨》是陈所写的第一首关于孙的诗:

天教吾辈做诗囚,湖雨湖风莽欲秋。

携手忽然同一笑,欲回天地入扁舟。

这首诗没有正面写孙,而是用了侧笔。第一行写的是作者自己——自比为“诗囚”,第三行写同行者——_戴季陶和邓家彦——三人携手同笑;一囚一笑,暗示作者心情的演变或者说剧变,而这剧变的原因是他将要谒见孙,因为在他心目中,孙是能够“回天地”的伟人,当然也可能改变自己人生的轨道。当时,在孙等人的努力下,不仅清王朝已经灭亡,袁世凯也已死去,正是孙的声望如日中天之时。人们普遍认为,这位医生出身的革命家能够让中国起死回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陈在《会稽游应孙公教>一诗中说得更加具体直接:

公本素来具回天返日之妙手,力驱胡虏还

皇羲。

在辛亥革命前后,不仅像陈去病这样的人把孙看成救世主,连孙自己也这么自我期许。在创立中华革命党时,他与黄兴发生争执,曾口不择言地、高度情绪化地说:“支那人皆废物也,唯吾独豪。吾乃支那之救世主也,凡服从吾命者来矣。”“弟所望党人者,今后若仍承认弟为党魁者,必当完全服从党魁之命令。因第二次之失败,全在不听我之号令耳。所以,今后弟欲为真党魁,不欲为假党魁,庶几事权统一,中国尚有救药也。”当然,他这么说,有一定出于策略方面考虑的合理性,但其蔑视群众、党内专制的气势和做派却有损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形象,也遗毒极大。

这种极端化的自我期许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基督教信仰。孙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从小就有崇拜并模仿耶稣的情结。

2.圣贤形象

陈不仅把孙比做耶稣,还把孙比做孔子,即中国传统的圣人。《会稽游应孙公教》诗云:

自来贤圣不世出,补天补兖随其宜。

陈将孙比做“不世出”的“贤圣”。严格意义上说,一世为三十年(在相当多的历史阶段,这是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如解放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五岁),这么短的时间内当然出不了圣人。孟子说,五百年一圣人,即每过五百年才出现一位圣人。陈认为,孙就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圣人。《春夜铁狮子胡同侍香山公疾》一诗云:

夫子何为者?沉疴独可虞。

忍随仲由祷,愁听两楹吁。

“夫子”当然可以虚指,但笔者以为也可以实指,即“孔夫子”,因为后面出现了他的得意门生“仲由”,即子路。而且,“仲由祷”这个典故本身就来自孔夫子病重时与子路的对话。《论语》日:“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日:‘有诸?’子路对日:‘有之。《诔》日:“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日:‘丘之祷久矣。’”因此,此处陈是将孙比做孔圣人。

3.探索者形象

探索者必然对世事万物有一颗好奇之心,《会稽游应孙公教》开头就说:“我公好游兼好奇。”

探索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当时孙等所乘的大船出现了裂缝,但这裂缝还不算很大,居然连常年使用此船的艄公都没有发现,孙偶然坐一次,就发现了问题所在。作者此处用了象征手法,把中国比成一条大船,中国的政府和社会的体制也出了漏洞,当权者也没有发觉,孙像医生给病人把脉似的迅速诊断了病根所在。当然,他之所以比一般探索者伟大,就在于他很快就进行了修补或者说治疗工作,而且很成功。中国的病症是胡虏统治,孙对症下药,驱除了胡虏,恢复了皇羲、大禹等代表的华夏。厥功如补天。

探索者形象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出于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辞辛劳、从容应付,充满自信与豪迈。对此,这首诗中也有描写:

金瓯乍固责未卸,牛刀小试宁嫌疲。

冲波直上自容与,中流胶解何忧疑。

甚至在所有同道者纷纷离去的情况下,孙也照样前行,九死其未悔。《象山港即事》云:

宾从都折还,公独穷幽僻。

4.规划者形象

孙中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而且很早之前就对中国各地的发展远景作了相应的规划。他在游历象山港时,就作出了国家层面的规划:

既可资保障,复足容琛舶。

所以筹国防,兹焉动规划。

伟哉香山公,雄图托进迹。

5.帝王形象

孙是推翻中国千年帝制的民主主义革命家,陈追随孙,本来也是民主主义者,但是陈在诗中一再把孙直接间接地比做帝王。如《将还吴门诣观音山与元首话别》云:“千寻复道起呼鸾,剑履从容诏令宽。”“鸾”也、“诏”也,在封建时代,皆为帝王专用之词。

孙去世之后,或许是哀痛之情太甚以致陈有点利令智昏,或许是某种近似于遗老的心态在作祟,陈诗中孙的帝王形象更加明显。如《为香山公谋万年吉地,诣紫金山骋望>云:“石城虎踞情如昨,钟阜龙蟠势尚存。”“虎踞”、“龙蟠”往往形容一个地方,尤其是南京(旧称“金陵”)的帝王之气。传说诸葛亮出使东吴时,赞叹南京之山川地势:“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南京在三国时亦称“石头城”,因为孙吴曾就石壁筑城戍守。南京的帝王之气虽然早就被秦始皇破坏,这一点一再被证明;但是,历代总有人相信这帝王之气依然存在,孙便是一位。传说秦始皇游历南方,身旁望气之士见金陵有王气上腾,告于始皇。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之后,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几乎都短命,明代朱元璋时期建都于此,竟使太子早死、孙儿流亡,最后永乐还是迁都至北京。1911年,临时参议院一共二十八名参议员第一次投票后,建议定都北京者居四分之三(二十名),远远超过支持南京者,而后孙威逼利诱,使国会重新投票,最后选定了南京。孙死后,根据其遗嘱,其遗体也没有被运回故土,而是葬在了南京。当然,也有人认为孙决意定都南京的真正用意是要让民国政府远离袁世凯和帝制等封建主义的阴影。不管孙本人心中是在反封建还是受了封建毒素的影响,至少他死后只愿意葬在南京这个其实同样充满了封建主义因素的所谓六朝古都,这一事实使陈在诗中一再把死去的孙与帝王联系在一起。如《恭纂总理哀思录告成,谨赋》云:

攀髯莫遂噘遗履,望帝难归泣随弓。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号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日‘鼎湖’,其弓日‘乌号’。”“攀髯”、“随弓”云云后来都被用来表示对帝王(尤其是已经驾崩的帝王)的追随。在《总理奉安周年,恭诣陵寝,晋谒梓宫,礼成感赋》一诗中,陈更加直接地把孙比做帝王,譬如首联云:

鼎湖龙去复经年,堕履遗弓恨未捐。

还是在用关于黄帝的典故。题目中的“奉安”、“陵寝”和“梓宫”等均指向帝王。

此间有一微义需要特别说明,孙自己未曾那样自比过帝王,他从立志倾覆清延时,就开始摈弃帝王思想,为实现共和理想、维护民权制度,同专制统治者和帝王思想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不但最早发现炎黄子孙人人有帝王思想,而且深刻地理解和预见到帝王思想将是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巨大的民族心理障碍。陈从未曾将孙比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样的封建独裁专制帝王,而是把孙比做皇羲(伏羲氏)、黄帝等中国的人文始祖,可见他对孙的期待和评价,远高于那些所谓的明君大帝。但是,他的措辞还是会让读者把孙与他们联系起来。这到底是汉字思维还是民族心理潜意识在作怪?

感情复杂

在关于孙的诗中,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崇敬之情

孙的上述五种形象,无论哪一种都会让人产生崇敬之情。如《陪香山公西湖秋泛回,集秋心楼有作》尾联云:“昧旦北高峰上去,银涛旭日任评量。”“高峰”和“旭日”都可以看做是对孙的高大形象的比喻,而此比喻背后的心理根源则是崇敬。

2.失落之情

陈崇拜孙,但崇拜孙的人多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孙的重用。

出于对孙的崇拜,也是为了身体力行参加革命,为革命的成功贡献自己的一份才力,北伐时期,陈曾三度由长三角去珠三角,投奔孙。其中有两次是抱着政治目的和求职倾向的,但是,两次都是兴致高昂地去,垂头丧气地回。

且看第一次。去之前,他在杭州跟朋友们告别时,赋诗云:“星河乍渡中秋近,赢得征途首重回。”到了之后,当时正值孙领导护法运动期间,也是用人之际,但显然,孙并没有给他任何职位。所以,他在那里郁郁不得志,愁怨满怀。或许是闲着没事,他倒是在广东游历了一些地方,见了一些朋友,写了一些诗,几乎每一首诗都在哀叹。如写于潮州的《偕荷公小枚愚真登韩江楼》云:“兵戈未靖江关远,赢得张衡动四愁。”如《有望》云:“怅望江南不归去,玉颜何处诉情衷。”再如《不寐一首赋寄亨儿》云:“报恩释怨知难了,回首乡云一黯然。”他为什么想要回江南?为什么“不寐”?为什么“愁”?都是因为他在异乡事业没有着落,没有得到孙的重用,没有得到一官半职,以效犬马之劳。《不寐一首赋寄亨儿》一诗是对他这次南行的思想总结。他本来是出于“济时”之壮志才南下的,但苦于“无计”,所以觉得是“投荒”之旅,近乎于流放了。“投荒”一语显然来自黄庭坚,是黄诗关键词之一。黄在遭贬途中,至少写有两首以“投荒”开头[来自Www.lw5u.com]的诗。《采桑子·投荒万里无归路》云:“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云:“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灏关。”而这个词出现在黄诗句中的时候就更多了,如《醉蓬莱·对朝云瑗叇》云:“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当时,广东是革命烈火熊熊燃烧之地,是他所尊敬有加的香山公的地盘,但陈作为革命阵营中的前辈,却有“投荒”之感,令人不胜唏嘘。

陈第二次去广东,是在孙坐镇韶关进行北伐之时。陈在去广东之前,曾豪迈地说:“何当叱驭楼头坐,铙鼓从容赋北征。”他到了之后,也许是出于友情,也许是因为陈的文名,也许是仅仅为了对陈的热忱表示肯定、保护乃至安慰,孙曾委任陈为韶关行幕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这一职位听起来相当重要,但其实是虚职。就在那个职位上,陈写的《从香山公于韶关行幕》一诗中,却没有任何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之心,反而流露出了落寞与失望之情,如最后两句:“孔璋讵复工书檄,倚马聊凭赋落梅。”孔璋即三国时的陈琳,他曾以一篇檄文暂时治好了曹操的头疼病。曹操对陈琳有知遇之恩,军中很多文书尤其是檄文均出自陈琳手笔,使其才华有了用武之地。这使晚唐诗人、自以为才高八斗的温庭筠相当嫉妒,其《过陈琳墓》云:“霸才无主独怜君。”陈琳遇到曹操那样的明主,受到了赏识并重用;温是没有遇到,所以慨叹自己怀才不遇;而陈去病呢,是遇到了,也被赏识了,却没有得到重用,孙并没有把檄文写作的大任委托给他,所以他的如椽巨笔只能写写梅花,而且是萎谢凋落的梅花,也就是说只能写他自己的小隋调。其落差之大,几乎让他难以承受。

其实,在孙的心目中,陈再有才有名,不过一“词臣”而已,这种看法在他俩第一次交往时就定下来了。当年在杭州时,陈去病等陪同孙进行考察游历等活动,孙一再命陈“作诗记之”,如在孙挥笔写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那最著名的十六字名言时,就曾嘱咐陈作诗记之。在他看来,陈只擅写诗,而且诗的功能也局限于记录。也许是孙认定陈的书生气太足,所以陈再想有所作为,孙也不给他机会。“释怨”之“怨”是否跟这有关?

3.痛悼之情

虽然孙没有重用陈,但陈其实并没有因此而怨恨孙,他对孙执礼如故,爱戴如常,尤其是在孙病、死前后,他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动人肺腑的诗篇来表现他对孙的这种敬爱之情。如孙一去,他挥笔而就《哭孙总理》-诗,云:“繁花满苑春无主,长使苍生哭奠来。”孙逝世五年之后,他还念念不忘,难掩悲痛之情,《总理奉安周年,恭诣陵寝,晋谒梓宫,礼成感赋》云:“鼎湖龙去复经年,堕履遗弓恨未捐。”

4.感恩之情

陈之所以在没有得到孙的重用的情况下依然爱戴孙、痛悼孙、怀念孙,视之如考妣,除了崇拜之外(崇拜这种感情是人类最不可救药的一种心理),此间还有一个也许不是首要但还是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陈对孙怀有感恩之情。他在数首关于孙的诗中用到了“感恩”一词,而且是在文本中比较重要的位置。

陈对孙感恩,那么孙对他到底恩在何处呢?

(1)题词之恩

陈在那首写给自己的女儿的诗《不寐一首赋寄亨儿》中云“报恩释怨知难了”,这里陈要报的是家庭伦理意义上的恩。在1916年,他们初次交往时,陈曾向孙叙述自身家世:父母双亡,他是遗腹子,是母亲倪氏含辛茹苦教养成人。孙听了很有感触,还记了笔记,主动说回去后要为陈母写墓碑铭。就在那次途中,陈就冒昧请孙题词,孙当场慨然允诺,为陈父母之墓题写了坊额“二陈先生之墓”,又为陈母题了四字“女之师表”,后来刻石造坊树于墓门。到1917年1月,陈收到了孙写的《陈母倪节孝君墓碑铭并序》。孙在序中对陈的期望是:“而余所尤望于去病者,当只承先训,敦品立行,以达贤母之孝;坚持雅操,勿效于邪,以彰贤母之节;毁家纾难,母纵于欲,以葆贤母之义;亲亲博爱,物与民胞,以广贤母之仁。”孙所撰之墓碑铭对陈母之懿德善行旌表有加,日:“玄黄剖判,两仪攸分,媪壤滋植,冰蟾代明,命不常融,道无终否,蒙难艰贞,事乃有济,猗嗟陈母,干乘之英,孝侔齐女,节媲陶婴,寡鹄休歌,丸熊益励,翼卵完巢,绸缪庶几,遭时板荡,倬彼弘谋,用财自卫,倚柱沉忧,遗孤彬彬,微音用嗣,我铭其幽,永诏来祀。”总之,孙有恩于他们陈家。

(2)知己之恩

《总理奉安,病不克赴,诗以纪哀》云:“感恩知己今何在?神烈峰高泪满颐。”陈认为,孙是天下认识自己深透的人之一。早在《陈母倪节孝君墓碑铭并序》中,孙就对陈有过恰如其分的评价:“去病能词章,才名满天下,泷冈阡表,庐陵自优为之,不敏如余,尚乌庸缀,徒以十年袍泽,患难同尝。”并总结说:“知去病者,宜莫余若。”对此,两人似乎心有灵犀。孙虽然不曾给过陈实授之职,但内心还是相当尊重他,在礼仪上给了他国士的待遇。所以,陈在《为香山公谋万年吉地,诣紫金山骋望》-诗中说:“万年遗蜕诚堪托,拜手聊酬国士恩。”陈认为,自己受命负责为孙勘察墓址,是为了报恩。

作者:北塔,原名徐伟锋,诗人,评论家,翻译家,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主要著作有诗集《正在锈蚀的时针》《石头里的琼浆》等,学术专著《吴宓传》《戴望舒传》等。

编辑:王朝军zhengshi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