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意象与抒情的独特文本——海子的第—首诗《亚洲铜》新解
杂志文章正文
意象与抒情的独特文本——海子的第—首诗《亚洲铜》新解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86        返回列表

天津 王静怡

导师荐语:

王静怡的这篇赏析文章,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海子的著名诗歌《亚洲铜》从意象和抒情两个方面进行了新的解读。本文的创新处在于,作者对历来各种评论将此诗意象固定为“黄土地”与“民族精神元素”的定评进行了重新审视。全文论述得当,言之成理,理解到位,文笔流畅,是一篇很有水准的文章。

——张铁荣(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亚洲铜

[来自www.Lw5u.com] 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们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们吧

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亚洲铜》是海子早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之一,也是其成名作,曾被誉为“学院派的经典作品”,《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都将《亚洲铜》放在短诗的首篇位置,可见这首诗在海子诸多抒情短诗中的地位之高。但是历来的评论,都不能令笔者感到满意,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

《亚洲铜》写于1984年10月,1985年发表在第1期四川民刊《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上,署名为“海子”,这是他发表诗作第一次用“海子”这个笔名,一般也被人们认为是他进入真正的诗歌创作的肇始之作,是他早期抒情诗中不可绕过的一首。奚密曾说:“《亚洲铜》在海子作品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是首好诗,而且它提供了一条进入海子诗歌世界的有力线索。”①的确,在这首四节短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海子青年时期迸发出的才华和热忱,他的早慧注定了他与众不同的创作灵感,注定了他看到了别人无法理解的世界,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在当时以及他死后备受争议。但从另一方面讲,他的诗歌在被大多数读者整体系统地阅读体验过之后,也赢得了很高的评价,使他在当代诗歌史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第三代诗人中的地位独树一帜。他被誉为一个永生的诗人,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之一。陈东东评价说:“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崔卫平也说:“海于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抒情诗人。纵览他洋洋大观的诗篇,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元素便是他的抒情……他的抒情的声音是他众多声音中最嘹亮、最尖锐的一种,是他被传诵得最远的声音。”

本文认为应该从文本、意象和抒情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才能真正体会出诗人的心灵和全诗的真义。

关于《亚洲铜》的文本

《亚洲铜》的文本,如果以节来分析的话,应该是很有意味的。

首节这样写道:“亚洲铜,亚洲铜/裎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诗人一上来就将亚洲铜代表黄土地的观念传输给读者,祖父和父亲都埋在了故土之中,“我”也不会逃出这样的宿命,最终归于黄土,叶落归根。“唯一”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对最终的灵魂归所——“土地”是认可和向往的。故乡是土地的象喻,对每一个人而言,故乡就是他的土地④,“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而海子也曾在《土地》中表达:“故乡和家园是我们唯一的病,不治之症啊。”因此,第一节表达了作者对亚洲铜这片土地怀着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二节,从开始就一扫前面死亡、阴暗、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逐渐转向清新、明媚、充满生机的自然场景。“亚洲铜,亚洲铜/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从飞鸟到海水,从青草到野花,其视域之宽、范围之广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崔卫平评价海子说:“他的许多诗是他本人的精神自传:既向往天空又投往大地。”⑥这一节诗则是最好的例证。“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写出了鸟的自由精神和海水的宽容博大,而下一句视角从天空立刻急转到大地,从抬头仰视变成低头俯视。“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不仅带给人视角上突变的震撼,也彻底颠覆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主客体认知,青草是主人,土地是客体,住在青草的腰上。这个生动的比喻充满了俏皮的灵性,让人拍案叫绝。野花虽然自生自灭,但却生生不息,蓬勃有力,“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已经揭晓。至此一幅活泼的春景图已然呈现,巧妙地将回归尘土之感转化为获得新生之场景,与第一节的死、埋人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

第三节,诗人以对话邀请的形式,展示了亚洲铜深刻的内在文化含义。“亚洲铜,亚洲铜/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将沉重的传统文化喻做“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并进而是两只轻盈的“白鸽子”,这只能出自一个天才少年的诡谲想象。⑦这看似随意的比喻却体现出诗人匠心的智慧。这节诗可以说最能体现作者的诗学观和作诗功力的非同一般。

首先,屈原作为传统中国诗人,在性格和行事以及作品方面,都与作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海子一向痛恨古代东方诗人,他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赢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海子唯一认同的就是屈原,在他的诗作中直接或间接指涉屈原的诗句达数十处之多,“屈子呀,一个男人”(《但是水、水》),“有火/屈原就能遮住月亮”(《传说》),“水抱屈原:/如夜深打门的火把倒向怀中”(《水抱屈原》)等。他在《民间主题》中也指出:“《诗经》和《楚辞》像两条大河哺育了我。”可见,屈原形象和他承载的精神内涵对海子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其次,屈原被人们视为高洁不屈,自由但又倾心于传统的代名词,而白鸽子、白鞋子的意象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这些意境,读罢让人叹为观止。屈原遗落的白鞋子并不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恰恰相反,他留下的是桀骜不屈的精神,是要继承下来的文化精华。因此,作者才说“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穿上民族诗人屈原留下的文化遗产之鞋,从黄土地走向楚地,走遍大江南北,让河流带着民族精神之鞋,漂到亚洲的每一个角落,繁衍下去,生生不息。通过“白鸽子”——“白鞋子”的巧妙象喻,诗歌的现实与历史、文化的现实与历史的空间就在刹那间消弭鸿沟,从而形成了沟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比喻必将在现代诗歌中被奉为重要的经典之一。

第四节,诗人又将视角拉回到天上,空间转向黑夜,同时迸发出一种动感后,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鼓、舞蹈和月亮,这些古老民族表达感情的原始媒介被作者整合起来。承接上一节传承古老文明的河流和土地,月亮,准确地说是月光成为新的传播使者,由亚洲铜构成的月光所到之处,都透射着古老民族的精神文化。心脏,可以看出作者把亚洲铜所蕴涵的精神内涵抬高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地位,它重要,有着核心地位,并且规律地跳动着而生生不息。虽然在黑暗之中,但是诗人选取的月亮和心脏的意象彻底消除了黑暗带给人们的压抑和失望,反而更能体现出第四节诗整体的内在逻辑。在月亮升起之时,人们击鼓庆祝或是祭奠某个特殊日子,甚至仅仅是表达心中的强烈情感,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亚洲铜可以看做是人们击鼓庆祝的主角,人们热爱亚洲铜,歌颂它并要将它一代代传承下去。读到这里,再回头看第一节,则不难理解祖父三代人都埋在亚洲铜里的原因了。亚洲铜既是归属地,也是新生地,它是承载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精神文化的地方,也是供灵魂栖居的地方。

纵观全诗,这首诗沿着从死亡压抑到新生活力,从捡拾传统遗留物到重构新精神的脉络走向,先破后立,构筑了一个新的融合了传统精髓的现代文化世界。同时,诗人又融合了北方宏大的乡土情怀和南方灵动的河流的随性温情,将不同的空间视角与错落的时间维度连接在诗歌之中,这充分体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思维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燎原在《海子评传》中称这首诗“呈示着综合技术指标上的难度和精密”,“是当代诗歌写作中一个特殊标本”。⑨谢冕先生对此诗也有很高的评价:“海子的《亚洲铜》意象明净而疏淡,展现着古老土地的忧郁以及对于悠久文化的思考。他无意于炫耀博学,也不堆积史料,以歌谣的明亮写出了丰厚的意蕴。”⑩可以说,《亚洲铜》无论从内容角度还是技术角度来分析,都是一首有意味的抒情诗。

关于《亚洲铜》的意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和诗评家们对“亚洲铜”这个宏大而又充满不可言说之美的意象,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解读。这些解读主要有两大类:其一,将亚洲铜看做实体意象,即代表亚洲的黄土地,也就是祖国这块土地,另有一说是象征着东方民族古老的生存实体。其二,赋予亚洲铜精神文化意义,即代表中华民族的黄土文化,主要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有论者将亚洲铜看做“民族精神元素”和“人类优秀文化”的集合体。

笔者认为,在这两类解读的言说范畴之外,似乎还可有继续探询的空间。海子曾在这首诗的诗题下作过这样的注解:“土地,亚洲的黄土地像铜一样。”因此按照作者本意来解读,亚洲铜确实象征的是土地这一源头意象。

诗的第四节:“亚洲铜,亚洲铜/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读到这里土地一说却讲不通了,月亮怎么可以用土地构成呢?因此,一些学者将亚洲铜解读为精神文化,但这种说法相对于对前两节的理解又有些过度阐释。笔者认为,对于亚洲铜的解读,不必拘泥于贯串全诗的统一意象,它既代表土地这一实体概念,又涵盖了象征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层意义。

诗评家陈超曾说:“‘诗人’在写作时,他不会考虑‘我有一个完整的线索,我所有的诗都在这条线索上’。诗歌本身确实带有很多种——我们不说‘灵感’吧——带有很多那种‘变动不居’啊,‘来去无踪’的性质。”⑩《亚洲铜》则很好地印证了这一段话,第一、二节用黄土地来解释亚洲铜十分恰当,第三、四节更适合用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涵贯串其中。但这两者的内核精髓是一脉相承的,作者意在传达一种源于古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元素信息于读者面前。

铜作为意象中心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铜色的土地、铜色的皮肤、铜金属、铜器、铜鼓、敲击铜鼓时的声音等内涵,冠上“亚洲”这一地理方位词,铜的形态立刻扩大深化起来,不再是视野所及或是想象可容纳的独立意象,亚洲铜体现出作者对宏大事物的倾心、对祖国热土的赤诚,更可以反映出对中国劳动者的敬仰。

亚洲,主要限定在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而铜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出现是古代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凝结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文明进步的结晶。怀宁属长江中下游铜铁沉矿带,矿藏丰富,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而那里正是我们的诗人海子的故乡。

海子大学毕业后的1984年,从弟弟信中知道家乡的矿藏已经进行开发了,这促使他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思考,并写下《亚洲铜》。亚洲铜蕴涵的不仅仅是具体可感的实体事物,而且融入了古老深邃的亚洲历史文化在其中。中国的青铜文化始于夏,历经商、周,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就显现出这个意象的厚重感与神秘感,而青铜文化又起源于黄河流域,与作者对于诗的注解——“土地,亚洲的黄土地像铜一样”不谋而合。

自古至今,青铜器都是学者和考古学家们倾注心血研究的对象。它不仅仅是物质方面解放劳动力的工具,更是精神上文化前进的见证,记载羞历史事件、铭刻着金文的钟鼎,贵族士大夫欣赏把玩的艺术品,祭祀用的礼器以及歌舞中的乐器。它始终默默注视着古老民族的兴衰,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荣辱。

在海子的四节诗歌中,亚洲铜以叠句形式分别出现在每节首行,似在唤起一个小孩子的注意,又似在告诉一个青年人大自然的秘密,还似对一个中年人诉说故事,更似和一位老年人吐露心事。

亚洲铜,贯串全诗的每一个地方,看似作者对话的一个实体,但却无法用语言明晰地表达出它的实质,正是这种玄妙不可言传的特点,让所有读到它的中国读者产生深刻的认同与共鸣,这也是诗人选取这个意象作为全诗统领的匠心之所在。

关于《亚洲铜》的抒情

在诗坛内外,海子作为一名天才的抒情诗人而为人所知,他主要是在抒情短诗的向度上被人接受与肯定。⑩其挚友骆一禾称赞海子说:“近三百抒情诗是具有鲜明风格和质量的,堪称对中国新诗的贡献。”⑥梁云在《海子抒情诗风格论谈》-文指出:“他不经过叙事,直接进入抒情,在每一个独立的抒情句式之间造成遥相呼应的意象联系,搭起空间的框架,让读者的想象力参与漫游,有更多的鉴赏和旋转的余地。”海子作为当代杰出的抒情诗人应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亚洲铜》更是其早期短诗中有着浓重抒情基调的扛鼎之作。

首先,全诗营造“歌”的效果,具有如歌的韵味。最先表现为“亚洲铜”形象性和音乐性的合二为一。“亚洲铜”在每节诗的首行反复出现两次,总共八次,构成回环复沓形式,进一步加强了诗歌的音节效果。“铜”的拟声效果也为全篇起到烘托作用,一方面像是呼唤亚洲铜,另一方面又似敲击铜鼓后发出的声响,营造出一种歌舞器乐共鸣的氛围。与此相应,全诗在结构方面也有歌的特征。“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等,也体现了句式上的对称、整齐:“白鸽子”比喻“白鞋子”的灵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比喻“月亮”的鲜活,也呈现出了抒情歌咏的韵味。其次,从全诗的基调来看,《亚洲铜》抒写的是母性灵动温柔的情感,涌动着母体文化深沉蕴藉的激情。海子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她”性的,后期是“他”性的。在前期诗歌中,海子主要歌咏的是一种母性的繁殖力,是以土地为依托、以月亮为中心的。西川评价海子的创作是从《新约》到《旧日约》的前行道路。

《新约》是思想,是脑袋,是爱,是水,是母性。而《亚洲铜》综合了土地、海水、河流、月亮等一系列她性的原型意象,加上青草、野花、细小的腰、白鸽子、白鞋子这一组生动可爱[来自wWw.lW5u.CoM]的用词,无疑显露出诗人抒情于无形却处处有情的深厚功力。因此从选择意象方面看,作者的抒情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微观地来看全诗中的用词,却无法说出具体哪个词体现着有意的感情抒发。臧棣曾说:“诗歌的抒情性很容易陷入对精致风格的迷恋,从而妨碍语言亲近生命体验的原创性和丰富性,在表达上导致语言力度的减弱。”众所周知,海子对于语言的雕琢是几近完美的苛刻,诗人在创作时对这首诗的语言文字如何精心筛选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留下来的文字看,全然没有矫揉造作的刻意抒情,也没有带有导向性的或是艰深难懂的意象。

海子曾在《诗论:一份提纲>中说:“伟大的诗歌,不是感性的诗歌,也不是抒情的诗歌,不是原始材料的片段流动,而是主体人类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这里涉及到原始力量的材料(母力、天才)与诗歌本身的关系,涉及到创造力化为诗歌的问题。”可以看出,海子并不是为抒情而抒情,他更不屑于做一名单纯的抒情诗人。海子诗歌中的情感流露,源于内心中的原始力量,这是一种天然诗性,而绝非刻意雕琢后的结果。

因此,诗歌界某些学者认为海子作品的抒情过于矫揉造作的评论,就不攻自破。相反,我们可以感觉到海子诗歌中的抒情是自然的、真诚的、难以察觉的,也是恰当的、传神的、直抵人心的。

在整首诗中,“亚洲铜”作为抒情主体,初读让人感受不到实在的内容,而其使用的种种自然意象(鸟、海水、青草、野花、白鸽子、月亮等),却明示出诗人要传达出的真实感情,这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让初读者或许会感到迷惑。事实上,这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抒情方法。强烈感情的直抒暗含在虚写的“亚洲铜”主体意象中,而表达情感的自然意象则分散在每一节的字里行间,看似表达情感,却不是完整地表达主体情感。诗人在用词方面有意地避开西方现代派诗人强调的“陌生化”手法,在抒情方面又无意地绕开了“情感对应物”的褊狭,使诗人与读者之间可以有畅通的情感交流和对话,可见其抒情水平的精妙。

《亚洲铜》是研究海子早期抒情短诗的一把钥匙,更可以说是研究其后期历史长诗的指南。对其文本、意象和抒情的分析,对于我们解读海子诗歌的深刻含义,在新世纪弘扬诗人的大爱情怀和主体精神,仍有着十分深刻而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