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选作课文的构想
杂志文章正文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选作课文的构想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贵州 陈寿江

摘要:问题选文是指具有潜在语文价值但又存在思想内容问题而不宜进入语文教材和课堂的文章、文学作品。《好了歌》及其解注是问题选文,运用教材编辑和语文教师的交互视角对其语文价值进行全面评估,可选作“用件”或“引子”。选作“用件”,旨在围绕预设的普遍关注的具有争议、探究价值的议题开展课堂讨论,以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用作“引子”,旨在促使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长篇作品或整本书。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再也不能无视问题选文的存在和特殊作用了。

关键词:《好了歌》 问题选文交互视角语文价值用件

本文拟从教材编辑和语文教师的交互视角探讨《红楼梦》中《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进入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的可能性、必要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所谓教材编辑的视角,是指根据国家语文教育政策和人们巳达成的语文教育共识,尤其是语文教育专家的主张,对《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进入语文教材的可能性、文本的语文价值进行评估,使之从原始文本转化为教学文本,即课文。在此基础上,设计文本语文价值的实现路径,如课文所在的学段、与其他相关课文构成学习单元,以及与课文配套的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等。语文教师的视角,是指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语文教学经验和具体学情,如何选择和呈现教学内容,以及为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和采取的教学策略等。尽管语文教材编辑和语文教师各有分工,但语文教材编辑的视角和语文教师的视角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语文教材的编写,如果脱离语文教学实际,课文就难以走进课堂;即使进入课堂,也可能是徒具形式的走过场而已。高[来自www.lW5U.coM]质量的语文教材必须使其内容教学化,使教师和编辑能够展开有效的对话,能让教师按照编辑的建议、提示教学或有选择地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材编辑必须有语文教师的视角。语文教师如果不钻研教材,不能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和编辑意图,即使是高质量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更遑论重构教材内容和创生教学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又必须具有教材编辑的视角。语文教材编辑和语文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交互视角,才能避免自说自话,才能展开有效对话。叶圣陶、夏丐尊等语文教育界前辈,之所以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成为一个至今绕不过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既是语文教材编辑,又是一线语文教师。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进入语文教材可能性的评估

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必须符合国家语文教育政策,体现国家意志。国家语文教育政策集中体现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两个重要文件里:“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观照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我们不难发现凡进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没有问题的,至少思想内容是绝对没问题的。我们姑且把进入语文教材的选文名之为“无问题课文”,而把具有潜在语文价值,但思想内容上存在明显问题、不宜选人教材的文章、文学作品称为“问题选文”。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选文要求,《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无疑是“问题选文”。因为从文本表层看,《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宣传了人生虚幻的消极悲观思想。不仅_般读者极易出现这种简单的认知判断,就是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也不乏其人。长期以来,人们把选人语文教材的课文视为“范文”。“范文”之“范”,不仅指语文形式的规范和典范,即学生训练能力、培养习惯的重要凭借;也包括思想内容和价值取向的规范和引导,即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凭借。在这样一种课文,即范文的认知背景下,如果将《好了歌》和《好了歌注》选作课文,人们无疑会担心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难以通过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即使通过了,也会遭到不少人的非议。但是,语文教材的选文,无论是体现国家意志,还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恐怕再也不能无视“问题选文”的存在,语文教学更不能将“问题选文”拒于课堂之外。因为“问题选文”的作用,是“无问题课文”不能替代的。如北岛的诗歌《一切》,绝对是“问题选文”,诗作所表现的对现实的彻底批判否定精神和极度悲观绝望情绪,是不可能对学生思想情感起到正面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而一旦与舒婷的《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组合为一个单元,让学生进行互文阅读,或许就会明白:北岛的《一切》正寄寓着舒婷所看到并坚信的“这也是一切”,而舒婷所传达的“这也是一切”则部分承认和接受了北岛的“一切”。两者不是互相否定排斥,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因为北岛“一切都是”“命运”“烟云”之类的表达,是在特定环境中愤激情感主导下的情绪宣泄,是文学语言,而非纯理性判断和科学命题。我们只有以北岛的《一切》为参照来解读舒婷的《这也是一切》,其感受才不致因局限于单篇而显得肤浅,理解也不仅限于单篇而将更为全面辩证。这样,学生才能从诗歌文本的表层进入深层,不但能理解诗人已说出的言内之意,还能读出诗人没有直接说出的韵外之致。新闻作品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语文教材的选文却局限于己方和对己方有利的新闻作品,而置敌方、中立方的“问题选文”于不顾,这样一种封闭的、狭隘的选文眼光,恐难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更遑论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如在选取利于己方的新闻作品时,将敌方、友方、中立方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作为“参考消息”选人教材,[来自wWw.lw5u.com]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就会明白何为报道者立场,什么叫“用事实说话”,如何从巳报道的新闻事实信息中分析鉴别所隐藏的信息或揭示的社会问题,就会逐渐懂得阅读新闻作品应该读什么和怎样读。基于如上认识,我们认为《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是可以进入语文教材的,但需有类似话题的课文,如罗素《我为什么活着》、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与之组成教学单元,让学生从另一面认识思考人生的价值,以抵御或消解《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的消极悲观思想,消除人们的担心和顾虑。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语文价值评估

从语文教材编撰和教师处置课文的角度看,《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不宜视为“定篇”。因为“定篇”是指经过时间检验的、已获专家学者定评且为多数读者接受的具有经典性质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处置为“定篇”的课文,教学内容是确定的。《红楼梦》是经典作品,《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是经典作品的一部分,如果将《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从《红楼梦》中剥离出来而变成独立的诗歌文本,虽然意义自足,结构完整,也符合诗歌文体的一般特征,但因其意义直白,用语浅俗,缺乏诗歌含蓄蕴藉之美。红学家蔡义江视之为通俗歌谣,著名作家王蒙则认为它“了无意趣,浅俗得很”。目前红学界对《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意蕴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有褒有贬,臧否不一。若处置为定篇,因为定篇的教学要求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经典作品的丰富意蕴,这无疑将为教师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带来困扰。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是适宜处置为“例文”和“样本”的。处置为“例文”,可以例证马正平写作赋形思维操作模式的“重复”和“对比”知识。《好了歌》通过“世人都晓神仙好”的反复咏叹,分别从“功名”“金银”“娇妻”“儿孙”四个角度重复人生虚无的题旨。《好了歌注》则运用了对比的写作赋形思维操作模式。文本中有今昔对比,如“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有愿望和结果的对比,如“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有句与句构成的对比和重复,如“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有句中比,如“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等。处置为“样本”,可以用于训练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能,比如,如何发现诗歌的省略和空白,如何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等。不过,处置为“例文”和“样本”,还必须注意学生在此前是否了解或掌握用选文所教的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如果学生已经知道了、掌握了,简单的重复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退一步说,即使需要教,还要看到有无更合适的可替换的选文。一般说来,可发挥“例文”和“样本”功能的选文大都是有定评的、较少争议的文章或文学作品,且具有替换性。前文已述,目前对《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的评价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且有比之更合适的选文,故处置为“例文”和“样本”还不是最佳选择。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或许最适宜处置为“用件”和“引子”。因为“用件”是用于获取知识、资料和信息,扩大视野的篇目,教学的要求是借助选文内容的触发去从事与选文内容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如利用文本提供的思想情感信息,联系实际,引出人生价值的议题,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对应语文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而“引子”是指通过语文教材所节选的某一经典长篇作品的片段,引导学生阅读整部作品;或通过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某一文集的一篇作品,引导学生去读整本书。把课文当“引子”教,有助于链接课内教师主导的阅读教学和课外学生自觉自主的阅读。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处置为“用件”和“引子”的现实依据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的语文价值是丰富的,但无论是语文教材编撰,还是语文教学实践,都不可能全部呈现文本的语文价值。尤其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简单重复、面面俱到、多管齐下,更是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的大忌。联系当下语文教学实际,《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宜处置为“用件”和“引子”。这是因为:

现行的语文教材和当下的语文教学,大多把课文处置为“例文”和“样本”,而选作“用件”和“引子”的课文是十分少见的。尽管语文教材或以文体或以话题将选文组合为学习单元,但语文教学实践中因受制于“选文集锦”式的文选型教材而局限于单篇选文,于是不顾及其他十分重要的教学,绝非个别现象。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曾将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选作课文并组合在同一个议论文单元,课文后面设置的一道思考练习题是:“‘费厄泼赖应该实行’这一正确的论断含义是什么?作者立论的前提又是什么?这与鲁迅提出的著名命题‘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否针锋相对?请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的课文组合及议题设置,无论教科书编辑是否意识到,都堪称发挥课文用件功能的范例。如果以课文设置的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若教师组织得当、引导有方,讨论的结果极有可能形成共识——两篇文章写作的背景、对象、目的不同,因而侧重点就有所不同。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学习互文阅读的方法,还提升了科学理性精神,认识到阅读议论文,不能简单轻率地对“观点”的正误进行抽象地评判,而应把文本置于特定的背景中解读,注意论题的针对性,准确把握议论文命题的内涵和立论前提,才能把握文本的题旨和作者的意图。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原因,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因有“问题选文”之嫌,被人教社1991年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撤除了。现行的语文教材像这样的课文组合及议题设置也很少见。用作“用件”的课文,要求教材编辑和教师从课文中选取能联系现实的且为广大学生关注的具有争论、探究价值的话题,以触发与话题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课文的用件功能若发挥充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学习掌握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至于本应处置为“引子”的课文,正如王荣生说:”语言教科书中的课文,有些是长篇作品的节选,有些是出自名家的作品集。这些课文往往被处理为相对独立的单篇,在教学中除了加上一点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性介绍之外,其他方面与单篇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可能是有问题的。长篇节选的作品,其基本的教学指向应该是立足这一节选,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长篇作品或整本书……但在中学,这方面的可观课例并不多。”《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语文课程标准已将其列入课外推荐读物,但由于作品的情节不够曲折生动,描写又十分细腻,中学生没耐心读、不喜欢读,极可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语文教学实践课题。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语文价值的实现路径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语文价值的实现,首先是进入教材成为课文,然后才能进入课堂。

通行的文选型语文教材一般由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四个内容要素构成。范文是指入选语文教材的纯文本,不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题解、词语注释和课后作业。助读系统也称导学系统或提示系统,主要包括编辑说明、单元学习提示、课文阅读提示、注释、题解、作者简介、参考资料等。助读系统的内容主要分布在语文教科书和专供教师使用的《教师用书》或《语文教学参考书》中,主要是为实现预设的语文教学价值搭桥铺路。为便于教师根据具体学情选择确定教学内容,为了课文能正常发挥“用件”和“引子”功能,编辑说明和单元学习提示只在专供教师使用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中呈现,在语文教材中拟呈现如下内容:

题解:交代《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的出处,简要说明《红楼梦》第一回在全书中的作用。至于作者介绍,鉴于现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有选自《红楼梦》的课文《香菱学诗》,可略而不提。词语注释可参照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版的有关注释。

课文后面设置的文本研习题即为作业系统,也是语文课堂要呈现的主要教学内容的聚焦点。拟设置的题目有:

1.背诵并默写《好了歌》和《好了歌注》。

2.“了”字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是个多音字,有“Iiao”“le"和“liao”三个读音。查阅字词典有关多音字“了”的若干义项,研读原著《红楼梦》出现《好了歌》的上下文,确定《好了歌》中“忘不了”的“了”的读音,并简要说明理由。

3.有人说<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是人生悲剧的主题歌,宣扬了人生虚无的消极悲观思想,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4.有人把《好了歌》和<好了歌注》视作“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认为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理由是不少落马的贪腐官员若读懂《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或许就不会有可悲可耻的下场。通过网络或报刊查找一些贪腐官员被查处的报道,谈谈你的看法。

5.以下题目任选一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

《名利小议》《人生的他乡与故乡》《漫谈钱财与仁义》《假若人间没有亲情>

6.有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说,《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是一部《红楼梦》影子,《好了歌注》所说的种种荣枯悲欢,都是有小说的具体情节为依据的,不研读《红楼梦》全书,就读不懂《好了歌注》;又有学者说,解读《好了歌注》,不必拘泥于作品的具体情节,因为《好了歌》和<好了歌注》从《红楼梦》中抽取出来,已经是一个意义自足的诗歌文本。你同意哪种说法?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说明:第1、2两题是为课堂讨论做铺垫,其中第2题重点检测学生是否完整阅读原著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3、4两题为课堂讨论题,主要是发挥课文的用件功能,目的是引出人生价值的议题,组织开展课堂讨论活动。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掌握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因此,教师布置课前预习,不但要求学生能背诵课文,还必须要求学生阅读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罗素((我为什么活着》、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在组织开展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不能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以及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待经典作品,因为文本表层所否定的或许正寄寓着作者要在文本深层所肯定的,反之亦然。有时候,从否定的方面来了解肯定的方面,比从肯定方面了解自身更为深刻。必要时,可在课堂展示北岛的诗歌《一切》和舒婷的《这也是一切》。第5题为课后写作练习题,设题意图是把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后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把阅读、思考、说话与写作结合起来。第6题的设置主要是实现课文的引子功能,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即学生无论同意哪种说法,或同时承认两种说法的合理性,都必须阅读整本书,才有发言权。

前文已述,课文,尤其是选自经典作品的课文的语文价值是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宜面面俱到、多管齐下。若将《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处置为“用件”,宜将第1、第2、第3、第4、第5题并为一组,其中第3、第4两题是重点,显性的近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到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潜在的、长远的目标是激发和培养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若处置为“引子”,可将第1、第2、第6题并为一组,教学目标是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读或重读《红楼梦》原著。

实施步骤:

1.教材编辑在《教师用书》中提供红学专家解读《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的数篇文章,如顾争荣的《<好了歌>及(好了歌注)述评》(《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4期)、蔡义江评注的《红楼梦》诗词等,供教师研究发现文本的语文价值作参考。

2.教师熟读课文,研究发现文本的语文价值,拟定教学预案。教师应通读、研读《红楼梦》全书。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已将《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选作课文,且将《红楼梦》到为“名著导读”,按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应是高一下学期使用的教材。建议教师在寒假期间安排学生阅读《红楼梦》。 4.建议将《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的教学安排在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前。《林黛玉进贾府》宜处置为定篇,即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鉴赏经典作品的丰富意蕴。

5.课堂教学的组织。因为这是讨论课型,无论是将课文处置为“用件”还是“引子”,教师都必须把自己曾主导的“讲”让位于学生围绕设置的议题进行自由自主的言说。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善于倾听和引导,不宜过早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能把自己自以为是的结论硬塞给学生。尤其是当课堂出现持之有据、看似对立的观点交锋时,教师不必匆忙裁判,而是及时肯定各种观点的合理成分,并鼓励学生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言说。须知,把课文当“用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掌握新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用作“引子”,教学目标是促使和引导学生通读或重读整本书。

结语

经典名著《红楼梦》进入语文教材和课堂早已不是问题。过去和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曾先后节选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为课文,然而这样的选文方式和教学内容取向恐难引导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阅读兴趣。众所周知,现在的语文教育环境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信息海量增长的时代,是一个碎片化阅读思考的时代,是一个十分浮躁、讲究实利的时代。当下的语文教学,且不说要求学生阅读经典的长篇作品,就是选人教材的篇幅不长的课文,浮泛而过甚至视而不见,恐非个别现象。有鉴于此,为了促使和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我们试图把经典名著的阅读与对现实的关注思考结合起来,故将“问题选文”《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当作“用件”;同时,为了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有目的的自由自主的阅读、把学生个人研读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我们又把“问题选文”《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用作“引子”。要提高语文教育质量,除了要改善语文教育环境外,语文教科书的质量和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无疑是两个重要因素。鉴于过去和现在的我国语文教材主要是文选型教材,语文教学主要是用课文教或教课文,所以,无论是语文教材编辑还是语文教师都必须聚焦课文的语文价值。只有这样,语文教材编辑和语文教师才能展开有效的对话。“问题选文”是一个相对的客观存在,若能进入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或许能改变课文即范文的根深蒂固观念,扩大语文教材的选文视野,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样一个新媒体不断涌现、信息开放、文化多元、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时代,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再也不能无视“问题选文”的存在和特殊作用了。如何开发与时俱进的高质量新课文,尤其是让“问题选文”进入教材和课堂,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