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忠臣烈士壮美书风——颜真卿及其《颜勤礼碑》
杂志文章正文
忠臣烈士壮美书风——颜真卿及其《颜勤礼碑》
发布时间:2018-02-08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江西 文师华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长安县(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开元二十三年(734)举进士,登甲科,累迁监察御史。由于秉性刚直,遭奸相杨国忠排挤,出任平原太守,人称“颜平原”。安禄山叛乱,他在平原首举义旗,并被推为河北一带十七郡盟主,联络其兄颜杲卿(常山太守)等,合兵二十万,抵抗安禄山叛军。安史之乱平息后,颜真卿入京,官尚书右丞、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封鲁郡开国公,世又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奏请皇帝派遣颜真卿前去劝降。颜知道卢杞有意害他,但他仍以社稷为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乘车直驱李希烈行营,至行营后,不断遭到李希烈的威逼,颜真卿坚贞不屈,并叱责李希烈,最后被缢死在蔡州龙兴寺,享年七十七岁。

颜氏家族是诗礼传家的名门望族,在书法创作和文字学研究方面,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家学传统。如:颜真卿九世祖颜腾之善草隶书;五世祖颜之推精于文字学,著有《颜氏家训》;曾祖颜勤礼与其兄颜师古工于篆籀,尤精诂训;伯父颜元孙、父亲颜惟贞都以草、隶擅名;兄颜曜卿、旭卿、允南,均善草、隶书。

颜真卿母亲殷氏(679-738),出身于陈郡名门望族,而且殷氏世代与颜家姻联。颜惟贞夫人是殷践猷的长妹,殷仲容的堂侄女。殷氏一门书法以颜真卿的外祖父殷仲容最为著名,颜真卿伯父颜元孙、舅父殷践猷和母亲殷氏的书法都出自殷仲容。

颜真卿在书法的道路上,首先受到了家学和外祖父殷仲容书风的熏陶,其次受到了初唐褚遂良和盛唐张旭等名师的影响。初唐欧阳询、虞世南去世后,褚遂良堪称一代教化主,天下习褚书者十之八九。颜真卿楷书,多取法褚氏楷书结体,大都平正宽博,只是用笔圆劲,别有一番浑厚意趣。据传,颜真卿在任醴泉县尉时,慕张旭书名,毅然辞去县尉,前往长安“师事张公”,并把自己与张旭问答的内容写成《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在[来自wWw.LW5U.com]继承家法、学习褚书、受到张旭指点的基础上,颜真卿凭借自己的悟性和勤奋,在书法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他以悲壮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的人品,贴合壮美的时代风格,一寓于书,把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楷书规范,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古法为之一变,自成家数,世称“颜体”。其特点具体表现为:用笔上拙笔中涵雄秀,横画较瘦,直画左右略向内弯成环抱之势,撇、捺粗壮,与横画形成鲜明的对比,波磔的起收有汉隶蚕头雁尾之势;结体上左右基本对称,字形宽绰丰厚,呈“外满”之势,方正庄严,齐整大度;布局上字行较满,茂密端凝;风格雍容壮伟,气势磅礴,把唐楷推上顶峰。

在中国书法史上,像颜真卿这样人品与书风一致、功德与书名俱高的书法家屈指可数。《新唐书》卷一五三评曰:“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善正、草书,笔力道婉,世宝传之”。欧阳修对颜真卿的人格和书风推崇备至,其《唐颜鲁公二十二字帖》云:“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苏轼对颜真卿书法的创新精神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其《书唐氏六家书后》评日:“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当代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的书法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五十岁以前,以继承传统,师法褚遂良、张旭为主,用笔秀丽圆劲,结体匀称严谨。楷书名作有:《多宝塔碑》(四十四岁书,现藏西安碑林),《东方朔画赞碑》(四十六岁书,碑在山东德州)。第二个时期为五十岁至六十岁,他把圆劲厚实的篆籀笔法融合到行书之中,以流美的行书抒写饱满的情感,在行书创作上形成了与二王不同的风神,达到新的高峰。著名的行书作品有: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墨迹《祭侄季明文稿》(五十岁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刻帖《争座位帖》(五十六岁书,石在西安碑林)等。楷书名作有《郭氏家庙碑》(五十六岁书,藏故宫博物院)等。第三个时期为六十岁以后,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表现出年高笔老、雄强浑厚的特点。其中楷书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代表作有:《麻姑仙坛记》(六十三岁书,原石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明代毁于火),《大唐中兴颂》(六十三岁书,摩崖刻石,在湖南祁阳县浯溪崖壁),《颜勤礼碑》(七十一岁书,原石现藏西安碑林),《颜氏家庙碑》(七十二岁书,原石现藏西安碑林)。行书名作有墨迹《刘中使帖》(六十七岁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外还有一件楷书中杂以行草的名作《裴将军诗》(约书于六十四岁,始见于《忠义堂法帖》,拓本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颜勤礼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撰并书的神道碑。此碑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文至“铭日”止。立碑年月亦失。但据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七记载:“唐《颜勤礼碑》,大历十四年。”可知此碑是颜真卿于大历十四年(779)撰文并书写。今残石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22厘米。碑阳19行,碑阴20行,每行各38字。碑左侧5行,每行37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14字,下刻民国十二年(1923)宋伯鲁所书题跋。

关于此碑在北宋流传的情况,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八有记载:“右唐《颜勤礼碑》,鲁公撰并书。元祜间有守长安者,后圃建亭榭,多辇取境内古石刻以为基址。此碑几毁而存,然已磨去其铭文,可惜也!”据此可知,在北宋元祜年间,此碑左侧铭文已被磨去,其后遗失,沉埋在长安城中八百多年。

民国十一年(1922),陕西省长署卫营营长何客星“从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获得此碑,“石已中断,上下皆完好”,无缺损。何客星酷嗜金石,得此碑喜而不寐,送一拓本给宋伯鲁,宋伯鲁为此碑撰有跋文。此碑出土后,时任陕西省长刘镇华命人将碑石移至省长公署前院内。1928年,陕西省主席宋哲元在西安新城兴建“小碑林”,将此碑移人新城。1948年,此碑随移新城“小碑林”整体迁入西安碑林。此碑是颜真卿老年成熟之作,加之久埋土中,未经椎拓剔剜,故字口完好如新,神采奕奕。

此碑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记录了颜氏家族上溯颜勤礼的高祖颜见远、曾祖颜协、祖父颜之推、父亲颜思鲁,下至颜勤礼的儿子颜昭甫等人、孙子颜元孙等人、曾孙颜春卿等人、玄孙颜纮等人,前后九代繁衍发展的脉络;二是叙述了作者曾祖颜勤礼一生的主要经历、学识、品德和功业。

颜氏家族自颜之推至颜昭甫等四世之中,先后有十三人为学士、侍读,颜元孙、颜惟贞“以德行词翰为天下所推”,春卿、杲卿、曜卿、允南以下一大批子侄,“多以名德、著述、学业、文翰,交映儒林”,故被当世称为“学家”。

颜勤礼“幼而朗晤,识量弘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曾跟随唐太宗平定京城,授朝散正议大夫,后任崇贤馆学士,拜秘书省著作郎。唐太宗曾命人制作崇贤馆学士的画像,并命中书舍人萧钧撰文赞美颜勤礼,说:“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龠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永徽六年(661),颜勤礼因受到后夫人兄长中书令柳爽亲戚间的牵连,贬为夔州都督府长史,后加封为上护军。颜真卿在碑文的末尾称赞曾祖颜勤礼“积德累仁,贻谋有裕”,“流光末裔,锡羡盛时”。

从书法上看,此碑用笔之劲健、爽利,已到炉火纯青地步。尤其是颜楷中最富有特征的长撇、长捺,力饱气足,劲健天成,长捺具有蚕头雁尾之势;竖笔铺锋直下,显得圆浑挺拔;横画收笔处重按,钩画出钩时必先收锋,就连捺笔也在折处先收后放,皆系颜书讲究笔意圆劲内涵之处;转折处都用暗转,不同于初唐楷书的提按折锋;结体上也一反初唐楷书的向中间收敛的特点,笔势开张,挤满方格,内松外紧,上紧下松,显得宽舒圆满,雍容大度。此碑充分体现了“颜体”的独特风格,加上拓本神采丰足,故不少人把它作为学习颜体的主要范本。

临习此碑,应选用摄墨性强的优质羊毫笔。运笔时,多以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竖画、钩画、折画,常写成内直外曲,竖画并列常写成左直右曲,使其成为内方外圆的形态。字形方正,上轻下重.内松外紧,内疏外密,雄健稳重,但不失灵动。临习[来自wwW.lw5u.Com]时,仔细揣摩这些特点,自能“入帖”。

颜真卿对唐、宋代以后的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晚唐柳公权得颜楷之法度精髓而再变楷法,写出以瘦硬露骨见长的“柳体”。五代杨凝式师法颜真卿行书,形成体势纵逸、烂漫萧散的风格。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耶律楚材、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明代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钱南园、何绍基、翁同龢、赵之谦,近代谭延闿,当代楚图南、舒同等等,无不取法于颜真卿的楷书或行书。颜体血脉绵延至今,几乎成了每一个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必修课。

2013年2月5日修改于南昌大学 禾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