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吸血鬼猎人林肯与象征主义
杂志文章正文
吸血鬼猎人林肯与象征主义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江苏 张东海

由提莫·贝克曼贝托夫执导,本杰明·沃克、卢夫斯·塞维尔等人主演的影片《吸血鬼猎人林肯》(以下称《林肯》)自上映以来,备受争论,毁誉参半。赞誉者认为影片把奇幻因素和历史叙述巧妙融合,既惊险刺激又不乏厚重感;批评者则认为将政治家林肯化身为手舞板斧的“驱魔者”,实在有些“大逆不道”。对影片不同的评价源于评论者所持的不同立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效果就有可能截然相反。

然而,“在观照任何事物时,都有一个最佳角度的问题,即只有从这一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了解最接近事物本质的特征”①。对《林肯》这部影片来说,如果你是一个执着的现实主义者,你必然会诟病影片“戏说”历史的荒诞不经;如果你崇尚浪漫主义,你就有可能在赞叹影片天马行空的想象的同时,又不满足于青年林肯缺乏罗曼蒂克色彩的爱情经历;但倘若你立足于象征主义去探析该片,把奴隶、吸血鬼、白银等诸多电影元素条分缕析之后,你就会发现影片[来自www.Lw5u.com]在“戏说”历史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深邃的审美意蕴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背后的象征意蕴:吸血鬼、板斧和火车

象征主义是一个始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法国象征派诗人为中心辐射到欧美进而波及亚洲以及拉美的国际性文学思潮,它立足于二元论的世界观,以“契合”论为基础,在美学上提倡“纯诗”,强调暗示,其作品一般都充满神秘美和朦胧美。让·莫雷亚斯指出,象征主义所探索的是“赋予思想以敏感的形式”,即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感情,而非直接描述它们;在象征主义艺术作品中,“所有具体的表象都不表现它们自身,而是要体现它们与初发的思想之间的秘密的亲缘关系”。因此,要想深入理解象征主义艺术作品,就必须对其中包含的象征性意象作出深刻剖析。

在《林肯》这部影片中,吸血鬼、板斧、火车是三个意蕴丰厚的象征性意象,在它们感性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湛的隐喻性内容。对这三个主要意象进行洞幽烛微的意蕴发掘,是评析该片的首要步骤。

第一,吸血鬼。吸血鬼文化衍生于西方古代的传说和迷信,经过中世纪宗教、工业革命、文化多元化等时期的一系列历史演变,现在已成为现代文化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吸血鬼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当代,它“已经蜕变成一个符号,被不同的创作者在不同的主题下赋予强烈的隐喻意义”③。《林肯》以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和斗争为大背景,表现的是北方民众在林肯总统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斗争战胜南方奴隶主军队,成功取缔奴隶制的政治主题。在这一政治主题下,影片利用了吸血鬼与南方奴隶主在属性上的契合处——贪婪、残忍、暴虐,将吸血鬼与奴隶主形象结合,巧妙地完成了对吸血鬼的“政治化”改造。影片中,“政治化”了的吸血鬼呈现出了某些不同以往的新特征:他们丝毫不惧怕阳光,可以在白日里公然横行;他们虚伪狡诈,试图通过散布冠冕堂皇的言论来蛊惑人心;他们野心勃勃,想要把美国变为吸血鬼的国家。可以看出,这种改造使原来只具有魔幻意义的吸血鬼脱去传统窠臼,具备了强烈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意指。由此来看,“政治化”的吸血鬼其实象征了一种想要奴役一切的欲望,这欲望不是虚无缥缈的,其现实性韵味十足,可以说深藏在一切想要在政治上永远身居高位的人的心灵深处,深渊一般,无可满足。

第二,板斧。板斧是林肯斩杀吸血鬼的利器,它那镀银的锋刃令吸血鬼无不胆寒。然而,林肯很快就发现,他的“斩杀率”远远比不上吸血鬼的“生产率”,随着越来越多吸血鬼的出现,林肯困惑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林肯从亨利过去的悲痛中获知了关于吸血鬼产业链的惊天秘密,那就是吸血鬼永远无法杀死同类,而且只要被拉下水,就失去了反抗的自由,只能屈从,安分地做头目的奴隶。明白了吸血鬼产业链的这一法则,林肯再去思考解放奴隶的问题,他幡然醒悟:如同吸血鬼利用法则不断壮大,奴隶主们依托奴隶制,建立了一个吸血产业链,每一只“吸血鬼”都只不过是整个吸血产业链上开出的罂粟花。板斧能斩落一两朵花骨朵,但只要奴隶制不灭,吸血产业链就会永存,奴隶就永无翻身之日。而要消灭奴隶制,斩断吸血链条,就不得不放下力量有限的镀银板斧,拿起用语言和理念铸造的无形板斧。于是林肯开始学习法律,参与政治,并登台演讲。历史证明,林肯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用“人人生而平等”这一深入人心,后来成为普世价值的理念,唤起了民众对奴隶制的反抗,并最终将其瓦解。因此,与奴隶制度截然相对的自由、平等、民主等理念,构成了影片中板斧的隐喻内容。

第三,火车。影片中有一明一暗两列火车:一列在深夜中高鸣汽笛,呼啸飞驰;一列则是悄无声息,步履缓慢却日夜兼程。一列是表面,是幌子,是林肯为取胜心切的亚当精心设下的骗局,它最终断裂、坠毁,以粉身碎骨的代价换取了另一列的安全通行;另一列则是内在,是真实,是民众戮力同心,用身体连接而成的意念长城,它成功抵达葛底斯堡,粉碎了吸血鬼“魔化”美国的妖梦。电影匠心独运地构造出这两个元素,使它们一表一里,巧妙地结合成为了一个象征意象:明处火车为具象外在,暗处火车将具象深化为抽象意蕴,将外在拓展为内在义理。那么,影片中火车意象的隐喻所在,便是那由老汉、妇孺和儿童所组合成的运输大军——那列在暗处潜行的“火车”。正是这列“火车”将镀银的兵器送往前线,帮助联邦军队战胜吸血鬼,从而改变了美国的命运。它昭示了几个道理:首先,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民众手中,民心所向才是历史之向;其次,民主国家的建设,除了英明领导人矢志不渝的倡导之外,还必须有民众舍生忘死的参与才能实现;最后,那些想要在政治上永居高位的恶魔之念,只有民众齐心协力才能将其化解。

交织渗透的双层结构:故事与历史

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在现存的世界之上,还有一个作为上天和美的象征的理想世界,“人间及其众生相”不过是“上天的一览”。这种二元论的世界观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把世界分成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并认为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拙劣的摹本。然而柏拉图更多地强调了两个世界之间的异质性,象征主义者却更注重二者的联系性,认为理想世界并非高高在上地远离现存世界,而是隐藏于其中;理想世界和现存世界是交织渗透的,是一个深邃的统一体,只是理想世界比较隐晦,需要诗人般的“通灵者”才能将其洞察。

象征主义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将自己尊崇的二元世界观诗意般地呈现出来。波德莱尔的《通感》把自然比作一座神殿,里面充满神秘的天籁的回音与交响,神殿里的一切充满灵性,毫无纤尘,只显露神性的光辉;兰波的《元音》除发现了元音字母与色彩之间的呼应之外,还暗示字母背后尚有其他“不明显的起源”亟待发觉;马拉美诗作《牧神午后》中,牧神在黄褐色的午后邂逅蹁跹的女神,场景亦真亦幻,似梦[来自www.lw5u.Com]非梦。在象征主义者眼中,理想世界包含的神圣美能赋予现实世界以神性的光泽,将其世俗的颜色洗濯;而现实世界又使理想世界的美有所依托,富有触感,使其避免成为虚无缥缈的空洞之物,二者相辅相成。

我们不妨称这种交叉渗透、相得益彰的二元结构为“象征型”二元结构。以此角度来看《林肯》这部影片,可以发现其中同样存在着类似性质的二元结构:林肯斩杀吸血鬼的“故事”与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

首先,故事将历史加以渲染,以开放叙述的方式增添其丰富性及细节魅力。

“历史”这一名词首先是指曾经在过去时空中实存过的,本然与混沌状态的历史;其次是指由大量存在的、不同朝代遗留至今的史料及文物所记载、表征的历史,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谈及的“历史”。就第二层意义而言,“历史”主要是一种依托于各种历史文本的叙述。由于文本具有时代性特征,并包含着独特的叙述者视角,这种叙述便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选择性,从而在“再现历史”时存在一定的遗漏。当历史文献的写作因为长久因袭而形成一定范式之后,这种遗漏便成为一种“痼疾”。身染痼疾的“历史”十分条理,却显得古板;主干线索清晰明了,却在细节上乏善可陈。《林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在影片开端以林肯日记的形式道出这样一番旁白:“历史注重英雄,忽视民众;注重贵族,忽略蛮族;注重激昂宣言,忽略默默实干;记载战役,淡忘杀戮……”以此言明“历史”是存在罅隙的,至少它没有记录全部的真实。这就使将要到来的故事获得了一种“存在合理性”,使得情节可以顺理成章地开展。实质上,影片的故事是对历史的一种渲染、一种演绎,它的目的不在颠覆,而是把历史当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保证历史主干线索真实的前提下,合理地添加一些象征性的细节性元素(如吸血鬼),从而使得历史叙述获得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开放性叙述方式无疑可以增添历史的丰富性。

其次,历史予故事以艺术深度,使其不耽于猎奇与娱乐。

在消费主义横行的当代,吸血鬼是影视商人眼中炙手可热的噱头,他们利用视觉夸张、本性变异以及元素混搭等手法提升吸血鬼的娱乐价值,博取广大拥趸的眼球。就其片名本身而言,《林肯》同样不乏猎奇意味,然而随着电影情节的逐渐展开,影片所蕴藏的历史氛围愈发浓厚,你就会明白它并不是在肤浅地取悦观众,而是在竭力还原美国南北战争前后那段残酷的历史。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目睹昔日美国广大黑奴的悲惨生活,领略南北战争的残酷,感受北方人民呼唤普遍自由的内在心声,这一切都惊心动魄,足以震撼人心。虽然,绝对的“历史真实”是一个乌托邦,但我们可以运用艺术手法,尽可能逼真地将它模拟,从而发掘其本质及规律,得到启示现实的效果。《林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这样的艺术深度。由于有坚实的历史事实作底,影片中所有的恐怖、悬疑元素并不会影响其严肃性,同时,影片在海报设计、场景布置、打斗动作上所显现出的娱乐与媚俗,也是无可厚非的。

运用象征主义理论去探析《林肯》的魅力与价值,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还有诸多方面可以去阐释。比如影片引入《圣经》、亚当等宗教元素所体现的神秘主义追求;通过巧妙的画面切换,配合详略得当的情节剪辑以及穿插其间舒缓有致的音乐所体现出的整体性音乐美追求等。总之,象征主义才是评价该片的最佳视角,除此之外,任何角度的探析都会因视阈所限而忽略该片所蕴藏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张东海,河南安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孙明亮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