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究
杂志文章正文
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钟乐江

[摘 要] 在基础教育的发展阶段,初中教育,尤其是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生源流失严重,教师移民增多,农村初中学校办学步履艰难;留守学生较多,家庭教育滞后,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堪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要切实谱写好“三部曲”: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谱写好构建城乡教育的“公平曲”;家庭要谱写好转变应试教育的“教子曲”;学校和教师要谱写好敬业奉献的“育才曲”,共同致力于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为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基础教育;农村初中;均衡发展;教育公平

在基礎教育的发展阶段,初中教育,尤其是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是相对薄弱一个的环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导致农村初中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于是,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城市中的那些所谓的“名校”,为了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里条件好的学校读书,农村初中教师也纷纷通过考调等方式“移民”到城市学校或转入其他行业,这就导致了城镇学校师生爆满,乡村学校发展困难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一、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1.生源流失严重,教师“移民”增多,农村初中学校办学步履艰难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10多年来,很多地方早已从应试教育中走了出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和教育管理者,口头上唱着“抓改革,转观念”的高调,实际上却一直在推行“名校”战略,为重点学校招生开绿灯,“尖子生”可以进入城区重点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差生和贫困生则无法享受与他们同等的待遇,造成了现在重点学校生源猛长,乡村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不少地区仍在通过考调等方式,挖农村学校的墙角,将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调入城区重点学校,致使农村学校优秀教师资源严重流失。结果是,城镇重点学校生源越好,教师越优秀,升学率就越高,政府对教育投入就越大,学校发展步伐就越快,而乡村学校就苦了,“尖子生”跑了,优秀教师“移民”了,升学率就低了,生源也不断减少,对教育投入就越小,学校压力就越大,学校维持更是步履维艰,城乡差距就更突出,教育不公平就更明显。

2.留守学生较多,家庭教育滞后,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少农村家庭都是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有的甚至在孩子刚刚满月,就外出了),孩子留守在家中,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看管,有些孩子根本无人照管,由于老年人的溺爱、迁就和教育的不得法,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惟我独优,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任性、娇气的习惯,现在的农村初中教育中,以下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的监护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十分需要父母的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和安全问题,食品安全和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留守儿童更容易养成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也存在问题,表现为性格孤僻,态度冷傲,有时伴有极端行为等,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两极分化严重。再加上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短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无法得到及时的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敬业精神有待提高,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堪忧

我国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教师,有的是“民转公”教师,有的是没经过专业培训的代课教师,其余的大多数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师生,他们虽然都有专科、本科文凭,但那文凭得来得实在容易,与他们自身的能力不成正比。再加上农村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很少,他们的业务素质与“课改”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他们中不少人的教育观念还都很陈旧,理论水平仍然不高,不少人手捧新教材,都深感教材内容和编排体系变化太大,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是按老教材的套路教学,根本不顾“新课标”精神,致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呆板。他们受工作环境和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都是安于现状,甘做“井底之蛙”,致使农村初中教育改革步履艰难,教学质量偏低。

二、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现状让学校师生深受其“苦”

由于城乡教育差异、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学校硬件建设滞后和师资资源紧缺等因素,导致农村初中教育发展举步维艰,这可苦了学校的老师和学生。

首先是苦了教师。受地域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教师绝大多数时间都被封闭在校园内,留守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是农村教师累。他们的工作是繁杂的,课内、课外,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学生的衣食住行等,都得关心,他们甚至比家长更关心学生的一切。做教师的确很累,心累。二是农村教师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家长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学生越来越多,多数学生都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看管,他们都很溺爱孩子,教师想家访,却找不到家长,和这些老年人又不好沟通,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家校合作的难度,遇到过分溺爱孩子的老人,教师更是有苦没处说。三是农村教师难。各种规章制度都在严格规范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学生,如果言辞过急,或方法不当,一些家长就会到学校闹事,无论教师做得对不对,都会挨批评,从那些“辱(弑)师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教师怕学生,怕家长,也怕社会舆论。学生安全也是教师时刻担心的问题,他们整天都担心学生出事,常常感到心力交瘁。还有,家庭和社会在评价教师的时候,仍然很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教师想搞特色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都觉得有心无力。教师无权,无利,只有担不完的责任,做农村教师真的很累、很苦,也很难。

其次是苦了学生。农村留守学生,在家缺乏必要的父母之爱,遇到问题的时候又无法得到心理教师的及时帮助,导致心理发展和行为发展都不健全;另外,随着优质生源越来越多地向城区流动,他们也失去了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和同学的帮助,其成长道路就更加曲折;加上教师移民的增多,农村学校教师变动频繁,学生就要不断地想办法去适应新的老师,适应他们的个性,适应他们的教法,这也会使学生常常感到疲惫;此外,受农村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少能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乐趣,繁重的课业负担常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由于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他们和学校老师一样,也没有必要的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兴趣特长得不到培养,更别提全面发展了。城乡教育的差异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都受到影响,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的确苦了这些孩子们。

三、促进农村初中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之急需,更是广大民众之期盼。探究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现状,找到其发展困境并实现突围,我们要切实谱写好“三部曲”。

第一,政府和教育部门要谱写好构建城乡教育的“公平曲”。我国推行基礎教育新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特长”的一代新人。为此,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者一定要转变观念,不要口吹“素质教育”的新号子,脚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不要单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衡量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质量。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校布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的编制,增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让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名校”,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实行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尽力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第二,家庭要谱写好转变应试教育的“教子曲”。很多家长都会把读书、升学当成是子女的唯一出路,于是,他们就会不惜花高价把子女往离家远、条件好的地方送。其实,初中学生,年龄都还不大,他们的自制力、独立生活能力等都还不强,还处于想独立、想脱离父母的监管而又无法管理好自己的一个阶段,把他们送到离家较远的学校就读,没有了家长的监督,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一定要多为孩子着想,在子女读书时,留一个家长在家,让子女在家乡就近读书,这样做,一方面不至于出现因家长工作的变动而导致子女经常转学的问题,也不至于因家长忙于工作,疏于管理子女,而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更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生满为患”、学生读书难的问题,从而缓解城镇学校办学的压力,促进农村初中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

第三,学校和教师要谱写好敬业奉献的“育才曲”。以前,由于农村学校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教学环境差,留不住教师,不少农村教师都会想方设法地往条件好的地方走,由于教师流动频繁,家长自然不愿意子女在这样的条件下读书,导致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现在,党和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也不断增加,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也逐渐得到提高,因此,农村学校也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师吃苦耐劳和敬业奉献的精神,让他们能自愿到条件艰苦的学校工作。同时,学校还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农村学校教师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改进教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以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上级的信任,赢得家长的支持,赢得学生的敬重,从而遏止学生无序流动和辍学流失,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中学教育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二次起跑,我们不能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改变农村初中教育现状,实现城乡教育均衡,依然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长远意识”,促进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为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