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开放性阅读: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桎梏
杂志文章正文
开放性阅读: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桎梏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河北 王红心

我曾经看到某中学的一名学生这样写道:“我不希望我的语文老师有朱自清的才华,但希望他能带着我博览群书,让我跟着三毛去流浪,让我学着茅盾写文章……我希望有一天我拥有三毛的经历,鲁迅的文笔,朱自清的意境。”可见,学生对开放性阅读的兴趣是多么的浓厚,需求是多么的强烈!

开放性阅读,就是突破封闭式的传统阅读,不只局限于课本与读本,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需求的多样性、方式的探究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思想能力与写作能力。

对于一个人来说,人文素质决定他达到的高度,而人文素质的养成又离不开大量开放性的阅读。阅读经典作品不仅能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更能塑造内敛、坚韧、包容、博爱、悲悯等各种美好的品格。正如前教育司长朱慕菊曾指出的:“我们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有能力去争取一个幸福的人生。这个幸福不能放在经济层面上,我们改革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升学重要,经济重要,出诺贝尔奖重要,但那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永远不能放在人以外去考虑。”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作用,然而语文不像数学那样具有很强的推理性和逻辑性,因此仅仅学习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却去奢谈语文素养,不啻空中建楼阁。

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是对课文作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不仅教学内容单调,而且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目前的考试现状来看,很多中学紧跟高考的指挥棒走,重分数轻素质,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绝对不教,分数成了学生和学校的命根。做题对提高分数有效,于是就扎入题海,将学生训练成做题的机器,正所谓“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有的学校甚至封闭了阅览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无疑会遭受进一步的打击,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语文课,本应该是化育人的课,是学生天然就喜欢的课;语文阅读,本应该是万紫干红、春色满园,是情思芳菲、才华尽展。我们不能让它成为令人头痛的课,不能让学生迷失于高考阅读答题技巧的训练中,而忽略了自己的涵咏、品鉴、感悟,遗忘了经典作品对自己心灵的滋养。事实上,开放性阅读和考试并非水火不容,我们要做的是不被考试牵着鼻子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借北大教授温儒敏的话来说就是:“还学生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和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反过来讲,人文素质提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笔者所教的班级每年都有学生发表几十甚至百篇习作,高考也是屡居全市第一,我想也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在实践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非常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平和的阅读心态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读书成为[来自wwW.lW5u.com]一种精神需求和生活时尚,进而去思索生活、感悟人生。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我以读书笔记的形式编辑了读书心得“濡墨芳菲”系列、周记“花开岁月”系列,此外还编辑了校本课外读本《濡养心灵》。同时,我们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读书汇报会、读后感评比、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知识能力大赛等,促进开放式阅读的全面展开,体现“阅读·积累·理解·感悟”的阅读理念与境界,以期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

诚然,我们没有开放性阅读的大环境,但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越渴求阅读的营养,越需要阅读的甘霖。很多学生都曾经要求老师推荐给他们文质兼美的文章。我曾经分门别类,列出了以下书目.推荐给学生寒暑假阅读,并写出读书笔记。

哲思类:《论语》或《半部论语学做人》,《老子他说》或《老子的智慧》,《善良丰富高贵》《西西弗的神话》。

传记类:《苏东坡传》《清华其神北大其魂》《传奇黄永玉》《名人传》《德兰修女传》《梵高传》《林徽因传》《张爱玲传》《从上海来的女人》《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中国古典文学类:《红楼梦》《千秋一寸心》《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史记》(部分世家、列传)《聊斋志异》。

中国现代散文诗歌类:《觅渡》《余光中散文》《林清玄的散文》《毕淑敏散文》《寂寞圣哲》《正’说鲁迅》《中国人》《真水无香》。

外国文学类:《泰戈尔诗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等。

学生对这些书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读书笔记也是精彩纷呈。比如陈思光同学在《万古人间四月天——读<林徽因传>有感》中写道:“树树花开,燕燕呢喃,该是怎样的女子有如此魅力注入春天?年岁更迭,春景犹在,该是怎样的魂魄能这样万古长青?我素来不情愿走近任何一位红尘女子,因为一旦触及到她柔情泛滥、迷失自我之时,她所能得到的只有我鄙夷的目光。然而林徽因,她不但没有让我失望,反而令我仰望。仰望她那一生漫步于四月天的优雅姿态。”读着这些灵动、深情的文字,让人沉醉其间!恰恰是这些作品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高中并不都是自由的,也并不都是重素质教育的,我庆幸我走进[来自www.Lw5U.com]的是一个相对自由、重人文素养的百年名校——唐山一中,这里有含金量较高的“名家进校园”系列讲座,有各式各样的选修课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有大气深沉的校图书馆,有每周一次的阅览课,有浩如烟海的课外书籍,我可以带领语文组和我的学生组织三月读书交流节、五月戏剧节、九月诗歌节、十月辩论会、十一月知识竞赛节等文化艺术节,组织各种各样的开放性阅读活动。

我想,若干年后,开放性阅读带给他们的也许是一段最难忘的回忆,是人生这所银行里最珍贵的储蓄,也是他们终身受用的一种能力。

作者:王红心,中学高级教师,唐山市首届名师、骨干教师,现任教于唐山一中,语文备课组长。

编辑:孙明亮 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