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历史感与重读经典
杂志文章正文
历史感与重读经典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北京 陈华积

相信很多读者在阅读经典著作与一些批评文章之后,都有一种重释经典的冲动,总觉得别人的诠释不到位,还不如自己亲自上阵操刀一番。然而,对于经典作品多如牛毛的评述,能做到“令人信服”的着实不多。在这里,2012年第9期的《名作欣赏》刊登的多篇重量级的文章,却为经典作品的有效释读带来了新的启示。

在“古典丛谈”栏目当中,廖可斌对《兰亭集序》的赏析与张石山对《论语》的系列解读可谓令人眼前一亮。《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书法与文章的传世之作,历来不乏文学[来自www.Lw5u.com]史家、文学批评家全面而深刻的解读,廖可斌的赏析在承续前人“知人论世[来自Www.lw5U.com]”、“以意逆志”式的解读以外,还站在历史的高度,指出山水诗的滥觞不仅为东晋的士大夫开辟出一片新的文学空间,还带来自身“个性的自觉”,促使其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走上了与儒家思想“事功”传统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人生路向。东晋士人主体生命意识、空间意识、时间意识的觉醒极大地拓宽了士人的眼界与心胸,从而走向更为自觉的文学时代。廖可斌的这一打通思想史的解读可谓更为有效地诠释出《兰亭集序》内部若隐若现的思想内涵。张石山的《论语片解·之九》,同样是在熟悉春秋战国历史、人物志的基础土,通过对《论语》片言只语的解读,生动地还原出孔子的著名弟子颜渊、闵子骞与冉雍三个人的性情与生平事迹,其破译史料、综合史料的功力可谓深厚。

在“现代回眸”这一栏目当中,翟业军与余一鸣对《:祝福》的解读为我们重新认知鲁迅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路径。翟业军从“祝福”的本义出发,提出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曾问起的问题”:《祝福》整部小说究竟在向什么神献祭?《祝福》向谁祝福?从叙事学的角度层层分析出故事主人公、隐含作者与写作者之间复杂而缠绕的关系。与翟业军“纯理论式”推演所不同的是,余一鸣对《祝福》的解读更多地是从时代环境、社会现实与个人精神历程人手,层层剖析出鲁迅的创作题旨。余一鸣指出,《祝福》的创作时间正是鲁迅的精神处于苦闷与绝望的1924年前后,《祝福》作为《彷徨》的首篇与其后的《(在酒楼上》《孤独者》等篇章正是鲁迅“解剖自己的心灵”的开始,而《祝福》中祥林嫂的不幸结局更是基于鲁迅对先前“启蒙主义内容和形式的怀疑”。翟业军与余一鸣这两种不同的文本分析可谓是各有千秋,然而,从诠释的效果来看,把作者、作品放置于同一作品系列与作者前后精神历程的综合比较分析,无疑更能获得“知人论世”论者的认同。

“历史感”无疑是重新解读经典作品的一把重要钥匙。释读者只有重新回到历史的现场,摒弃现有的意识形态立场,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历史的细节与经典重释的疏漏之处。在把握“历史感”的直觉方面,新一代的青年学人显示出了他们良好的文学感悟力与精准的历史感,如方唱对王安忆《长恨歌》“细碎之美”的把握,姚孟泽对《老人与海》的释读,都显示出他们细腻而绵长的历史感,其见解可谓一针见血。

作为本期的压轴之作,李钧对萧红《呼兰河传》的解读与李洁非对徐汧“士与死”的解读,均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以及扎实的历史功底。李均以“返回历史现场”的方式对《呼兰河传》提出了不同于以往意识形态化的解释,指出“从叙事学、文化诗学、生命哲学乃至宗教学的角度对《呼兰河传》作综合研究,才能发现它多层性的深度诗学和创造之美”。李洁非则从中国“大历史”的视野“追溯中国士阶层的精神史,认识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曾经并不缺少的尊严和高贵”。两者均以丰富的历史细节向我们呈现出经典的永恒魅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充分的“历史感”与有距离地去把握研究对象,无疑更能让我们接近“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要义。

(陈华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