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名作欣赏》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知网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遍地狼烟》:烽火如何点燃“草根”
杂志文章正文
《遍地狼烟》:烽火如何点燃“草根”
发布时间:2018-02-07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网络空间一直是“文学抗日”的重要基地,如号称“中国原创军文的摇篮”的铁血网,抗战题材就是最热门的标签。正如《战长沙》开篇所言:“太平盛世,人心浮躁,我们更需要一种精神。”与传统主旋律的军事文学相比,“军文”(军事题材的网络小说)中的“抗战小说”更注重将民族大义落实进普通人的生存欲求,将逝去的民族英灵与当下读者的世俗心灵沟通。本期发表的几篇评论所解读的作品都颇具代表性:《遍地狼烟》(新浪读书2009年连载,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曾参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战长沙》(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2008年同时推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都以改编播出电视剧进入主流传媒视野,《百年家书》则正在“晋江”连载,展现了一个“90后阿宅”的抗战想象。而对电影《战狼》的评论,则从另一向度显示了年轻学子在民族主义高涨的热潮中对“帝国想象”的警惕。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北京 吉云飞

摘要李晓敏在小说《遍地狼烟》中对抗战精神的坚持,对抗战历史的忠实,使他对草根英雄的演绎有了坚实的基础,让主人公牧良逢真正成为了那个大时代中最闪耀的小人物。而小说中朴素的民族感情,也使《遍地狼烟》和一般的流行抗战小说区别开来。

关键词:《遍地狼烟》 抗日战争 小人物

在“抗日神剧”层出不穷且禁而难止的今天,抗日逐渐被简化成一种安全的故事背景,武侠、言情、偶像、谍战、性感,所有的商业元素纷纷被添加进了抗日的题材中,最终乱炖出来的“菜”早已与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毫无关系。而李晓敏在小说《遍地狼烟》中对抗战精神的坚持,对抗战历史的忠实,使他对草根英雄的演绎有了坚实的基础,让主人公牧良逢真正成为了那个大时代中最闪耀的小人物。牧良逢从山村猎手到抗日英雄的经历,给我们展现的绝不仅仅是一段“抗日奇侠”式的传奇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猎户家的儿子,告诉今天的读者在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个体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抗战中的每一处烽火都是觉醒后的中华儿女的英勇反抗。

《遍地狼烟》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抗日的作品,通过牧良逢这个下级军官对当时整个国民党军队的状况做出观察,并且跳出了国民党军队消极抗日的旧论调,正视了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贡献,对曾经的历史还保持了一种温和的同情。抗战时国民党军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情景,动员三百万至五百万的兵力与强敌数年苦战,是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的事。而且严格来说,当时的社会即使拼尽全力也无法支撑几百个师的现代化军队的消耗,在抗战后期失去沿海工业基地被迫撤退到内地之后更是如此。另外,国军中不但有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区别,中央军内部也存在各种派系,即使在抗战最危急时各种政治因素也无处不在。

在《遍地狼烟》中,我们看到的是牧良逢冲动暴躁,好打抱不平,听闻有腐化或者不平事,就马上要用拳头甚至子弹去解决。这其中有塑造人物和制造冲突的考虑,但可贵的是,作者能通过牧良逢以及其他军官和士兵,对国民党军队表现出一种同情的理解,而不是不顾历史背景,单纯从安全但带着不少偏见的老思维出发,一味批判指责,认为国民党军队全是贪污和无能的。此外,作者对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各色人等与基本组织形态的描写也相当可靠切实。一般行伍出身的士兵缺乏教育,在军队中也并没有什么上升的余地,即使神勇如牧良逢也是如此,或者说,牧良逢就是这一类最广大基层士兵的代表。这些“兵大爷”的头脑里只有个人英雄主义,他们都保持着所谓的“原始式的英雄崇拜”。以军队内部而言,如果排长能压制顽强的副排长和班长,他们就完全服从排长;如果班长胆敢和排长发生口角,乃至能够辱骂殴打排长,则后者的权威就一落干丈,再也无法做人了。牧良逢从下山参军到抗战胜利,无时无刻不在表现出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哪怕为此无数次地闯祸受罚。

无论是面对同一系统还是外系统的军官,牧良逢认定对方是条汉子才乐意与之交往,要是认为对方欺软怕硬,不敢“打鬼子”,只会在老百姓面前逞威风,那么不管对方军衔多高,一律都藐视之。带着这种原始的少年冲动,牧良逢可谓无组织无纪律,和上司、友军发生了不少激烈冲突,这些冲突成为正面打鬼子以及和柳烟的感情线之外最重要的故事线索。

当时的军纪不能保持,其实与供应有关。据黄仁宇先生回忆:“1941年少尉月薪才四十二元,下士二十元,还要扣除副食;而在街上吃一碗面,即是法币三元,所以利诱的力量不充分,而且也不便威胁。”那时供应已经完全跟不上了,士兵拼死作战,后勤却无法保证,更不如共产党军队分田分地,优待军属,无后顾之忧,所以坑蒙拐骗、偷盗抢劫的事就时常发生。牧良[来自Www.lw5u.Com]逢处理这些事务,虽然手段都相对激烈,但也正是作者想要展现他少年英雄的本色而这样处理的。牧良逢并不是一个积年老吏或者军队“老油条”,他嫉恶如仇却又天真冲动,即使屡次闯祸仍然初心不改。

当然在抗日的战场上,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加上牧良逢高超的枪法与作战技巧,也成就了他抗日英雄的美名。作者李晓敏对牧良逢的设定本就不是一个指挥若定的军官,而是一个深入敌营技艺高超的特种兵,无论是进入武汉刺杀敌伪人员,还是潜入战俘营营救我军被俘官兵,以及剿灭收编土匪,展现的都是一种彻底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是一个普通的行伍出身的士兵所能达到的极限。

在坚持大是大非的前提下,作者李晓敏对人性最精微的部分做了勇敢的探索。如果说书中的日本女护士凝子还是我们所熟悉的形象——被日本军国主义所欺骗和蒙蔽的日本下层人民,来到真实的战场之后才逐渐意识到战争的罪恶,并开始厌恶战争,渴求和平,那么牧良逢所代表的中国普通人的形象,一个国民党军队小人物的抗战传奇,更是一个有开拓性的尝试。

牧良逢不愿意当兵打鬼子,因为女人和枪才阴差阳错地进入部队。他最初不愿意“打鬼子”是因为有爷爷的要求,爷爷希望他能好好活下去,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牧良逢也一直遵从着爷爷的意愿,这本身是最朴素和最正当的愿望。但没有人能够真正逃过时代的洪流,要好好活下去并且延续家庭乃至整个民族的香火,只能先“打鬼子”,参军看似巧合实则必然。丽在拿起枪之后,牧良逢便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多打鬼子”。

刚上战场的牧良逢只愿意“打鬼子”不肯杀汉奸,也是出自一种最朴素的民族感情,他认为杀汉奸也是在杀中国人。正是这些或许天真但绝对真诚的情感,使《遍地狼烟》和一般的流行抗战小说区别开来,虚构但并不夸张。作为一部“枪王”的传奇,小说的真实性自然不能全部经得起考证,但也不需要与历史严丝合缝、一点不差。书中所表现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歌颂最底层人民不屈斗争的精神,却是最具真理性和正义性的。

牧良逢虽然枪法神乎其技,战斗素养超群拔萃,作战起来神勇无敌,但他本质上却是一个最最普通的中国平民和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他没有接受过革命的洗礼,也并非单纯为了抗战而战斗,他受教育程度不高,有自己的私欲与脾气,甚至缺乏组织纪律性以致常常闯祸,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士兵;但他为了保卫自己心爱的人,为了满足自己对枪的渴望走上战场之后,却从来没有任何退缩,坚韧且顽强,为生存而战,为尊严而战,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正是抗日战场上,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最终胜利的写照。

与以往历次抗争不同的是,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的古老躯体中注入了新鲜血液,是中华民族大觉醒、大动员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抗战胜利前夕所指出的:“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牧良逢的传奇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传奇,深山猎手出身的牧良逢成为了战场上的王牌狙击手,抗战“枪王”的传奇实则是中华民族潜藏在古老血脉中的力量被激发时的表象。《遍她狼烟》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而这种觉醒和团结的力量,是中华儿女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更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从百年衰微走向新辉煌的一个重要起点。

作者:吉云飞,《男频周报》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