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80后”:超越被命名
杂志文章正文
“80后”:超越被命名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55        返回列表

陈晓明

摘要:本刊于2014年第9期刊发了“80后:文学新青年”专号,在文学界,特别是青年作家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为全面呈现这一群体的创作成绩与实践,我们特邀请了十几位当代著名作家及评论家对其进行了评论。本期刊发的是回应文章的第二组,以飨读者。

关键词:“80后”文学 代际 回应解读

“80后”:超越被命名

《名作欣赏》拿出了9月上旬刊物编了“80后”专号,为文学新青年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实为可贵。2014年,《名作欣赏》还开设“一个人的经典”栏目,由杨庆祥、金理、黄平主持,请“80后”作家来聊一聊自己阅读的经典,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80后”作家的成长经历。是时候刷新对“80后”作家的认识了,“80后”也有能力超越被命名。因为“80后”走到今天已经到了或逐渐接近而立之年,随着他们进入社会以及对生活了解的加深,他们的书写也悄然发生着或许称得上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在谈论“80后”写作的时候,起码要先认真地去阅读“80后”作家的作品,而不是先在心中预设“80后”写作是什么样子,然后人云亦云地用陈词滥调批判一通。对“80后”写作抱着偏见的态度是要不得的,而我以为文学批评是要用作品来说话的,只有充分阅读“80后”的作品,才能知道今天的“80后”与十年前命名“80后”时的那种抽象概括,可能有极大的区别。

在这次的“80后”专号上,我们欣喜地发现文学写作的希望和前景。这次集中亮相的十二位作家是编辑们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选出来的样本,或许不代表“80后”写作的全部,但至少可以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他们中间有专门从事写作的,也有仅仅出于个人兴趣写作的,身份各异但对文学的感觉都是敏锐的。市场对他们的反应也是多元的,早就不能用市场化来给“80后”写作贴标签了。比如说,笛安身为郭敬明旗下杂志《文艺风赏》的主编,其作品市场销量也不错,但你能说仅仅因为市场好,就否定笛安作品的文学价值吗?还比如说,像张怡微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同样要慎重考虑形式、结构、修辞、语言等问题[来自wWw.lw5u.coM],去琢磨文学写作的技巧。而且“80后”作家为文坛带来更多的文学类型,飞氘的《蝴蝶效应》用科幻的元素,糅合中国传统神话,有些故事新编的味道,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文学新青年的写作是非常具有潜力和冲劲的,他们也非常愿意去尝试、去学习、去挑战。

对“80后”的写作持积极的态度,并不是说要忽略他们写作中的不足。青春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劣质的一面也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若隐若现,不成熟,肤浅,冲动,作品反复利用个人经验,对青春残酷物语的偏爱,语言的碎片化,这些都是不可回避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80后”的成长,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更多对生活的思考,细腻而真挚,敏锐而犀利,不虚伪也不做作,用一种真实的态度去写作,这也是他们这一代人对自己经验的考察和记录。在评论“80后”写作的时候,须先将自己的心态放平和些。每一代人成长的大时代不一样,大时代与小时代总是交错穿插,将“80后”对自己时代的独特反应与其他时代去比,也是一项饶有趣味的工作。

“80后”自身的经验是可贵的,如何超越自身的经验也是一项挑战。两年前,我在《最小说》上读到数位“80后”女作家一起写作个人的“死亡体验”,这样的实验性写作非常有冲击力,她们对生命的体验令人惊异,其独特性和深度都不是其他年龄层的作家所能抵达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我相信“80后”中会涌现出好作家、大作家,正如“80后”中正在涌现极其出色的批评家一样。还是那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翻新自有后来人!”

2014年11月16日圄

作者:陈晓明,长江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