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马小淘的在场写作
杂志文章正文
马小淘的在场写作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57        返回列表

北京 崔秀霞

知道“80后”作家马小淘的人不在少数,但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马小淘的本名。

马小淘本名马天牧。我刚开始看到“马天牧”这个名字时,觉得这反倒更像一个笔名,它既有神圣庄严的意味,又充满了戏剧性,像一个仗剑走天涯的潇洒侠客的名字。相对而言,“马小淘”则邻家女孩得多,活泼跳跃,亲切随意,一点都不跟你板着脸端着架子。

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她把自己的名号从马天牧,改成了笔名马小淘,这一改动看似随意,细想来,却也有些可供琢磨的幽微意味。这也许正在无意间透露出马小淘写作风格的某种倾向性。

你好,忧愁!

正如散文集《成长的烦恼》所道出的,“成长”是马小淘作品中一直在关注和书写的主题。《火星女孩的地球经历》《蓝色发带》《飞走的是树,留下的是鸟》《慢慢爱》,这些作品中可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一以贯之的成长脉络。

马小淘的作品所投射出的,正是她自身成长的痕迹。早期小说集里的作品,如《十年》《钻火圈》《仰望》《我是一条叫咪咪的狗》等,多用第一人称叙事,便于倾诉,为诉说自己青春期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提供了一条方便的途径。

马小淘又善于把自己带入到不同的角色里面去,以设身处地的姿态去体察一个忧郁男生、一个体育特招生、一个因性早熟而导致成长紊乱身材矮小的女孩子、一条流浪狗的哀乐悲喜。

《她们他们》写两代人各自面临的生活境遇。女孩宝拉与男孩柯晨,以及作为他们父母的梁莉与柯一朗,作者变换四个人物的不同视点讲述故事。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的朦胧情感,父母子女的关系困境,中年男女青春不再的心境……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情愫和为难,作者在当时十几岁的小小年纪便非常难得地表现出了对这种为难的体察。早期的马小淘早早地就具备了一种对人物的“理解”,表现出了一种同理心与同情心,正所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不管是温暖还是忧伤,在马小淘的作品中,青春的底色始终是暖色调的,从来不是暗调的。她笔下的人物多是好孩子、乖孩子,即使反叛也是在安全的范围内,是属于未越界的好孩子的反叛。

如小说《牛丽莎白》中,一直沉陷在自卑中的牛丽莎在一次一次的自尊心受挫后,决定对沈源进行报复。这让人骤然提起心来,但最后又松了一口气。积攒了一路而最终爆发出来的报复,在马小淘笔下,终未到惨烈的、玉石俱焚、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也还是无伤大雅的恶作剧。

马小淘所书写的成长与很多“80后”作家所热衷的“残酷青春”书写是不同的。在区别中,方能界定出一个作家的风格。而暖色系的青春大概便是作家马小淘的风格。可以有忧伤,然而并不颓废;可以有烦恼,然而并不堕落。

“这个年纪的孩子会有很多的心事,那种细碎的、毛茸茸的忧愁,在大人看来简单甚至是无病呻吟的问题已经足够他们迷惘一个青春。”正如她的偶像萨冈的处女作《你好,忧愁》中所表现的,马小淘笔下的青春也有一种毛茸茸的忧愁。

马小淘早期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他们她们》和《十年》。年轻主人公们的忧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稳定家庭结构的崩坏,及家庭的破裂所导致的情感上的流离失所。

在《十年》中,马小淘以自述的口吻写一个男孩子在家庭出现变故、母亲去世后,自初中至大学毕业这一段成长期的心路历程。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马小淘以文字一点点地铺陈开成长过程中那些绵长幽深的情感体验。对于青春期那种深沉、朦胧、如溺水般找不到出路的忧愁,马小淘有着最细致的体察。

这时期的小说中,也开始出现那种单纯、散漫、像猫一般的女孩形象。比如《她们他们》中的宝拉,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她和这班里的其他学生不同,她不像他们那么紧张和疲劳,她好像活得很随意、很快乐,带着点不务正业的神情,像只无忧无虑的猫。她似乎有很多开心事,常自顾自地笑,那笑容虽然没有声音却有很强的感染[来自www.Lw5U.coM]力。”这类女孩子,是此后马小淘小说中最常见的、大概也是最受作者钟爱的一类人物形象。宝拉长大后,也便成了《毛坯夫妻》中的温小暖,成了《不是我说你》中的林翩翩。她们在马小淘的小说世界中属于同一谱系的人物。

之后马小淘在中国传媒大学度过了她本科和硕士七年青春时光,接下来一个阶段的大多数小说便自然而然地以广播电视行业的年轻人为原型。小说《火星女孩的地球经历》以夸张笔调所描摹出的女生西西,行为另类而前卫,不时有令人瞠目结舌之举,然而在男朋友因车祸而残疾后却表现出不离不弃的深情。这里面的反差所凸显的人性之善令人感慨。于戏谑与调侃中,有着明亮的向善的维度。这是马小淘青春书写的另一个面向。

大城小爱

“短如朝露的青春,还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如《慢慢爱》封面上的语句所昭示的,不管青春如何如梦似幻,终究会渐行渐远,步人世俗男女日常琐碎的生活。

马小淘对婚恋题材的把握可谓得心应手,长篇小说《慢慢爱》正是她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生活中取材,并形诸文字的成果。女主人公冷然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无数大龄剩女一样,在父母亲友的唠叨声中开始关心婚嫁,走上了相亲的道路,在初恋男友、大学恋人、相亲对象之间摇摆不定,作着抉择。“沉浮在大城,寻觅着小爱”,这说的正是无数漂泊在都市中的男女的境遇。小说最后开放式的结局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马小淘笔下的婚恋向来是有着浓厚的人间烟火气息的。人物噼噼啪啪耍着嘴皮子蹦到你面前来,毫不矜持。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大多嘴皮子利索,却又有着最温良而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如《慢慢爱》中的冷然。又如《毛坯夫妻》里的温小暖,心无大志,然而热爱着生活中清浅细碎的小趣味。年轻的爱人雷烈,刚开始对她表现出不理解,后来见到有钱然而俗气的女同学沙雪婷,才渐渐意识到温小暖的可贵,对温小暖那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渐渐转为欣赏。

马小淘擅长于表现婚恋题材,对都市青年的情感状态作出了最为生动的描摹。在具体的书写当中,所表现出的对恋爱中男女微妙心理的体察,在一定意义上又有对于自身经验的借鉴。

《春夕》中,江小诺偶然看到男友钟泽钱包中一张女孩侧脸的简笔画,成了一个破解不了的悬案、打不开的心结,于是千方百计向各方打听这个叫“春夕”的女孩子。这大概是婚前焦虑症的表现之一端。江小诺最后自己解开心结,意识到“击垮春夕的最好办法就是彻底把钟泽收编”。“春夕”反而成了二人走向婚姻殿堂的催化剂。

《你让我难过》中,林翩翩与戴安娜面临着各自的感情困境。戴安娜深陷在与小混混男友的恋情中,九死而未悔。林翩翩对稳定的亲密关系的惧怕背后,原来隐藏着极深的童年阴影。

《不是我说你》中,主持情感类节目《不是我说你》的女主持人林翩翩,自己却深陷情感的泥淖,在老男人叶庚与适婚男友欧阳雷之间摇摆不定。

长篇小说《慢慢爱》,短篇小说《春夕》《你让我难过》等一系列作品所触及的都市年轻男女婚恋题材,所映射出的正是现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体现出了马小淘的写作对于当下的关注。

言语的意义

从青春到婚恋,马小淘似乎在往一条“越活越年轻”的路上走来。她的人物从青春期的忧郁症候里面走出来,面对成人世界、面对越发复杂的生活,反而有了一种戏谑的、超脱的姿态。他们以语言的插科打诨、以一种惫懒的姿势迎接着质地粗粝的生活,面对着人生的一个又一个困境,面对着平淡无奇又琐碎的日常生活。

马小淘笔下那些饶舌的人物,非常的人间烟火,一点都不阳春白雪。冷然、温小暖、林翩翩,她们都不是偶像派女主角,她们是你身边的发小、闺蜜、姐妹、女朋友。

马小淘所营造的话语的盛宴,在最晚近的长篇小说《慢慢爱》里似乎达到了一个极致。以冷然为代表的一批主人公们,说着单口相声,嬉笑怒骂,言语无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话语里耍着小机巧、小聪明,为能占着一点嘴巴上的小便宜而沾沾自喜。

而这些人物本身却又最是纯良无辜。他们以言语掩饰悲伤、掩饰绝望、掩饰深情、掩饰尴尬而无所适从的瞬间、掩饰内心的虚弱。他们在言语的狂欢里又有着最为落寂的瞬间。言语是人物之间的交流方式,马小淘作着不加剪裁的呈现。而言语在表现人物之外,似乎又有了文本之外的衍生复义。

马小淘以其写作的口语化实现了对文艺腔的消解。这正如杨庆祥所说:“通过这种直接性瓦解了流行的‘爱情意识形态’——一种标准的小资产阶级的爱情想象和婚姻模式。”

马小淘以其自身个性的真诚坦率,以及书写上的言语狂欢,在文艺腔与戏剧性的另一面,树起了一面旗帜。就像她名字的转换所昭示的,本名马天牧与笔名马小淘之间的反差,正可见出其阅读与写作趣味的一点端倪,是对于端方庄严的消解,和对于轻盈爽利的追求。

马小淘在访谈中说到自己从小对于琼瑶、席绢等文艺腔的反感,和对于生活之真实的追求。正如她自己所说:“写作最重要的是真诚。”所谓一生爱好是天然。

马小淘的小说也没有太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戏剧性似乎从来不是她的追求。马小淘作品里有最切身、最平实的成长、情感经验,这与很多作家对于生活的戏剧性呈现是不同的。

对于生活的不加过多雕饰的原生态呈现,这对于马小淘来说,大概是一种自觉的小说审美追求。她所讲述的青春是连着陆地的,描写的爱情也是接着地气的,从不会高蹈到双脚脱离大地。

她从不矫揉造作,亦不刻意虚构故事,只是自然呈现。马小淘的文字里,没有一种所谓的“张致的姿态”,华丽与苍凉都与她无关。这令马小淘似乎成为了女作家里面的一个“异数”。她鲜活,无陈腐气息,没有太多刻意雕琢的匠气。在写作的初步阶段,也看不出来她模仿哪位作家的痕迹。在马小淘的作品中,我们似乎看不到需要驱除的前辈作家的“魅影”。从风格上来说,她有着自己的特质和路数,非常爽利。她只是她自己。

语言的狂欢可衍生出无数可供阐释的意义,而问题也来自于此。言语的自由与限制,这里面的二律背反关系该如何把握?语言的狂欢,人物语言的汪洋恣肆,固然是一种个人风格,但亦须稍有节制,否则也会走向一个极端。

“在场的”写作

“80后”作家多以小说见长,而于散文方面有专攻者甚少。然而马小淘是一个例外。在小说之外,马小淘在散文和影评写作方面也是成绩斐然。这大概也与她对语言的热衷不无相关。

在《成长的烦恼》这本散文集中,马小淘对这代人的成长作了最真实的记录。这本集子被收入“在场散文”书系,确实,对于“80后[来自wWw.lw5u.com]”这一代人的成长,马小淘是一个真实的在场者。收集自动铅笔、学雷锋、捐废品……马小淘娓娓道来的个人童年记忆中,也印刻着一代人的许多共同记忆。散文的语言很平实,从没有华丽语词的堆砌,只是朴素、真实的记叙与呈现。

另外马小淘也一直坚持影评的写作。她在《名作欣赏》开设的影评专栏“小说之后,电影之前”,读解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读解由文字向光影转换过程中的得与失。她对影像的把握非常精准,寥寥数语的点评时时能直指人心。

《青春是一场病》对《大象》《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青炎》等一系列青春电影进行了读解。对于残酷青春,马小淘是一个安全的观望者。大概是缺什么补什么,作为一个从不做出越轨事件的马小淘,那些残酷尖锐的影像,是她在精神世界的一次越轨。<影像金钱》通过一系列电影阐明金钱在这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位置,以人类在金钱面前的疯狂行径呈现人性的幽微面向。

借说电影言心音,通过影评写作,马小淘传达出自己对人情世态的思考。

写下这些文字的冬天,我去往冰都哈尔滨,作家马小淘的出生成长之地。出生于白山黑水间的作家马小淘,人与文皆有一股爽利气息。不管是青春与成长,爱情与婚恋,还是“80后”这代人的集体记忆,马小淘皆是一个在场者、见证者、记录者。然而与她的前辈萧红、迟子建相比,马小淘已完全是另一种路数,她的文字里不再承载太多地域的符号。

她在慢慢走出属于她自己的新的路径。

作者:崔秀霞,1988年10月生,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曾担任《鲤》杂志主编助理等职。小说、散文散见于《长江文艺》《北京文学》《山花》等期刊及各类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