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重建当代知识分子的“子学”精神
杂志文章正文
重建当代知识分子的“子学”精神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北京 逢增玉

摘要:众所周知,中国的精神文化,包括诸子的精神思想,以及那种思想价值造就的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和人格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断递减的。如今我们提出“新子学”的理念,就是要思考如何重建中国的思想,包括价值体系和哲学的道德观。重建“子学”精神,既要建立独特的、有自由和担当精神的文化和文化心理结构,比较完整的人格结构,也要力求将“新子学”转化为中国学,转化为思想文化体系里的基因,并力求对我们当下大众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思想价值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新子学”价值重建 文化结构 大众影响

“新子学”提出以后,我想到几个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来自wwW.lW5u.com],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第一,我觉得“新子学”的提出很有必要。在中西方历史上曾经有过文化轴心时代,当时西方的古希腊、中东、亚洲的印度和中国,都出现了一些影响人类思想史和历史发展的思想大师,思想价值非常大,可以说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中国从晚周到先秦的诸子百家,就是可与文化轴心时代恒河流域、两河流域和爱琴海希腊岛屿的思想家媲美的人物,那时可谓灿若群星。他们的思想光芒不仅影响了中国和亚洲,也影响了世界,欧洲中世纪前后的很多思想家都受过中国哲学思想的浸润。但是大家知道,从汉代以后,在先秦其实也是“子学”的儒家思想越来越占有重要的位置,甚至上升到了经学地位,诸子百家的思想、诸子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萎落。现在提出“新子学”研究,我想这里面有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做国学研究的学者对其进行义理学研究,重新梳理诸子学的各种思想学说,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还原包括儒学在内的子学的原貌和光辉,复现历史的荣光,把子学纳入整体的国学中,并且作为国学的重要内容,打破认为儒学就是国学的认识和偏见;第二个就是我们在学术研究中经常引用的周作人说过的一句话,叫作“道义事功化”。所谓事功化,就是把“子学”的思想传统继承和发扬光大,使其深入当代的学术、思想、道德与生活,为建构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的思想行为发挥积极作用。前面的一部分我觉得是学者们需要做的;我们作为搞学术研究的人,更多是考虑怎么把义理道义化、事功化。新的诸子学研究在学术上提出伟大建树的同时,怎么样能对当代社会人心、道德、行为规范、思想价值体系建设提出很好的参与方式和解决方法,是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知道,中国的精神文化,包括诸子的精神思想,以及那种思想价值造就的知识分子的思想面貌和人格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是不断递减的。在诸子时代,不仅是每个伟大思想家都有独特的思想追求、价值观的建构,而且人格上也是完整和特立独行的,有所谓的先秦侠义精神——为思想、理想而生活和活动,不论是孔子、墨子还是老子,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行为道德规范。随着儒学成为经学在中国[来自www.LW5u.coM]思想史上地位的越来越高,诸子思想则变得越来越弱,诸子的精神越来越少。特别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带来的冲击非常大。我注意到,越是少数民族这些注重“华夷之辨”的当政者,越注重提倡儒学和非难“子学”,并且把儒学窄化为以尊卑服从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大家知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批判和否定的。最典型的就是清代,来自东北的满族贵族入主中原以后,把儒学抬到了很高的地位。他们的目的第一是排除“华夷之辨”,使自己的统治有历史的合理性,更加稳固;第二是通过儒学倡导尊卑理念,让大家服从。我觉得“子学”的思想传统和文化精神就被遮蔽了。

当然不只是异族统治者,中国本土的封建统治者也从政治上不断扼杀“子学”精神。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直到宋明时期的理学弘扬,先秦诸子的“子学”思想和价值越来越稀薄。蒙古大军灭亡南宋时对中国人和文化的屠戮,更是彻底的毁坏,不论儒学还是“子学”,尽在荡涤之列。有人考证日本从什么时候开始瞧不起中国,叫中国为支那,说大概是宋以后。他们认为“崖山之后,已无中国”嘛——南宋灭亡的时候,大臣抱着皇帝跳海在崖山自杀,“十万军民齐蹈海”。那是先秦诸子的侠义和道义精神的最后一次展示。从那以后,这样的现象不能说都没有了,但是我们感觉到这样的中国精神越来越少了。

如上所述,现在我们提倡“子学”,其实我们还是想把义理事功化,第一个就是重建中国的思想,包括价值体系和哲学的道德观,不完全是经学,也不完全是儒学,而应该是完整的诸子思想体系和诸子思想价值观。建立先秦时代的“子学”精神,就是要建立独特的、有自由和担当精神的文化和心理结构,以及比较完整的人格结构。其次就是将“新子学”转化为中国学,转化为思想文化体系里的基因,以及建构包括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结构和人格结构。我觉得这也很重要。第三,“子学”的弘扬除了义理学的研究,作为一种学术传统的传承,在事功化建设方面能否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发生一些影响?在对文学生活、对作家的生活以外,能不能对大众的生活,对我们百姓的精神生活、道德生活、思想价值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研究现当代的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最后我再补充一句,说“五四”断裂了传统文化,我是不承认的。比如鲁迅,他在道义上攻击的是儒学,但是在他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他对诸子学说还是肯定的,比如对墨子。他的历史小说,对“子学”的东西肯定很多,他的那些所谓批判和否定儒家礼教吃人的小说,如果你往深层看,可能代表人物并非儒家。我写过一篇谈鲁迅著名小说《祝福》里鲁四老爷形象的文章,那个形象其实并非儒家思想的代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整理国学并做出很大贡献的,恰恰是鲁迅、胡适那一批人。所以我们轻易不要说“五四”把传统文化断裂了,其实它想断裂的是等级制和尊卑服从的思想,是现代中国至今也没有解决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何再生的问题。不论鲁迅还是其他思想家和现代作家,他们作为真正了解国学的人,可能希望发掘和继承的恰恰是“子学”的东西,包括佛学的精神。这一点希望我们研究各学科的学者慎思明辨和发掘弘扬。

作者:逢增玉,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