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苏老泉拒不应试——唐宋八大家札记(一)
杂志文章正文
苏老泉拒不应试——唐宋八大家札记(一)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山东-陈占敏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洵是唯一没有遭受朝廷贬谪的一位,这当然不意味着他恭顺圆滑,没有触犯龙颜的棱角,而是因为他位卑言轻,根本就轮不到皇上来贬他。

仁宗嘉祐元年(1056),四十七岁的苏淘携苏轼、苏辙出川进京,送二子应试。他在上益州知州张方平的信中,请求对方引荐轼、辙,婉曲地表达了对进身就官的心情:“洵今年几五十,以懒钝废于世,誓将绝进取之意。惟此二子,不忍使之复为淹沦弃置之人。”(《上张侍郎第一书》)他自己或许可以终老林泉,一世布衣,但却不忍心让儿子踏不上进身之阶。官场纵然有二分险恶,而那八分显赫,到底是士子们值得穷力追求的,而且是唯一的光明出路。格物致知,修齐治平,一代又一代士子不挤上这一条窄路,显然就背离了读书的寒窗宗旨,于国于家,读书都变得没有用了。

其实苏洵并没有迂阔到酸腐呆滞的地步,他的“进取之意”,并不像他表白的那样“誓绝”了,他只不过想走另一条路子,不愿跟儿子们一起走进考场应试罢了。他把二子送入考场,进仕得第,同时将自己的文章呈送时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主持本届礼部贡举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给欧阳修的信中,不吝美辞,称颂对方的文章可与孟子、韩愈比肩。“执事(指欧阳修——笔者注)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他以古文大家的眼光看欧阳修之文,准确而又精辟,如果不是跟要求对方荐举自己连在一起,当为不移之定论,也无可挑剔。然而掺入了要求荐拔的私念,就显得不是那么清白了。这倒使人想到了李白当年的《与韩荆州书》。狂放不羁如李白者,为求朝廷命官荐举,也曾不吝谀美之辞。读书人仕进的门槛,原来是很难仅凭才华文章通过的。这是士子的瑕疵,还是朝廷的错误?

像李白一样,苏洵也是拒不应试,要凭自己的文采打进朝廷。然而他远不如李白幸运。宋朝的皇帝,已经没有了唐皇帝的胸襟风骚,宋仁宗不再像喜在梨园掌鼓的唐玄宗那样,用一个不第的文人写诗作文,献给他宠爱的妃子了。由于欧阳修的赏识,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文名大起,誉满京华;然而,苏轼、苏辙入帷进仕,注定要成为朝廷命官,苏洵不入考场,文章写得再好,也只能在官场外面徘徊。苏洵不能不因此而沮丧,焦灼莫名。他在嘉祐元年秋到嘉祜元年冬,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给欧阳修、丞相富弼和文彦博、枢密韩琦、枢密副使田况、从益州离任返京的侍郎张方平等人写信七八封,每一封书信的主题都是一个。次年春,苏洵的妻子程氏在家病故,苏洵带儿子仓皇离京,回家奔丧,他在给韩舍人、欧阳修的信中,念念于兹的还是这一件事。

他出言不逊了:“夫其所以用我者,必有以用我也。我知之不得行之,不以告人,天固用之,我实置之,其名日弃天;自卑以求幸其言,自小以求用其道,天之所以与我者何如,而我如此也,其名日亵天。弃天,我之罪也;亵天,亦我罪也;不弃不亵,而人不我用,非我之罪也,其名日逆天。”(《(上田枢密书》)

他自怜自哀了:“昨闻车马至此有日,西出百余里迎见。雪后苦风,晨至郑州,唇黑面烈,僮仆无人色。从逆旅主人得束薪火,良久,乃能以见。出郑州十里许,有导骑从东来,惊愕下马,立道周。云宋端明(宋祁,官吏部尚书—笔者注)且至,从者数百人,足声如雷,已过,乃敢上马徐去。”(《上张侍郎第二书》)

他口吐怨言了:“惟其愚而不顾,日书其所文,惟执事之求而致之。既而屡请而屡辞焉,曰:‘吾未暇读也。’退而处,不敢复见,甚惭于朋友,曰:‘信矣,其戏也。’”(《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也许可以责怪一下苏洵求官之心太切,可是[来自Www.Lw5u.com]“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秉承了上苍赋予的济世之才,不肯弃天,要施展他的抱负与才华,确也无可厚非。官吏们赫赫扬威,布衣们惊悚以避,两相对照,心境苍凉,也在情理之中。他原本是由于欧阳修的奖掖,才文名大扬,朝廷久不用他,欧阳修也没有什么办法。他再呈上的文章,欧阳修以无暇阅读而婉辞,倒也可以谅解。心情不好的苏洵连欧阳修的诚信也怀疑起来了,似乎不大应该。他白为自己起了一个“老泉”的大号了。

如果就此而怪苏老泉不通达不洒脱,也有失偏颇,读书而仕,经世致用,原本是读书人无可指摘的仕进用世之路。天下的隐士高僧太多了,对于黎民苍生也不见得就是好事。闲云野鹤,青灯黄卷,毕竟只解脱了生命的个体,对整体的生命运动到底有多少裨益,还值得怀疑。苏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他发愤立志,要有益于世,实在也是难得的用世之心,比他真正的终老林泉仍有不可贬责的积极意义。他孜孜用心的一直在“治国平天下”的策论。在唐宋八大家中,只有他没有居庙堂之高,可是他的文章中治国方略最多。他作《权书》,讲《心术》,论《法制》,说为将为相之道,旁征博引,进退有据;他写《衡论》,从《御将》《任相》到《广士》《养才》,由《申法》《议法》而至《兵制》《田制》,统统是朝廷上权官重臣应该挂虑讨论的题目。他发而为文,气势浩浩,驳难辩证,一泻千里。如果不是知道了他的身世,单看文章,实在难以相信那么多庙堂之论会出自一介布衣之手笔。有大襟怀,胸有韬略,才会有如此滔滔雄辩的精辟之论。朝廷拘于科举制法,不肯破格擢拔,让苏洵一展治世才华,殊为可惜。

读书人意气风发,引经据典,尺素寸管,自然也会有纸上谈兵的时候,不过,胸无点墨而侈谈治国,其国策也怕会是“野狐禅”,贻害国民。读书不一定就能治国,要治国却必须读书。宋朝的开国皇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马上得天下,他的继任皇帝并没有无视读书人的存在,宋代的科举取士比隋唐的制度更加完善,也更加严格了。苏洵的文章,经欧阳修推荐和宣扬,上达天听,宋仁宗终于下诏,让苏洵到舍人院进行制科考试,准备起用他了。

按照宋朝的规定,皇帝特地降旨召试的人才,由中书学士舍人院具体考试,这是皇帝对苏洵予以青睐,特别关照了。然而苏洵还是以有病为由拒绝了。“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士,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与梅圣俞书》)他不愿投合官府考试的种种规矩和要求,拒不应试,坚持以自己的文章博得举荐和赞誉,要走以真才实学进仕用世的路子,一直走不通,年过半百,他最终赢得了皇帝的恩典,但是因为还需考试,他还是拒绝了。他用拒不应试,维护了读书人最后的尊严,苏老泉因此而值得读书人尊敬了。

更令人尊敬的是老泉直言的勇气。他在拒绝应试的《上皇帝书》中,直陈宋朝的为政之弊,共计十条,包括冗官太甚、赏罚不明、吏治不严等等,是苏洵文中最长的一篇。他在写给皇帝的信中,敢于如此大声疾呼,极言苦谏,除了他济世的拳拳之心、耿耿情怀,我们是难以挑剔他还有什么一己杂念的。他实在是连触怒龙颜将祸及自身也不再考虑了。苏洵幸运的是,[来自www.Lw5U.coM]他遇上的总还是一个准许书生说话的皇帝。

作者:陈占敏,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沉钟》《红晕》《淘金岁月》等。

编辑;吕丽军825334416@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