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关于篆刻的若干体会
杂志文章正文
关于篆刻的若干体会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韩国]权昌伦

篆刻

印章的历史非常悠久,远古时代,人们在圭璧或符节上刻上诏敕、命令等内容,制成印章。先秦时代的印章是在青铜、玉、石等坚硬的材料上以反文刻之,作为信票和密票印在帛、纸、泥、简牍上,被称为“古文印”、“古朱文印”、“古玺”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枚古玺,就可以佐证中国在商代就开始使用玺了,它被广泛应用于信凭的象征和封检。篆,传也;“篆”字里面就包含有“传”的意思。

东汉应劭《汉官仪》云:“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用之。”说明在古代,玺作为信物,不管是地位的高低,都在使用。汉代以后,“皇帝”、“皇后”、“诸侯”等使用的印章称为“玺”;“太守”、“将军”、“公卿”等的官印和私印,都[来自wWw.lW5u.Com]称为“章”;而平民的图章称为“印”。

按照篆刻技法的不同,印章从大的方面可分为阳刻的朱文和阴刻的白文;按照篆刻的内容,又可分为“官印”、“私印”、“成语印”、“吉祥印”、“收藏印[来自WwW.lw5u.com]”、“鉴赏印”、“肖形印”等多种形式。

篆刻是信任和义理的艺术,而作为一种制印艺术,它被称为“治印”、“铁笔”、“铁书”、“刻印”、“刻图章”等,刻完的图章叫做“图书”。印章艺术所用的文字必须遵守纯正的篆刻线条和结字原则,笔画要“均齐”、“对称”、“调和”。篆刻以自由屈伸和增减的布白表现出篆刻者的风神和意趣,成为与书法有同等地位的文字艺术。

印章用字要严格符合造字原理,否则内容便会暖昧模糊,失去印章的功能。历经治印历史而传承下来的文字形式多种多样,汉字书体极为丰富,但是从来就没有脱离文字法则的。

章法

印文章法又称“分朱布白”,指印文之繁简、疏密、欹正及相互间虚实、就让、呼应等关系。安排印文,务必要做到匀称协调,各得其宜,构成一个完美之整体。袁三俊《篆刻十三略》云:“章法须次第相寻,脉络相贯,如营室庐者,堂户庭除自有位置。大约于俯仰向背间,望之一气贯注,便觉顾盼生姿宛转流通也。”吴先声《敦好堂论印》云:“章法者,言其成章也。一印之内,少或一二字,多至十数字,体态既殊,形神各别,要必浑然天成,有遇圆成璧、遇方成圭之妙。无龌龊而不合,无桌兀而未安。斯为萦拂有情,但不可过为穿凿,致伤于巧。”许容《说篆》云:“章法者,布置成文,务准古印,一字有一字之章法,全章有全章之章法,如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画之稀密,挪让取巧,当本乎正,使相依颐而有情,一气贯穿而不悖。每作一章,必属意构思。”

《法言·吾子》中说:“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其原意是说精心刻意地做文章。“印从书出”,说的是先要善于书法,然后篆刻才能更精巧。纵观治印的发展,也是先模仿照搬优秀的传统,提高自身的“印格”,进而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汪维堂《摹印秘论》提出五妙三多:“一日停妥,使人不可移动,字字着实,笔笔妥帖,安如磐石,稳如泰山;二日流动,欲其圆活变动,不可拘泥执定,浑融之态,如行云流水,走马放雕;三日典雅,欲其不可狃俗,使体度舒畅,如山林野叟,阆苑神仙,气爽神清,别有一种可爱;四日风神,辉映闪灼,骨格疏朗,若美人之丰姿,古器之青绿,不能尽其妙处也;五日古朴,文有丰满充足之意,体法庄严,若商彝周鼎,自是高古气象。三多者:见得多,讲得多,刻得多。有此三多,自然神妙。”

弊病

有评论家认为,大多数人没有经过正确的执笔、运笔及结字法的学书过程而大量盲目地练习,其结果就是功力上虽有进步,但书风却逐渐退步。

对于篆刻来说,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它被无知地认为是简单的刻印,混淆了治印的铸、刻、凿、碾等方法,结果体态杂乱无章,字法缺少庄重典雅,刀法上没有得心应手的妙趣,章法上更找不到疏密、俯仰、向背、虚实等构成要素,进而堕落为指尖末技。

周应愿《印说》,提出了“篆之三害”、“刀之六害”,指出:“篆之害三:闻见不博,学无渊源,一害也;偏旁点画,凑合成字,二害也;经营位置,疏密不匀。三害也。刀之害六:心手相乖,有形无意,一害也;转运紧苦,天趣不流,二害也;因便就简,颠倒苟完,三害也;锋力全无,专求工致,四害也;意骨虽具,终未脱俗,五害也;或作或辄,成自两截,六害也。”一

此外还有六忌。就像有的村姑不考虑自身条件,模仿他人随意涂脂抹粉一样,这样的篆刻叫做俗气;雕刻精细却没有韵味的被称为匠气;笔法锋芒过度炫耀的叫做火气;过分粗率失之文雅的叫做草气;没有骨力的是闺阁气;不求甚解、一团死气的叫做龌龊气。

以上所引用的古人总结的经验,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参考和借鉴。为了避免上述弊病,应该多看治印的著作,从大道进入,方有巨大的后效。

此外,还有朱简提到的印篆五大弊病,朱简《印章要论》云:“学无渊源,偏旁凑合,篆病也;不知执笔、字画描写,笔病也;转折峭露、轻重失宜,刀病也;专工乏趣、放浪脱形,章病也;心手相乖、因便苟完,意病也。”篆病、笔病、刀病、章病、意病与周应愿说大同小异。我认为,要避免这些缺点,达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境界,研究汪维堂的《摹印秘论》中的五妙理论是最基本的。

继承并发展有深厚渊源的艺术,怎么能忽视理论系绕和创作规范?怎么能无知妄作、丑态百出、自负自满,甚至模糊神圣的印学精神?这样的行为应及早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