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子学”理念提出的前后脉络
杂志文章正文
“新子学”理念提出的前后脉络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28        返回列表

先秦典籍新读:“新子学”专题(一)

2014年下半年,我们开始策划这个“先秦典籍新读”栏目。我们的思考是:面对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追根溯源,回到本民族最初的文本,将它们放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重新细读,也许会发现很多能与当代人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指向相互对接的珍贵的思想资源。恰逢2014年11月9日,上海大学举办了“新媒体时代‘子学精神’传承与传播研讨会”,探讨“新子学”与现代文化的融入与对接,可以说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的思考不谋而合。

我刊曾于2014年第10期“主笔头条”刊登了张志忠教授《“今古”何以可能“齐观”》一文,其中张志忠教授写到了2014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今古齐观:中国文学的古典与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与此相关的主题。事实上,打通古今,将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与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融入与对接,也一直是有识之士的殷切希望。而“新子学”课题的提出,恰好就是这种愿望具体实践的一种。

“新子学”的概念是在2012年4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方勇教授提出来的,《光明日报》于2012年10月22日、201 3年9月9日先后刊登了方勇教授《“新子学”构想》《再论“新子学”》两篇文章,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较大反响。下面我们就将本次会议上方勇教授对“新子学”概念的再次阐释,以及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精选[来自wWW.lw5u.coM]发表,以期引起读者对“新子学”研究以及古今文化的融入与对接的关注。

——编者

上海 方勇

摘要:“新子学”的理念提出两年多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早已突破了单纯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波及了社会各个阶层,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新子学”就是要破除“经学”思想的禁锢,为中国文化带来一些大的改变。然而任何重要的新观念的蔓延,往往不会拘泥于一朝一代,可能会蔓延过数个王朝,其生命还在延展与振作。本文旨在梳理“新子学”理念提出的前后脉络,以期引发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新子学” 诸子百家 多元文化 大众传播

[来自WwW.Lw5u.com] “新子学”理念的面世已逾二载,但其酝酿筹备的时间更长。《“新子学”构想》正式见报以前,我已同《光明日报》相关栏目主编当面详谈过多次,文章成稿以后,我又先后与该栏目主编往返修改了五轮,历时半年左右。《光明日报》认为,“新子学”的观点一旦推出,很可能会一石激起干层浪,因而格外慎重。从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据说修改了十一轮;我这篇文章竟也已经五易其稿了。五轮修订过后,正式定稿。2012年10月22日,《“新子学”构想》刊发,声势确实不小,许多学者与媒体都纷纷响应。这些呼应文章,如今绝大部分收录于首部《“新子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14年版)中,第二部现在也已在编。“新子学”相关论文累积已达一百五十多篇,规模不容忽视。

按我们原来的设想,“新子学”的讨论可能主要在诸子学研究范围内开展。然而它一经登出,立刻就波及到了其他各个学科领域,在地域上,它也已经传播至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10月上旬,我到韩国首尔参加有关21世纪道家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方已将“新子学”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来进行讨论。韩国学术原来是以儒学为命脉基准的,儒学正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如今,他们同样也面临着思想转型的问题。“新子学”的观点传播至韩国以后,不光影响到学术方面,还与其他一些社会问题整合在一起,引起了一系列的反响。

比“新子学”更早进行的“子藏”工程,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超大型古籍整理项目,也是我们共同策划并由我主持的。但没想到,目前关注“新子学”的人比关注“子藏”的还要多一些。相比较而言,可能“子藏”工程的内容较为专业化、专门化,而“新子学”却经由各大媒体广泛传播至各个学科,并使各个阶层都对其有所了解。

2014年9月下旬,第五届国际儒学联合会在京召开,开幕式于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报告。我应邀参加盛会并仔细聆听了报告,在场学者认为,总书记的报告即使单从学术角度去理解也是十分深刻而有意义的,很可能指引着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第二天,这份报告在《光明日报》第二版全文刊登。但是对于这份报告,每个人的解读是不一样的。24日晚上,《新闻联播》报道就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报告中的学术内涵,也没有全面领悟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报道仅仅是从恢复儒学、儒学几近独尊的角度来加以阐释播报的。在我看来,这显然偏离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我们可以看出这段话的本意是说,儒学是非常重要的,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学说之一,它与诸子百家共同推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报告中反复强调的这一观点,绝没有独尊儒学的意思。而且报告中还有一个新的关注点,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这和以前的提法都不一样。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固有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比较重要。后来第二天分小组讨论,由我主持了其中的一场讨论。我谈到了“新子学”,但在场学者大部分倾向于儒学突出,认为中国的文化仍然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意识形态的东西,儒学还应该经学化,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并主张在儒学经学化的基础上再来实现文化的多元化。我提出,“新子学”刚好是要破这个观念,不能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经学。儒学中当然可以整合出一些合理的内容,我们也可以从儒学中多吸收一些养分,但不能将任何一门学说绝对性地置于所有学术文化之上。我们提出“新子学”的主张,最重要的就在于发扬子学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宝贵的内涵,也正契合这个时代的精神。如果有人觉得我们提倡子学,只是在强调子学在学术史上如何重要,那么显然对“新子学”产生了误解。诸子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固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总占据着最显著的地位。以《四库全书》为例,子学的位置就显然不是最突出的。而如今我们提倡子学,首要就是提倡“子学精神”,这是子学背后中国文化源发时期的基本特质。简单地说,“子学精神”就是不尚一统,主张多元并生,就是学派间要保持平等对话、相互争鸣。“新子学”反对任何独尊,反对以权力宰制学术,反对借古圣人之言造作道统。不能理解“子学精神”,也就不能理解“新子学”的关切点。我在国际儒学联合会上表达了以上观点,但与会者并未能充分理解。

“新子学”的理念,是要破除思想的禁锢。经学观念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之中,渗透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中,无形而又无所不在。我们提出“新子学”,并不是说诸子百家作为学术研究要改变一些方法,要渗透进一些异质,这只是表层现象;更深层的理念观照在于,中国的文化要有一个大的改变。至于它与西方学术的关系,与古代文化的关系等,我的几篇“新子学”论文大致上已经表述得比较全面了。但“新子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架构,并非几篇文章就能涵盖其所有内蕴,也不是短短数天数月甚至数年就能辨析清楚的。“新子学”理念要充分渗透到各个领域,前路尚且漫漫。回顾历史,任何重要的新观念的蔓延,往往不会拘泥于一朝一代,可能蔓延过数个王朝,其生命还在延展与振作。而理论性的问题,特别需要邀请理论研究专家,尤其是哲学思想研究者参与进来。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诸子百家方面,因而,诚挚希望有更多的思想研究者参与“新子学”的讨论,为这一创生伊始的理念能够更为蓬勃地发展多多建言。谢谢大家!

作者:方勇,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