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回望经学,回望乡村
杂志文章正文
回望经学,回望乡村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本期介绍了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平坦之路》,读者借此可以管窥门罗的写作风格。与另一位热门人选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相比,来自加拿大的门罗还是一张较为陌生的面孔。当然,作为某种文化融合、价值观碰撞的缩影,诺贝尔文学奖在今天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话题打住,令人感慨的是时间飞逝,不经意间诺奖又度过了一个轮回,春夏秋冬又度过了一个轮回。

这是一个精于算计而又失去时间意识的时代,或者说,时间的概念在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先秦古诗《击壤歌》有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日升日落、斗转星移、时节轮转相契合的时间感,早已被出发时刻、最后期限、生产周期等现代词汇所遮蔽。世纪取代甲子,小时取代时辰,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这个世纪,秒杀、双11、调休、黄金周等时间概念正重新塑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这样说,当代人的时间感是在生产(工作)和消费(休息)的活动中培育出来的。而被迫退出的,则是一种严肃的生命意识和庄重的历史意识。

本期[来自Www.lw5u.coM]的几篇文章,在当下光怪陆离的文化生态中,似乎显得不合时宜。它们无关乎那些恢宏的规划,也无关乎人们的茶余饭后,更无关乎被汲汲以求的职场励志和心灵鸡汤。它们从这个时代抽身而出,回望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试图重新打捞起被时代所抛弃的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事实上,这也是《名作欣赏》解读经典、审视当下的一个重要维度。

本期头条是林鹏先生的《在经学被消灭以后》。林先生今年高龄八十六,言辞中却不乏激情乃至激愤,或许还带有一些孩童般的执拗和稚拙。林先生是见性情的草书大家,细心的读者应该会记得,2010年第2[来自wwW.Lw5u.coM]期的别册,我们呈现的正是林先生的书法作品。其字其文其人,同样的率性不羁,有一种摧枯拉朽的气度。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看待世界的一般方式,也都有其局限性,林先生也不例外。严格地说,林先生是一位传统读书人,他的阅读和思考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但是很难用西化的学术规范来界定。而我们更看重的是,穿行过风雨飘摇的20世纪,林先生并未被种种迷雾所遮蔽,他抓住了耳畔隐约的旷古呼声,并努力将它传递下去。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学究”甚至不是“书斋”,而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一种人格精神的坚韧。

张石山、鲁顺民的“礼失求诸野”对谈系列,已经发到第十一回《乡规民约》。两位先生所做的,绝非民俗志意义上的拾趣,他们探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机制,以及乡村文明的生命形态。这一视野既不同于沈从文,更与鲁迅有别。他们有时像拾荒者,有时像地质勘察员,更多的时候则是田野上的农夫,辛勤地侍弄着喂养自己性命的庄稼地。无论哪种角色和视野,都将在21世纪充分显现出其价值。工业和城市的迅速膨胀必然带来巨大的幻灭感,唯有此时,我们才能真正再次回到乡村。或许,一种回归乡村文明的“复古浪潮”正在兴起。

又是年底,各种盘点和“十大”正在紧张地筹划。如果可以,让我们一起回望经学、回望乡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