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王维诗中写的香积寺在哪里
杂志文章正文
王维诗中写的香积寺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河南 韩威武

王维的名篇《过香积寺》,中学课本和几种选注本都认为写的是西安西南神禾原上的香积寺。笔者日前赴西安开会,其间走访了该寺,发现其地理环境与王维诗中所写完全不同。先来复读王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从诗中描写的地理环境来看,香积寺处于深山之中,建在云峰之上,这里古木参天,渺无人迹,泉声幽咽,日色清冷。而笔者所见到的香积寺却处于西安城南的平地上,据资料介绍,这里北距西安城17.5公里,南面是终南山,距终南山约为7.5公里,寺院南临濠河,北接樊川,地势平坦开阔,农田连绵,并无深山老林的自然环境。

难道是后人将香积寺从南面的终南山移到这里吗?从香积寺的介绍文字中得知,此寺院确实是近年重新修建的,介绍文字说“原香积寺殿宇早巳坍塌”,“1979年,日本净土宗主动捐资协助修缮香积寺[来自wWW.lw5u.com]”。但是,寺院中的两座古塔确是唐代遗留的,介绍文字说:“寺内现存680年建造的善导塔,塔由青砖砌成,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实为珍品。”既然塔是唐代遗留的,那么寺院虽属后修,其地址定然也是在这里。

关于唐时的香积寺地处平川,而非终南山中,我们还可以找出若干证据。

据《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月,安禄山起兵反唐,第二年,长安沦陷,玄宗逃入成都,唐肃宗即位,至德二载(757)秋,广平王李傲率领官军及回纥援军十五万人,逼近长安,列阵于香积寺北,与叛军决战。《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子仪奉元帅为中军,与贼将安守忠、李归仁战于京西香积寺之北,王师结阵横亘三十里,贼众十万陈于北。归仁先薄我军,我军乱,李嗣业奋命驰突,擒贼十余骑乃定。回纥以奇兵出贼阵之后夹攻之,贼军大溃,自午至酉,斩首六万级。贼将张通儒守长安,闻归仁等败,是夜奔陕郡。翌日,广平王入京师,老幼百万,夹道欢叫,涕泣而言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史料中说,叛军十万人马在香积寺北摆开阵势,官军的阵势横亘三十里,敌我双方这么大的阵势,只能摆在平川上,绝不可能摆在终南山里。

又据《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至德二年九月,嗣业从广平王收复京城,与贼大战于香积寺北,西拒沣水,东临大川,十里间军容不断。嗣业时为镇西、北庭支度行营节度使,为前军,朔方右行营节度使郭子仪为中军,关内行营节度王思礼为后军。戈铤鼓鞞,震曜山野,距贼军数里,列长阵而待之。贼将李归仁初以锐师数来挑战,我师攒矢而逐之,贼军大至,逼我追骑,突人我营,我师嚣乱。嗣业谓郭子仪曰:‘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决战于阵,万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则我军无孑遗矣。’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这条史料进一步明确了战场的位置是“香积寺北”,其地理环境是“西拒沣水,东临大川”。经查阅西安地图,可以确定战场就是在城南的平地上。

既然长安附近的香积寺地理环境与王维诗中所写完全不同,那么王维诗中写的香积寺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是今河南省嵩山南麓风穴山中的风穴寺。风穴山位于汝州市东南约70公里处,属于嵩山山脉。风穴寺是河南省四大名刹之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其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壮观。据风穴寺的介绍材料可知,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190),重修于北魏,它的最初名称就是“香积寺”(至今,此寺的山门上还题写着“古香积寺”)。到了隋代,由于寺院周围山峰林立,改名为“干峰寺”。至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又改名为“白云寺”,俗称“风穴寺”。此处群山耸立,怪石嶙峋,古木参天,泉水幽咽,其自然景观与王维诗中所写完全吻合。

那么,王维是否来过这里,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笔者查阅王维全集,找到了他来嵩山游历的依据。他有两首诗可以为证,一首是(《归嵩山作》,诗中写道: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嵩高是嵩山的别称,此诗从题目到正文都说明王维到过嵩山。另一首是《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诗中写道:

无著天亲弟与兄,嵩丘兰若一峰晴。

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迸水定侵香案湿,雨花应共石床平。

深洞长松何所有,俨然天竺古先生。

题目中说的“乘如禅师”,是唐代高僧,他是梁武帝六代孙,二十一岁出家。年轻时就受到唐玄宗的青睐,诏封为“临坛大德”。圆寂后由其俗兄萧居士在嵩丘寺建立了灵塔,塔铭为《萧和尚灵塔铭》。这首诗证明王维曾去嵩山走访过乘如禅师的俗兄萧居士的“兰若”,“兰若”是佛教名词,指修行者的清净之地,也泛指佛寺。嵩丘,是嵩山的别称。此外.他还有一首送别诗也提到了嵩山,《送方尊师归嵩山》写道: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从诗中描写的具体景观来看,也能证明他的确到过嵩山。既然他到过嵩山,风穴寺(即香积寺)又在嵩山南麓,就完全有理由推断他去过那里,他的《过香积寺》写的就是这个寺院。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清,他为什么不称此寺为“白云寺”、“风穴寺”而称其为“香积寺”呢?这需要考证他来此寺的时间,《旧唐书·王维传》记载: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不久,因罪被贬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王维游历嵩山,应在被贬谪济州司仓参军的赴任途中,济州在今天山东济宁,王维东行正好经过洛阳一带,游历嵩山是顺便之举。那么,他游历嵩山的时间段就是在开元九年到二十二年之间。而唐人把隋朝时称的“干峰寺”改名为“白云寺”、“风穴寺”是在开元二十六年。王维到嵩山时所见的寺院还是沿用隋朝的称呼。王维没有取用隋时的名称“干峰寺”,而坚持用该寺的原名“香积寺”,那是他个人的尚古心理所致。他不认可隋朝的称呼,无可非议,古人也常有取用原始名称的做法。

作者:韩成武,河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出版杜甫研究系列著作:《杜甫诗全译》《诗圣:忧患世界中的杜甫》《杜诗艺谭》《杜甫新[来自wWw.LW5U.com]论》等。为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已退休。现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教授,杜甫研究所所长。

编辑:孙明亮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