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摄影之于我
杂志文章正文
摄影之于我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山西 齐蜂

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做编辑记者,而摄影之于这份工作为基本技能。由此人手,这一技能竟成我伴随左右的业余爱好。每见优美画面、历史场景,便要本能地拍照下来。

目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摄影之于我已退属业余,是对繁忙工作的调剂。这样的心态以及碎片化的业余时间,决定了我的摄影作品,镜头所取不在宏大叙事,不在重大事由,只是兴趣所致,对所见所闻的油然感悟而已。镜头所选,皆由吾意,正如诗人即景为诗,诗皆言志言情,画家即象为图,图皆显意显旨。处处皆可拍。一旦深入某介层面,你目然会有这样的慨叹。囿于篇幅,只能在有限的几个主题之下,于选择中割舍,于归纳中调剂。

我的摄影技术非专业所精,形式之外,重在求得内涵之意义。举着相机,一次次伫立于芸芸万物之中,试图捕捉捕捉不到的身影,填充填充不起的空白。一幅截取,在眼前与镜中是不同的。眼前为自然,镜中附感性。印象凿刻得是那样的深、那样的显,呈现得却是如此的虚、如此的隐。浮泛的表象,是否还能修补漫漶的记忆?窗外的残垣,是否还能弥合远山的断缺?影随日远,香逐风逸;希声寓意,淡茶回味;片刻形诸笔墨,便略得仿佛;一二摹状勾画,即柔光拂面,这是否就是文学技法在摄影展示方面的借鉴呢?

偶尔的机会,与胡杨的邂逅,便使我即景生情,百感丛生。秋色下的胡杨,残阳如血,赤如忠烈之颜;霜林竟染,胜似二月之花。大漠的春天在秋季。云路迢迢,何处人烟墟落;雁飞不断,北风高垅牛羊。大漠的情怀也在秋季。这让我产生了许多景色之外的理想。自然的胡杨一旦选择了镜头,胡杨已非胡杨;镜里的胡杨一旦裁成了画幅,胡杨已然唯心。画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说,盖非心似造物贵耳,以夺造物所以为贵也。凝固的视觉与多变的世态,永恒的瞬间与流动的生活本应是和谐的统一、浃洽的匀称。掌握一门类似摄影语言的语言,已不仅仅是有了一种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又一种其乐无穷的思维方式。

那些伫立成兵俑的铁柯铜枝,是戍边将士的列队,疲马夜嘶,月明星稀,雕旗猎猎,重云片片。侧耳远闻,吟啸成群,皆胡杨之噎咽矣;飞沙成幕,边声悲鸣,似征人之暗泣矣。惊飚拂野,林无静木,诸位将士,汉耶?唐耶?纵使倒下,依然怒目圆睁,钢牙紧锁,横戟抱握,弓角在背,那条桀骜不屈的力臂,指向的可是来时的路?路的天边末头,有田间的父兄,有灯下的老母,有窗前的妻儿,有陌上的乡亲;指向的可是敌逃的路?一场厮杀刚刚结束,辕门鼙鼓,余音犹震,匣内金刀,血迹未干,硝烟里是灰烬的粮草,还是焚燎的大纛?楼兰已破,将士难归,磨刀呜哽,赤刃伤手;春闺梦里,良人何在,明朝驿使,秋雁无觅。将士转世,化作胡杨,良人再生,遥怜故园。灼日伤体,几处摧折,寒砧彻骨,犹有芳菲。与其说胡杨是绝塞之外的雄浑,不如说是近在咫尺的崇景,与其说是天涯尽处的尊严,不如说是衡宇相望的敬畏。屹立千年不倒者,意志也;倒后千年不死者,精神也;死后千年不朽者,魂魄也;胡杨者,人也。

绿洲驿留是行程的逗点,生命的补给,没有绿洲,何谈路途的继续。而一片片绿洲的基本构成,就是一株株胡杨的组合排列。胡杨以顽强的生命,圈固了脆弱的绿洲,绿洲又以含蓄的胸襟,容纳了如我一样羁旅的行者。面对这千年古木,怀古的当间,难免产生对生命本原的思索。这是个哲学命题,[来自Www.lw5u.Com]何以在荒漠的寂静中触发?

2011年9月,我的专题风光摄影集《胡杨礼赞》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摄影之于我,虽属业余,却未敢有丝毫嬉戏之怠慢。爱因斯坦曾言:“人的差异在业余。”我不知此言的翻译是否精准,但哲人表达的某种意图,我似乎能与之共鸣。摄影的灵感源于何处?或启自青山不墨,流水无弦,或启自栽花种竹,焚香煮茗,总之内药于性,玄之又玄。凭此,便不必不分昼夜,不分场合,碌碌于专业。宋人语云“忙处人多闲处少,闲处光阴,几个人知道”,业余时间,调剂身心,积蓄能量,方为合理。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演奏具有专业水准,曾开过独奏会,为受迫害的犹太人募捐。

业余更多的时侯是种调剂,更是修养。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黄庭坚还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读书是包括他在内的多数文人的业余。居里夫人告诫女孩子:“十七岁时你不漂亮,可以怪罪于母亲没有遗传好的容貌;但三十岁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责怪自己,因为在那么漫长的日子里,你没有往生命里注入新的东西。”居里夫人所谓“新的东西”,内涵与黄庭坚类同。为此,我深有感触,也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