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们是如何“走进鲁迅”的
杂志文章正文
我们是如何“走进鲁迅”的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江苏-倪峰

说起来,南京师大附中的学生应该比别处的学生更容易亲近鲁迅。办公楼前的草坪上有着一尊鲁迅的坐像,图书馆里关于鲁迅的图书资料堆满整整两个书架,教学楼旁的绿树浓荫下有着全国唯一一家建立在中学校园里的鲁迅纪念馆——南京鲁迅纪念馆,连与学校紧邻的社区也叫作“鲁迅园”。可事实是,这些个鲁迅元素并没有增加鲁迅对学生哪怕一丝一毫的吸引力。鲁迅园是学生就近租房的集中地,除了新生入校的规定性参观学习,纪念馆平时只有屈指可数的零星观众,图书馆里大部分鲁迅的作品和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落满了灰尘,而那尊坐像,似乎也只是毕业季学生拍照留念的背景。

不了解情况的老师同学以为鲁迅是附中的校友,校领导在对外宣传学校悠久历史的时候也曾偶尔犯过这样的口误。其实,我们与鲁迅最直接的联系,是现在的学校正坐落于当年鲁迅在南京就读过的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的旧址。而南师附中与矿路学堂除校址部分重合外,唯一的联系就是附中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堂和矿路学堂都是由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创办的。

所以,三年前当学校确定以“走进鲁迅”作为语文学科课程开发的主题并进而建设课程基地的时候,我是顾虑重重,颇感压力。诚然,附中与鲁迅是有着一定的文化渊源:20世纪20年代几位属于“学衡”派的老师曾被鲁迅狠狠“估”了一把;30年代几位附中校友,或是鲁迅的战友,如杨杏佛,或是鲁迅的学生与伙伴,如巴金、胡风、黄源,他们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合作和共同的战斗;四五十年代有几位校友从附中毕业,此后陆续走上了研究鲁迅、弘扬鲁迅的道路,如王景山、钱理群;70年代学校一度更名为“鲁迅中学”;21世纪初北大钱理群教授回母校开设“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程,在学校掀起了一阵子读鲁迅、学鲁迅的热潮。

然而,这些文化资源都属于过去完成时,与当下的学生是隔阂的。而先前提到的校园内外诸多的鲁迅元素也多是冰冷的没有生命的物质化符号。而且,大家都知道,鲁迅是中学生学语文的“三大怕”之一。附中的学生也不能免俗。简单地说,学生怕鲁迅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来鲁迅文字本身艰深冷峻,非有较丰富的语言历练和生活历练很难体味其中的美;二来自毛泽东给鲁迅作出几个伟大的结论后,鲁迅被套上了“神”的光环,大伙儿对他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第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对鲁迅文本政治化、机械化的解读也使得鲁迅及其作品的形象越发面目可憎。

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是与他们共同走进鲁迅的前提,这也是我们建设课程基地必须面对的问题。我想,如果没有生命的碰撞,如果不能激发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生命情感、生命思考,是无法走近鲁迅,更别说走进鲁迅了。如果不能让学生意识到鲁迅的可亲可爱,意识到鲁迅文本的美,意识到走进鲁迅与自身生命需求的关联、对当下生存的意义,又如何吸引学生去亲近他?

走进鲁迅必须要走进他的作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鲁迅篇目只有屈指可数的《祝福》《拿来主义》和《记念刘和珍君》三篇。中学语文教材零散碎片化的编写方式原本是希望学生以教材为出发点能由点及面地去了解作家、感知作品,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使得学生仅仅凭借只言片语、零星阅读所获得的粗浅印象便以偏概全妄下结论。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尽量让学生能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我们一方面将《阿Q正传》《药》《示众》《为了忘却的记念》等课外篇目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之内,另一方面将《鲁迅作品选读》作为附中学生高中阶段的必读书之一,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与读书报告。

有时走进鲁迅这个人也能帮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神化鲁迅只能让他远离人间烟火,俯视脚下的芸芸众生。捋去套在他头上的耀眼光环,把他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可以发现他与我们有着相似的性情,有着作为儿子的孝顺与淘气,作为青年学子的认真与张扬,作为恋爱中的大龄男子的热烈与俏皮,作为父亲的慈爱与无奈……如果十八岁的鲁迅和现在十八岁的高中生站在一起,除了身材矮小了些,其他方面并没什么区别——一副穷属丝的模样,或许还能扣上个“学霸”的帽子。感知一个人的可亲可爱,可以增强我们了解阅读他的兴趣。当然,为鲁迅去神化并不意味着抹杀他的伟大。因其为“人”,故而可亲可近;因其伟大,故而值得我们走进他、学习他。

世人对鲁迅常有许多先人为主的印象,他深刻而偏激,正直但固执,他感情丰富却喜欢骂人,嫉恶如仇可是矫枉过正。这些成见往往使我们对他敬而远之。鲁迅自然有其性格上的弱点,但鲁迅及其作品[来自wwW.lW5u.coM]产生于一个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具体文本都有其特殊语境,如果不了解他那些惊心刺耳让人浑身不舒服的话语产生于怎样的背景,我们也无法对他产生同情之理解。所以在走进鲁迅的过程中,我们也时常向学生呈现一些老照片旧期刊,引领学生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尽可能还原出鲁迅文本所产生的当时的话语背景。这样的还原,是对真相的探求,也是对学生有限的人生社会阅历的补充。

面对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要让我们的教学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既要选择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文本、教育素材,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自身的生命热情和创造力。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教育素材、学生三方生命体交流对话相互碰撞的过程。还记得2004年北大钱理群教授来附中上中学生鲁迅作品选修课的情景,一段文本,还没有讲解,被钱老师用沙哑苍老并不动听的嗓音读出来,一下子就具有了摄魂夺魄的魅力,因为这是投入生命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朗读。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生命情感和体验有很多种形式,可以带着情感去朗读,可以用个性化的思考去解读文本,可以由文本联系现实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人生体验展开多重对话,更可以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在课堂上引入美术作品,拓展文本解读的空间,创设审美的情境与氛围;把鲁迅的自述、书信、日记以及他人对鲁迅的回忆记述等也作为教学素材,贴近真实鲜活的鲁迅其人;引导学生将小说文本改编排演成课本剧,直接进入作品中的角色,感知人物的心理,探求鲁迅的文心;组织学生自己设计编辑期刊杂志,在创造性实践中感受鲁迅当年编辑刊物的艰辛与快乐;布置学生探究一些由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出去的小课题,用DV、小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文学绘画创作等多种形式提交自己的探究成果……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发现生命、投入生命、激发生命,只有鲜活的教学,方能让“走进鲁迅”的课堂变得清澄明亮。

课程基地,是个好大的概念,它包含了硬件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诸多内容。这么一个大工程仅只围绕着鲁迅,似乎要搞出一个全员学习鲁迅的运动,这是否合适?和许多老师一样,面对“走进鲁迅”的题目,我也会产生类似的疑问。鲁迅固然是个大宝藏,他的一生汇聚了社会、历史、政治、文化、文学、艺芦术、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话题,他身上那种刚直不阿的正义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热情、独立不羁的自由思想、冷峻锐利的批判精神,在当今时代依旧是中学生思想文化的丰富资源。他的丰富性、综合性与现实性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思考、探究的空间。然而,鲁迅毕竟还只是一个人,是人就有局限。我们希望从鲁迅那儿学习的东西,可能从其他地方也能获取。有一个鲁迅,我们会多一份收益,而少一个鲁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似乎也不会有什么损失。鲁迅之外还有着更加广阔丰富的世界。所以,当着手“走进鲁迅”课程项目建设的时候,我们也始终警惕,提防被鲁迅束缚了手脚。增加必修阶段鲁迅作品的学习篇目是可以的,但数量要有控制,不能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开发“鲁迅作品选读”“图说鲁迅小说”“鲁迅启蒙文选讲”等直接进入鲁迅作品的课程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只能是校本选修的性质,不可能要求全员参与。一哄而上全民总动员式的运动,多半是走过场,很快就会灰飞烟灭、云消雨散;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硬性推动,只会伤了学生的胃口,引发抵触情绪,事倍功半适得其反。2004年钱理群教授在附中讲鲁迅,一开始众多没有报名选课的学生慕名而来,偌大的教室也人满为患,而后繁华渐落,热潮退却,留下的[来自wwW.Lw5u.com]是一批经过了自主选择的忠实而稳定的听众。这恐怕才是我们学习鲁迅的常态。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也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我们能做的是用鲁迅的丰富的魅力吸引学生,而学生是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作出他们自己的选择。另一方面,鲁迅也曾说过自己只是历史的“中间物”,他愿意肩住黑暗厚重的闸门,放青年到广阔光明的地方去。他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也是我们学习发展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可以了解近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可以寻觅一条关注社会现实的写作之道,可以感知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某些方面的特点,可以逐渐训练并养成一种理性批判、不断反省自我的思维习惯。所以,除了直接面对鲁迅作品的选修课程,我们也着手开发“与鲁迅同时代的人”“旧期刊中的新文学风景”“鲁迅与美术”“鲁迅与五四”“跟鲁迅读中国史”“跟鲁迅读中国文化”“杂文读写”等拓展实践型的选修课程。

“走进鲁迅”意味着能比较全面地认识鲁迅,比较深入地理解鲁迅;意味着能用自己的生命与鲁迅进行沟通,用自己的思考与鲁迅进行思想的碰撞、灵魂的交流;意味着不仅能走进鲁迅的世界,还能跳出鲁迅的世界,不仅能从鲁迅那儿各取所需,收获知识思想、情感体验和技能方法,还能将自己的收获作用于鲁迅之外的世界。这实在是个遥远的理想化的目标,在漫漫长途,我们只能一路摸索,希望与之渐行渐近。

作者;倪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编辑:孙明亮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