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对“科幻现实主义”的再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对“科幻现实主义”的再思考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北京-陈楸帆

几天前,我看了一部好莱坞电影《极乐空间》,讲述21世纪末的地球已经变成疾病肆虐、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的贫民窟,而特权阶级全都移民到车轮状的太空城“极乐空间”里,享受着优美清洁的环境、富足的生活及医疗机,一种可以治疗所有病症的完美机器。

片子毫无疑问影射了许多现实问题,美国的医改政策,美墨间的移民问题等等。在同一位导演的前一部作品《第九区》中,更是赤裸裸地影射抨击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历史,他运用了许多写实主义风格的手法为影片增添视觉冲击力,如手持摄像的伪纪录片风格、脏乱差的环境设置,对血腥乃至恶心场面也丝毫不避讳,多次正面近景表现。在观看过程前半段中我不断在想:“这就是科幻现实主义啊!”

但到了故事后半段,或许是大投资导致的压力,情节如脱缰之马,为了严格遵守好莱坞的起承转合节奏而不停赶路,漏洞百出,以至于有几分政治正确的乏味,最终来自地球的草根英雄重启了极乐空间,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免费医疗的权利。又一个Happy Ending。这让我有点失落,过分理想主义的结局处理弱化了片子整体的可信度,也让前面的现实化风格努力化为乌有,观众会在最后一刻回过神来——“这不过是又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作业”,它想说些什么但是浅尝辄止,把一切思考中止于安全的范围内。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幻现实主义?

2012年在星云奖的科幻高峰论坛上,我在发言里说:“科幻在当下,是最大的现实主义。科幻用开放性的现实主义,为想象力提供了一个窗口,去书写主流丈学中没有书写的现实。”经由韩松老师的提炼,“科幻现实主义”这个词诞生了,在过去一年中,它不断出现于各种媒体关于中国科幻的报道中,甚至在2013年6月6日,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之现实,比科幻还科幻”的文章,文章中采访了韩松、吴岩、姚海军、潘海天和我,并引用了许多作品和现实中的例子去试图阐释这个悖谬的概念:

在中国,科幻文学作品从新闻中获取灵感,甚至科幻言中现实的文学流派,被戏称为“科

幻现实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科幻文学”的定义是:有关科学或科技幻想的文学,多数涉及

未来;科幻文学因为描述人类的独特想象常常具有惊异感和荒诞性。但在中国,这种惊异感和

荒诞性并不发生在未来,而是每天出现在新闻头条中。这为科幻文学提供了大量素材,又因为

科幻文学本身的特性,增添了这些新闻的荒诞。

显然,这种定义存在其片面性,就像余华新作《第七天》被批评为微博社会新闻大杂烩一样.将文学创作赋予太多当下性,就像强迫风筝贴地飞行一样不可取,而如刘慈欣所说,“科幻就像风筝,耍飞得高远,又需要一根细细的线牵着”(大意)。“科幻现实主义”所追求的应该不仅仅是对时事的简单呼应和摹写,否则便丧失了这种开放文类自身的优势和可能性。

我更愿意将“科幻现实主义”理解成一种话语策略,正如《科幻世界》杂志主编姚海军所说:“面对现实,因为有太多禁忌问题,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反而在逃避,这是现实主义的遗憾。科幻应该关心现实。”去寻找并击打受众的痛点,唤起更多人对科幻文学的关注,踏入门槛,并进而发[来自WwW.lw5u.com]现更加广阔的世界,类似于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作为科幻排头兵的角色。

那么我们需要进一步厘清的便是:哪些作品可以算作“科幻现实主义”?

在2005年出版的《新观念史词典》(New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中,著名学者鲁宾(J. H. Rubin)作为“现实主义”词条的编撰者认为:“……这个词涉及到视觉现实主义(形式或细节来源于自然,例如前拉斐尔派或照相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有时扭曲形式以表达情感,如表现主义)或错觉主义(通过细腻的描绘技巧使想象的形式显得逼真,如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与摄影术在1839年一同兴起,后者为视觉现实主义提供了新的标准,同时也是以科学技术回应艺术对现实主义标准的追求……”

而恩格斯在《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中为“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从美学层面的定义去看,《三体》以及刘慈欣的大部分作品无疑属于科幻现实主义,不仅仅由于他对于现实层面(包括历史)的真实描绘,还包括了对想象中的三体世界及未来细致入微的刻画,以及对于这些极端的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让读者觉得可信而真实,从而在心理层面完全沉浸其中,产生共鸣并获得令人震撼的阅读体验。

而从题材层面的定义看,韩松的《地铁》系列(《地铁》《高铁》《轨道》)同样属于科幻现实主义,尽管运用了表现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但其作品根基仍牢牢扎根于现实,阅读经验丰富的读者能够从中读解出对现实事件的多重反讽。在韩松那里,科幻现实主义的精神更具批判性及政治意味,当然也更具隐蔽性。

那么照这种分法,岂不是大部分科幻作品都可以纳入科幻现实主义的范畴?严格地说,没错,因为它是一种风格,高于“太空歌剧”“赛博朋克”“反乌托邦”等亚文类(sub-genre)之上,科幻现实主义可以作为一个定义加在任何一种亚文类的前面。

那么,哪些作品不是“科幻现实主义”就变得很重要。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作品,发生在貌似现实的世界里,但主人公的言行举止却像卡通人物(玛丽苏文),而剧情更像是上演过无数遍的好莱坞大片的杂糅体,充满了俗套和不可能的转折,这种文章的感情总是超乎寻常的充沛,感伤泛滥或者咆哮成疯,但是看完之后,除了脑袋发疼嗡嗡作响,什么也留不下。

没错,我在讨论的是“真实性”。“真实性”不等于“真实”,它是一种逻辑自洽与思维缜密的产物,这或许是“科幻现实主义”不同于“现实主义”,并将后者往前推进的那一步。而迈出这一步,则海阔天空,整个宇宙和历史都将成为我们的游戏机和试验场。我们设置规则,这些规则基于我们对现有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和理解,然后引入一些变量,它们有些会很极端,引发链式反应,变化从个体开始,蔓延到群体、社会、技术和文化,整个世界都将为之产生改变,但这一切都是可理解、可推敲的,却是符合逻辑的,我们的故[来自WwW.lw5U.com]事便会在这样的具有“真实性”的舞台上演。

我们的目光从大地望向星空,探人海底,甚至直指人类的意识深处,在狭隘的传统中国现实文学题材(乡村、情爱、官场、谍战等等)之外,还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和新大陆等待我们去探究、去发现。

韩松老师曾经说过:“中国现实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荒谬感。比卡夫卡的小说还要荒谬。很多东西表面上十分正确、严肃,但恰恰是这样,它显得尤其荒谬,现实太科幻了,我们怎么写得过它?”我却觉得,有了这样“富营养化”的荒谬现实沃土,我们的作家理应更加长袖善舞,我们的“科幻现实主义”理应能够走得更高,更远,更美妙。

作者:陈楸帆,80后作家,广东汕头人,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出版有中长篇《深瞳》、精选集《薄码》、长篇《荒潮》等,曾获台湾奇幻文学奖、全球华人科幻星云奖(短篇金奖)、科幻银河奖、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等。现为最世文化签约作者,居住于北京。

编辑:孙明亮mzsulu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