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关于科幻文学的一些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关于科幻文学的一些思考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科技思潮的迅猛发展与人文思潮的急剧消退,是今日中国的两大特点,时人因之过多地看到了科技对人文的负作用,殊不知科技不仅是人文得以发展的手段,亦是人文得以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科幻文学则是科技与人文的成功结晶体,并有可能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这在有着“子不语怪力乱神”悠久传统的国度尤为难得。为此,本期力邀中国科幻文学“诸神”,推出“科幻文学”小辑,为中国科幻文学“鼓与呼”。——编者

山西-刘慈欣

科幻是关于变化的文学

比较古代人类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对未来的感觉。可以说,在古人的意识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未来感,由于技术进步的缓慢,在那时人们的心目中,未来可能城头变幻大王旗,但生活的面貌不会发生变化,昨天、今天和明天,去年、今年和明年,不会有什么差别。甚至还有历史倒退的可能,比如欧洲中世纪与千年前的古罗马相比,不但物质更贫困,精神上也更压抑;至于中国,魏晋南北朝与汉朝相比,元明与唐宋相比,都糟糕了许多。正因为如此,古代的文学,无论是神话,还是诗歌或小说,都是描写现在或过去,几乎没有描写未来的。工业革命以后,科学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神奇感,进而引发了对由科技所创造的未来的想象和向往,由此诞生了科幻文学。

科幻文学诞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但其真正的繁荣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史称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回望那四十年,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在那段时间,世界已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工业革命相比,科学技术进一步显示出其塑造和毁灭世界的力量。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改善。另一方面,上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视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告诉人们,比起之前牛顿简洁的决定论图像,真实的宇宙更加神奇莫测。但与此同时,舒适的信息时代尚未到来,已经大为改善的生活仍然充满着艰辛和压力,世纪初的美国经济大萧条、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紧接着出现的东西方冷战,都给现实蒙上了阴影,这就使得人们对已经显现出神奇魔力的科技充满了更多的期待,期望科学和技术能够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对科学神奇的赞叹和对未来的向往在这一时期都达到了高潮,由此带来的科幻文学的繁荣就是顺理成章了。

科幻小说在文学中的位置

纵观历史,中国科幻文学有着四起三落的波折经历,不同的阶段相互孤立,其间少有积累和继承。由于历史原因,各个阶段的科幻文学都有着自己侧重的方向。清末民初的科幻以救国图强为主题,而当时鲁迅先生提出的普及科学的目标到了上世纪50年代才得以实践,80年代则对科幻小说文学化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新世纪中国科幻进入多元化时期,对科幻文学的发展也有各种各样的建议和尝试,包括对科幻小说[来自wWw.lW5u.CoM]文学品质的提升、更多地反映现实和写出更好的故事等等。

对于科幻在中国文学中的位置和今后的发展,《三体》系列出版后的现象带来了一些启示。

在《三体》系列的第三部出版之前,我和出版方都没有对它寄予比前两部更大的希望,按照系列小说的规律,后面总是向下走的,所以我们是抱着一种善始善终的心态。作为作者的我,开始写作时就意识到这点,因而就没有像前两部那样过多地考虑科幻圈外的读者,只想写成一部更纯的科幻小说。《三体3》赢得现在这样好的反响确实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的。但我并不因此而认为《三体》开创了国内科幻文学的一个新时代,因为它发表的时间还不长,是否具有长远的效应还有待观察。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国内科幻的发展,大部分时间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作为参与者。在这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内科幻的大部分事情可以用冯小刚的一部电影中的话来描述:轰轰烈烈地开场,热热闹闹地进行,凄凄惨惨地收尾,只落得一声叹息。但愿这次是个例外。

《三体3》之所以成为一个惊喜,并非因为它拉来了“圈外”的读者,而在于竟然是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做到了这点,这确实是预料之外的事,如果这事发生在第一或第二部上,就不成为惊喜了。在《三体》系列的三部中,((死神永生》是最具科幻色彩的一部,更准确地说,是最具科幻迷色彩的一部。它是古典理念上的科幻,是技术内核的科幻,是王晋康老师所定义的核心科幻,是原教旨主义的科幻……一句话:它是符合我们科幻迷偏激定义的那种科幻小说。而在《三体》的三部中,《死神永生》曾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最不可能赢得“非科幻”读者的,所以这确实是一个惊喜。

我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圈外”读者是在没有看过前两部的情况下直接看第三部的。在这本书编校的后期,我曾经写过一个前两部的梗概,主要解释了《死神永生》中与前两部有关的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词,如面壁者、黑暗森林威慑之类的,但出版时没有把这个梗概附上,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看第三部基本上是看不懂的。我问过两个读过此书的“非科幻”读者,他们也说从情节上看不懂,接着问那是什么吸引他们看下去,他们说是其中的科幻。这对于科幻的发展是一个珍贵的启示。

科幻作者和读者一直是一个顾影自怜的群体,我们一直认为自己生活在孤岛上,感到自己的世界不为别人所理解,认为在世人的眼中我们是一群守着在科学和文学上都很低幼的幻影长不大的孩子。甚至,即使在科幻文学的范围内我们也是一座孤岛,作家和评论家们认为我们对科幻的定义太偏执太狭隘,是让科幻被主流承认的一个障碍;甚至连罗伯兹这样科幻迷出身的科幻研究学者,也认为科幻迷群体以及这个群体“偏执狭隘”的科幻观的存在,对科幻文学害处大于益处。于是,我们所热衷的坎贝尔的科幻理念渐渐被抛弃,连我这样自诩为最顽固的科幻迷也一度对传统的科幻理念产生了怀疑,怀疑它是不是真的失去了号召力。

现在看来不是,科幻迷心目中的古典意义上的科幻仍能够吸引大众读者,我们的世界中的美仍能够被这个新时代所感受到,我们并不是一群孤僻的怪人,如果说我们是孩子,那也是一群“正常的儿童”(马克思形容古希腊文明时所用的词)。这也让我想起一位哲学家的话:一个纲领,无论多么过时,也不能断言它失去了活力。

至于中国科幻文学以后的道路怎么走,我想这不是能够简单回答的问题。在科幻小说中是科学重要还是文学重要?科幻中的科学应该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都是伪命题。可以有些科幻小说科学构思占主要地位,另一些文学占主要地位;可以有一些作品是乐观的,描述科技带来的美好未来,而另一些描述科技可能存在的黑暗面。卡德说过,各种文学体裁其实像一个个不同的笼子,有纯文学的笼子,也有科幻、侦探和言情等的笼子,读者和评论家们把不同类型文学的作者关进不同的笼子,然后就不再管他们在笼子里做什么了,而科幻作者往往发现笼子里的世界比外面还大。我觉得他道出了科幻文学的一种很本质的东西,这种现在连公认的定义都没有的文学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边界,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那么,科幻文学中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中是否还存在着共性的东西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共性是:科幻是内容的文学,不是形式的文学。目前,主流文学日益形式化,讲什么不重要,关键是怎样讲;但对科幻文学来说,讲什么是最重要的。有评论家认为,到今天,主流文学的故事已经讲完了,只能走形式化的道路。但科幻的故事还远远没有讲完,在可见的未来也不会讲完。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比如在文学中被称为永恒主题的爱情,在主流文学中就呈现为一个由男女人物构成的矩阵中各个元素的排列组合,但在科幻中则可以出现第三种甚至更多的性别,还可以出现人与智能机器或外星人之间的爱情。所以,科幻文学中的故事资源是任何其他文学体裁远远不能比拟的,科幻文学不能急着去走形式化这条艰难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在风格日益多样化的科幻文学中,仍然存在着我们需要坚持的东西,或者至少需要一部分作者去坚持的东西。对于传统类型科幻而言,我们不应该用美国科幻文学目前的状况来看国内,国内的科幻文学仍处于初级阶段,读者对传统型科幻的欣赏刚刚起步,远谈不上审美疲劳的问题。现在,科幻与奇幻两种文学确实有融合的趋势,有些作品已经很难分清属于两者中的哪一方,但传统的、核心的科幻,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具体作品上仍然存在,且仍然作为科幻文学存在的依据和基石。有一个作者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得好:不能因为黄昏和清晨,就否定白昼与黑夜的存在。

现在,科幻文学面临的最大冲击,不是科幻的缺失,而是科幻的泛化。科幻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看到科幻的符号大量存在,这反而冲淡了科幻作为一种文学的色彩浓度,这也就要求我们更加坚持和强调科幻文学的核心理念,使科幻文学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存在。

科幻小说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成也科学败也科学

前文提到,科幻文学真正的繁荣是在上世纪20至60年代的美国。但随后,科幻文学进入了缓慢的衰落期,这种衰落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到今天。在美国,科幻小说在市场上再也没有再现黄金时代的热度,新的科幻迷越来越少,科幻群读者的年龄越来越大;有世界影响的作品越来越少,大师不再出现,黄金时代出现的三巨头至今仍牢牢地占据着科幻文学的顶峰。

对这个漫长的衰落,评论家和科幻研究者有着各种解释。其中之一是把原因归咎于科幻文学的新浪潮运动,新浪潮在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欧洲,部分科幻作家痛感科幻小说在文学中的边缘地位,便把主流文学中现代和后现代的表现手法运用于科幻创作,同时把科幻小说面向太空的视野转向人的精神世界,试图使科幻小说更加文学化,使得部分科幻作品由明快的大众文学变成晦涩的先锋文体。有评论家认为,新浪潮运动是把科幻小说自身的价值让位于主流文学,进而消解自己的一种努力,他们也把科幻的衰落归咎于此。

但仔细考察便知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新浪潮运动对于科幻的衰落确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根本的原因。新浪潮科幻由兴起直到被后来的赛博朋克运动代替,一直只是科幻文学的一个支流,在这期间,传统的、坎贝尔理念的科幻小说一直在大量创作和发表,即使在新浪潮运动最兴盛的时期,其作品的数量也远远小于传统理念的科幻小说的数量。

其实,科幻衰落的最深层、最本质的原因正是科学技术本身,曾经催生科幻的科技,在其飞速发展的今天开始起相反的作用。阿波罗登月期间,一位NASA官员对观看发射的科幻作家说:我们给了你们一碗饭吃。但事情证明恰恰相反。自航天时代以来,科幻小说中描述的科技奇迹不断变成现实,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渗透之深、普及之广可谓前所未有。由计算机和网络构成的信息时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变成现实,并深刻而全面地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人类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变成现实的奇迹很快麻木。比如现在的智能手机,集移动通讯电台、电脑、互联网络、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收音机、GPS定位装置、影音播放器于一体,方寸之物可以随时与地球的任何地方进行通讯和网络连接,它所集成的设备以前要用一辆小卡车才能装下。笔者曾经统计过科幻小说中出现过的移动通讯设备,大多数在功能上不如现实中的手机,也就是说,科幻的神奇梦想现在装在每一个人的口袋里,但与此同时被每个人熟视无睹,当作一件最平常的东西。

科技神奇感的消失,是科幻文学所面临的最致命的打击,也是科幻衰落的最根本的原因。

但科技的神奇感真的消失了吗?科技中的科幻资源是否像地球上的石油一样,快要开采完了?至少对奇点时代的预测告诉我们:没有!.如果奇点学说是正确的,即便未来科技的发展只达到其预测的十分之一,我们也可以肯定科学技术仍然处于指数曲线开始时的平缓阶段,其陡然上升的阶段还未到来,也就是说真正的科技的奇迹还没有开始,我们已经经历的一切,只不过是神奇时代的前奏而已。

高度发展的现代科学,如物理学、宇宙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神奇的大自然,与科幻文学黄金时代所面对的图景相比,从视觉直到哲学层面,这个新揭示的宇宙充满了更多的神奇,更加广阔,更加诡异,更加变幻莫测,这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科幻[来自WwW.lw5u.cOm]资源。只是,与上世纪上半叶的科幻黄金时代相比,现在的基础科学已经大为进化,其理论的复杂和数学表述的艰深都不可同日而语,使非专业人员难以接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代科幻文学对现代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科幻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即使有前沿科学的内容也流于表面。如何充分开掘现代科学前沿所提供的丰富的科幻资源,是科幻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科幻文学的希望所在。

我们必须正视科幻文学的本质和核心,科技的神奇感是科幻的生命力之所在,我们必须创造出更多的、更大的神奇。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学,科幻用不断涌现的新创造和新震撼来战胜遗忘,就像一场永恒的焰火,前面的刚成为灰烬,新的又飞升起来爆发出夺目的光焰。而要做到这点,就应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使自己的想象力与时代同步。正如有人说的那样,科幻使人年轻。

创造神奇不意味着浅薄和浮躁,也不仅仅是科技和宇宙奇迹的展示,科幻中所表现的科技的神奇拥有着丰富的内涵,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整体和对人类个体的改变都具有震撼人心且深刻的神奇感,同时,这也是主流文学所不具有的揭示社会和人性的视角。

作者:刘慈欣,中国当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地球往事”系列(《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等,中短篇《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编辑:孙明亮mzsulu@126.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