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披文人1青,辄见其心
杂志文章正文
披文人1青,辄见其心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山西 高宏洲

评论文章贵在知作者“为文之用心”,成为所论对象的知音。《名作欣赏》2012年第11期刊登的许多文章做到了这一点。孙绍[来自wwW.Lw5u.com]振的《我国古典诗歌超稳态的基础:双言结构和三言结构》,通过对大量诗词的细致分析,提出古典诗歌节奏的内在结构是双言和三言。梁归智的《红楼梦》与鲁迅论笔·之六》,从语言和文体创新角度探讨了《红楼梦》与鲁迅之间的深层关系。张石山的《论语片解》,其中批判了“五四”时期批孔的不合理,但是其批判的态度值得反思,批评语气似乎也并不比“五四”学者高明。戴瑶琴的《从“悬浮”到“落地”——李洱的个人言说》,分析了李洱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即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悬浮”到新世纪的“落地”。

本期不少文章体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主笔头条”《文学发展与核心价值观的审视与对话》,段崇轩、王春林、陈坪、傅书华四位批评家对现当代以来文学的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反思和检讨,对当下文学的核[来自www.LW5u.com]心价值观进行了解剖和批判,并提出对今后文学的期待。汪政的《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兼说铁凝的《文学是灯》,对语文教材中如何处理经典性与当代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说明了铁凝的《文学是灯》入选语文教材的目的和意义。常世举的《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多元博弈——从茅盾文学奖看新时期的文学评奖体制》,认为参与茅盾文学奖博弈的主要力量是官方主导、专家参与、兼顾大众,并分析了这种评选规则的利弊。

创作与批评本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但是在当下文坛二者却呈现出明显的紧张关系。创作无视批评家的“逆耳忠言”,批评家不知创作需要怎样的“苦口良药”。本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创作与实践的融合,既有偏重理性分析的学术文章,如北塔的《矢志不移老而弥坚——屠岸的新诗创作》,纪梅的《西域“采玉人”—读耿占春新疆组诗》,又有鲜活的文学作品,如耿占春的《喀什噶尔老城》,李洁非的《辛巳、壬午开封之围》,潘向黎的《云破日出好气魄》,鲍贝的《在悉尼》等。理性剖析帮助我们穿透作品的深层意义,窥探作者的精神世界;感性的表达培养我们对文学的感悟力,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避免抽象理论对具体感知的削弱。

此外,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不是通过干瘪的说教,而是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熏染之、浸润之。本期在这方面特点显著,集中体现在“百家茶座”等栏目。刘毓庆的《姚奠中先生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姚先生独具一格的教学风姿历历在目,而且其教学方法仍值得继承发扬。谢泳的《陈寅恪诗笺释二十九则》,试图从“今典”解释陈寅恪诗歌的深奥内涵,其解释更贴切,更具说服力。殷宪的《五十年后复得罗元贞先生<流霞集>小记》,体现出师生朋友之情的真、深、切。而苗变丽的《-位萨义德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李国涛的《读张颔老人的书画题跋》,靳卫红的《(此人怀一》等,既能帮助我们领略艺术家特立独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又能丰富我们对这些艺术的直观印象。

(高宏洲:文艺学博士,现供职于山西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