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尽善尽美古今第一——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
杂志文章正文
尽善尽美古今第一——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江西 文师华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玄学的影响下,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来自Www.lw5U.com]自己的深情。他们重视对人物的德才、仪表的品评鉴定,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这种审美追求反映到艺术上来,就是重视潇洒飘逸的风神韵味。

从汉字书法发展看,魏晋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时代。真书、行书、草书这三种重要书体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特别是晋字(晋代书法),具有与唐诗、宋词、元曲同等的地位,成为引领一代风尚的文化艺术。

晋代书法最光彩之点,是造就了“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 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十一岁时,随叔父王廙南渡,抵达建康,晚年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官淮南郡太守;伯父王敦,官镇东大将军;伯父王导,官拜丞相;叔父王虞,官辅国将军。王羲之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豪门大族和书香之家。二十岁时,被当朝太尉郗鉴选为佳婿。他初为秘书郎,而立之年,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江州刺史,最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唐张怀瑾《书断》引羊欣《笔阵图》说,王羲之七岁学书,十二岁,见父枕中有《笔说》,“窃而读之”。父亲王旷于是给羲之传授笔法,不满一个月,羲之书艺大进。据记载,王羲之的书法教师有两个:一为卫夫人,一为王廙。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江州太守李矩之妻,出生于书法世家。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她“隶书尤善,规矩钟公”。可见卫夫人以正书见长,“善钟法”。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叙述了自己学书的经历,他说“予少学卫夫人书”,后“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虞是王羲之叔父,不仅擅长正书,兼工行书、草书、飞白书,技能比卫夫人全面。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他“能章、楷,谨传钟法”。王僧虔《论书》说:“自过江东,右军之前,唯虞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张怀瓘《书断<中>》说他“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卫遗法”,“其飞白志气极古”。

王羲之学书的大致线索是:少时学卫夫人,得楷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虞,得众体之技法。二十岁以后,博采前代名家之长,精研笔法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钟繇,增损古法,裁成新意,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始妍美流便的今体。

王羲之的楷书师承钟繇,但并非单纯的模仿。如果说钟书还“隶意犹存”,那么王书则尽脱隶习了。其楷书作品是小楷《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三篇,笔势精妙自然,结体平正疏朗,寓潇[来自www.Lw5u.com]洒于方正之中,现飘逸于工整之外。

王羲之作为一个书法革新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行书和草书方面。

其行书代表作有《兰亭集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姨母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此五帖都已流入日本),《(快雪时晴帖》《平安三帖》(此两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均为唐代摹本。在这众多的行书法帖中,反映出王羲之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日古质,一日流便。《姨母帖》为第一类,这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其结体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丧乱帖》等为第二类,这是王羲之晚年的作品,行笔流便,雍容酣畅,与《姨母帖》书风迥然不同。特别是《快雪时晴帖》,被清代乾隆皇帝列为“三希”之首。

王羲之留下的行书作品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由后人“集字”而成的作品——《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简称《圣教序》)。此帖唐太宗撰序,其子高宗撰记,释怀仁集晋王羲之书,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刻石,现存西安碑林。这块碑刻上的字,是怀仁和尚从王羲之许多行书字迹中选来,钩摹上石的,共30行,1900余字。其中极少数字为形近字拼改而成。这虽然是一篇“百衲”书法作品,但拼接巧妙自然,行气贯通,连字中的破锋、牵丝也都忠实地表现出来,实属匠心独运、难能可贵的“集字”佳作。《圣教序》不仅是汇集王羲之字迹的宝库,也是历代研习王氏行书书法的范本。

王羲之在草书方面直追张芝,并创造了“今草”这一新的书体,其特点为:剔除隶波,化笔势的横张为纵引,连绵的笔画引向下字,笔势起伏跌宕,形态舒卷多状,特别是连笔的映带延绵,表现得十分明确。王羲之写今草,时常把笔势扩大到单字以外,一笔写出几个字,并由两个或三个单字的形态集约为“字群结构”,使草书的表现性获得更大的空间。其草书代表作有《初月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行穰帖》(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远宦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十七帖》等。《十七帖》是传世著名的王羲之刻帖之一,因卷首有“十七日云”而得名。此帖内容为信札,书写随心走笔,颇见天趣。其笔力雄健而纵逸,法度谨严而灵活,是历代习写草字的范本。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首推《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三月三日),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同道、好友及爱子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这一次共四十二人,有谢安、谢万、孙绰、孙统、徐澧之、华茂、庾蕴、桓伟、郗昙和羲之爱子凝之、徽之、肃之、献之等。俊彦之多,规模之盛,前所未有。时当暮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绿树葱茏,山花竞放。风度翩翩的江左名士们在这里“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书圣”王羲之更是优游自适,心手双畅,即兴挥毫,用蚕茧纸、鼠须笔,写下了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其主要特点是:辞采清亮,文思幽远。文章从开头到“信可乐也”,是前半部分,叙述宴集的时间、地点、缘由、人物,描绘环境、天气,抒发游赏景物的愉快感受。着色轻淡,用词浅切,语气舒展。文中对景物的描绘和观赏的感受,值得玩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高山流水,林木摇曳。曲水流觞,游目骋怀。置身于其间,人似乎忘掉了自我,与物同化,生命意识渗透在深邃的宇宙精神之中。此时此地,烦恼顿消,心境澄澈,“信可乐也”。文章自“夫人之相与”以下,情调发生转折。作者从自然中得到愉悦,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这是因为:大自然是自在自足无须外求的,人生却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令人欣喜的事物,很快就成了陈迹,只留下无穷感慨而已。何况人的生命“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种痛苦更是难以摆脱。最后,作者又把这种痛苦推演到整个人类:昔人兴感,已契我心,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表现了对生命的深沉眷恋与执著。作者面对美丽的山水,体会整个宇宙和人生,感受最大的快乐与最大的悲哀,充分显示了晋人的深情与超迈。

《兰亭集序》全篇共28行,324字。作者信手写来,从容不迫。其用笔以藏锋为主,露锋为辅,显得既内敛其气,又外耀其神。结体疏密相间,斜正互依,大小参差,极尽变化之妙。全篇二十个“之”字,七个“不”字,写得各具姿态,无一雷同。其章法上下呼应,左右映带,和谐自然,不加雕饰。虽偶有涂改,却又能一气贯注。气韵生动,格调平和,字里行间无不汩汩流淌着那心手双畅的特定情感,无不表现出魏晋人那种超尘脱俗的灵秀风采。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綮,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兰亭集序》充分表现了晋人“优美的自由的心灵”,具有超妙的艺术魅力,不愧为美的典范。

《兰亭集序》写好后,王羲之十分得意,据传以后又写了十余遍都不及原作,可见艺术精品是不能重复也无法重复的。《兰序集序》作为王氏的家传法书,后代极其珍爱。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他专门修造了临书之阁,贮藏《兰亭集序》。智永死后,传弟子辨才。辨才在寝房的房梁上凿暗槛,藏《兰亭集序》真迹。唐太宗酷爱书法,广搜前贤墨宝,其中王羲之墨迹三干多张,唯缺《兰亭集序》,后得知在辨才手里,便派监察御史萧翼计赚获得。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命供奉拓书人冯承素等各拓数本,赐皇太子及诸王近臣,自己则单独一人宝玩其真迹。据传,太宗临终时,令其子高宗将《兰序集序》真迹殉葬昭陵。至此,“天下第一行书”遂永绝人间。

唐人《兰亭集序》摹本传世者有三:一是虞世南临本;二是褚遂良临本;三是冯承素摹本,即响拓本,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故又称“神龙本”,此本最接近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3年5月3日于南昌大学禾斋圈

作者:文师华,字启秀,室名禾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两省楹联学会会长兼中国楹联学会常挣理事及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文学博士,南昌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编辑:王朝军 zhengshi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