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什么是健康的语文生活
杂志文章正文
什么是健康的语文生活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江苏 卞冬梅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教语文的第十个年头。回过头来,看这十年的从业经历,做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几乎耗尽我最好青春时光的大部分。可是另一方面,很多时候语文教学并不像我想象中那么美好——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性去触摸、抵达“语文”最本质的东西。“语文”是植根于母语的一门课程。按道理,我想象的语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和技巧,或者退一步,掌握应试的技巧而成为一门技术性的学科;而是应该让学生体悟到母语之美,甚而使这种对母语之美的依恋成为他们的另一个故乡,无论他们走多远,就像诗人北岛说的,“中文是他唯一的行李”。

教师和学生对母语充满着敬畏和热爱,他们热爱读用母语写出的那些闪着金子般光芒的文字,也愿意用母语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他们不只是在每天的语文课堂上才对语文进行一种礼节性的拜访,而是让语文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每天都会把闲暇时光的一部分用来阅读和写作,从中收获和母语亲近所带来的源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一门课考一个好分数。“语文”不再拘束在“课”这个框子里,而是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我理解的健康的语文生活。

可是,这十年的语文教学,我越来越感到这种健康的语文生活离我、离孩子们越来越远。是的,我时刻感到各种掣肘带来的不自由,即便去做一些事情,也只能算戴着镣铐跳舞吧。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我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就像沙地上流淌的河流,每向前流一点都会漏掉好多,我不知道它能够流淌多远。

虽然学校之外的语文生活可能更私人化,与个人成长更有一种隐秘的亲密,我们对学校之外学生的语文生活其实知之甚少,或者说我们几乎不关心今天学生学校之外私人的语文生活和我们教学之间的关系。我还是先说教材吧。我感到现在用的“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是对学生的成长心理很尊重的了,可是距离我在教学中所遭遇的学生“心理现实”还是有一定距离。比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活动体验)”就由这样三个专题和选文构成:“吟诵青春”(含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食指的《相信未来》和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体悟人生”(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和张洁的《我的四季》),“设计未来”(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专题的设计很用心,选文也是好文章,我也理解教材编写者理想主义的苦心和用意,他们希望孩子们成为一个乐观、向上、富有爱心、内心丰沛的人。可除了教材里的这个“青春”,在我和学生日常相处过程中,我知道学生们还有一个“青春”,这个“青春”是类似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坏孩子的天空》,类似苏童小说《桑园留念》中那个“作为失败成长的祭礼,正是献给难以忘怀的残酷青春”。举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教材过滤得如此纯净是不是会适得其反?当学生意识到教材和他们自己私人生活,和他们私人的语文生活之间的裂痕,他们可能对你的苦心并不领情,反而会在内心滋生对教材的厌倦和厌恶。在教学中,我就在想,这种有意的遮掩和逃避是不是一个好办法?学生明明知道青春不只是欢天喜地、阳光明媚的,也不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远方等着自己,我们干吗不可以让学生看一个别样的青春呢?苏童的这段话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讨厌现在那种儿童文学,它完全是以成人的价值判断写给孩子的。所以我一直对那个套路存有疑义。如何进入孩子的世界?你要把自己当成一匹马,把马拉回到过去。如果要设置一个人为的心态的话,你要骑着它自己回去,回到过去。那个状态就是我们刚才所涉及到的东西,比如关于人的道德感,它经常是非常萌动、迷茫的。哪个孩子没有做过一点儿坏事,以及做坏事所带来的一点点的负罪感,这是依赖于非常模糊的、脆弱的道德感在起作用。比如他可能去欺负弱小,虐杀动物,做过一些乱七八糟的怪事。但你在小说中去描写这些的时候,这样去体验的时候,很奇怪的事都会变得很美妙。一切用成人世界采判断的好与坏都是不存在的。本身因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这样一个单纯的世界在感动你,包括里面的残酷,一点点的血腥、暴力、仇恨、憎恨,甚至一些负面的东西都在感动你。我一直是这样的立场。包括像《刺青时代》这样有点儿暴力的东西。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可供批判的。(张学昕、苏童:《回忆想象叙述写作的发生>>)

我们教材里的选文太多的是花房里、实验室里的生命状态。我们低估了学生对创伤、丑恶、卑污的直面能力。而即便你在教材中作了修饰性的处理,在我们今天这个网络时代,阅读已经开放到我们完全无法设定界限,那么比如“青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正视青春残酷的现实,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受伤和忧伤中的渐渐长大?我这里还没有说,写忧伤的青[来自Www.lw5u.coM]春和乐观的青春在语言文字上的无法相互取代。

事实上,我承认再好的教材也只是一个公共的读本,要让教材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灵上的对话只是一个梦想。而且事实上,教材选文也只是一个例子。教师上课还是可以针对学生的“现实”作出调整和修正的。从目前的中学教育来看,对健康语文生活伤害最大的应该还是考试,或者说终极的“高考”。以江苏的现代文阅读做例子,仅仅从考试的选例来看,都是经典作者的或时文中文质兼美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下它的题目和删节改写的内容,就会发现考试期待的结果和文本本身有时几乎没有关系。比如阿城的《溜索》这道江苏2010年高考的文学类现代文阅读题一共有四道题目:

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这四道题,前面三道完全是技巧性的,最后一道“探究题”删节了小说中关键的一句——“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向一股尿水,细细流着”——也完全改变了小说的意蕴和情感取向。王德威对和《溜索》相关的阿城的小说有一个解读:

我以为阿城“三王”时期的作品.善则善矣,但仍然未脱微言大义的框架。较之“文革”后的文学,他当然已走得太远,但比较《遍地风流》的作品,尤其“杂色”中诸篇,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转变。如果“三王”小说仍执著“礼失求诸野”的乌托邦怀想,《遍地风流》所要标记的,应是“礼不’下庶人”。庶人所充斥的世俗社会,熙来攘往,啼笑之外,更多的是不登大雅的苟且与平庸。然而阿城看出其中自有一股生命力。往好了说,这生命力是一股顽强的元气,总已蠢蠢欲动,饮食男女,莫不始于此。但另一方面,这生命力也是一种坚韧的习气,,一种好死不如赖活着,且战且走的日常生活策略。阿城希望多写世俗社会中的元气,但笔下的人物每多显露得过且过的习气,两者都是生命力的表现.,但所透露的差距何其之大。这是阿城作品的尴尬所在,也是他的(有意无意泄露的)历史感所在。

元气与习气的异同:在<遍地风流》的《遍地风流》一辑里,阿城写云南怒江溜索渡江的惊险。情词犀利,跃然纸上。引起我注意的,倒是渡江后几条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向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王德威:《世俗的技艺——闲话阿城与小说》)

事实上,我们只要对照一下四道题的参考答案和王德威对阿城小说的读解,高考恰恰损耗了小说的本意和深刻之处,也是最具阿城特色之处,那种对粗陋生命的肯定。这样的考法使得那些平时有着丰富的语文生活和语文经验,能够对文本有自己独到体验的学生在考试中丧失他们的优势;相反,那些将自己的语文生活和语文经验建筑在应试之上的学生,[来自WWW.lw5u.com]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对考试的应激反应,反而能够轻松地、有套路地对付这样的题目。处在下游的高考必然影响到上游的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不再用心培育学生和成长、和心灵相关的健康的语文生活和语文经验,而是去揣摩应试的技巧,从而使得平时的语文课变成高考的无数预演。

再有,对于课堂即时的教学环境,我想特别说一下。由于我们平时上课的自然班级都是我们自己熟悉的,我们和学生是知根知底的,甚至已经培养起上课的默契,课堂教学环境的即时性、不可复制性对我们教学的影响也许还不怎么能看出来。但如果看中学里的赛课,老师和学生是一种临时的组合,课堂的即时环境对老师教学效果的影响就很明显。因为你可以预料的只是你自己的情况,你对学生和课堂将要发生什么几乎都是没底的。换句话说,课堂上是会不断出现意外的。这就要上课的老师对课堂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通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即时对话,调整性地,在变动不居中实现你预想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拼命执守你预设的底线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我曾经听过一节江苏语文教师的赛课,讲的是老舍的《断魂枪》。在听的过程中就明显感到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在一个调子上。老师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沙子龙、孙老者和王三胜之间的关系上,而事实上这篇小说的灵魂应该是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化的消逝和人的怅惋,小说中人物关系只是作者结构出的一个艺术世界。如果老师只拘泥于小说的人物关系,而不去挖发出人物关系背后隐含的文化挽歌意味,应该说对小说的理解是局部的、片面的。事实上,在教学中就出现这种问题,由于教者在备课中没有将文化的消逝和人的怅惋作为课堂的教学灵魂,使得整个课堂没有了抓手和精气神。《断魂枪》的执教者似乎没有意识到《断魂枪》这个小说最本质的文化挽歌核心,只在小说的一些细节上盘旋。与此恰成对照的是,在具体的课堂中,许多学生却对小说最本质的灵魂有会心和心得。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老师却没有对学生所激发出的新话题的应变和转化能力,从而失去了和学生进行深入对话并校正自己的片面也救活课堂的机会。听了这节课,我意识到语文课的老师应该是有灵感和智慧的。这也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你所面对的是你早巳熟稔在心的学生,你也应该意识到和你预设的教学环节相比,课堂是动态的,因为你无法全部预见到学生对你的教学环节的反应,这一点在赛课中特别明显。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意外”,而语文教师有没有应对“意外”的能力,常常决定了课堂上的语文生活是刻板的、僵死的还是健康生动的。语文生活是否健康,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归根结底,只有一个有灵性和灵感的教师,才有可能建构起健康的语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