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化细则的探索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化细则的探索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马利明

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宽泛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看,主要指学科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的分类,课堂教学质量也需区分。确定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是评价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进一步确立学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通过“以评促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教学特色,使课堂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两种方式,当然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也离不开外部评价。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必须坚持“五个”突出,即:突出科学性突出激励性突出公平性;突出整体性;突出发展性。

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评价内容促使教师教学“两手抓”。教育部门一方面提倡素质教育,而另一方面却给教师按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排名。而主管部门又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能否被聘直接挂钩,学生的考试成绩占教师评聘考核成绩的40%。因此,在评聘这根指挥棒的指引下,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的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命根。同时教师在紧抓教学成绩之时,还要准备各种作业,以应付各级领导对素质教育的检查指导,致使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能够真正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学生身心素质的教学方式,得不到运用。

对教师“德”的评价操作不规范。聘任制及学校给教师排名次,致使领导、教师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不和谐。学校用同事之间的打分考查每个教师的“德”,而教师往往把是否对自己有利作为评价别人“德”的标准。在学生评价教师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因教师要求“过严”,在给教师评分时,就会不顾及教师的教学实际,故意压低教师的得分,甚至给出反常分数。这样,使得有些教师为了功利目的,一味迎合学生,放低对他们的要求,以获得评估高分。有的教师由此对学生产生看法,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产生敌对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评价发生偏离。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奖惩为目的,单纯地把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作为解聘、晋级、加薪、评职称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把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仅仅落实到奖惩上,就必然会引起教师的抵触情绪,影响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投入程度。此举不仅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会产生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等现象。

教学成绩的评价无统一标准。现在的教学评价过程,一直沿用传统的用学生考试“一分两率或三率”的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而此项方法颇不科学,一是学生基础不同,统一比较不公平;二是由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致使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无法真正做到横向比较。

评价形式不灵活,可操作性差。依据严格的指标体系评价教师,一般只利于淘汰不称职的教师,不利于教师发扬各自的教学风格,更不利于教学改革实验的开展。因为进行课改实验时,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身心素质能否得到很好的提高上,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教学成绩有所下降,但这是学校和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事”,于是,教师就会为得到评价者的“指标体系”的认可,按部就班地进行机械化、程序化的教学,使教师、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集中从原来单纯评价教师教得怎样转化为注重学生学得怎样,加大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力度,强调了学科教学的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和互动性等现代教学特点。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是增强学校广大教职工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各科教学的特点,注重对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加大学生对教学评价力度的同时,选择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公正、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考核的目的是激励教师不断地努力,决不能用考核排名次的方法去伤害教师的自尊和人格。按名次、分数发工资、奖金,还会引发教师抢占学生时间、加重学生负担现象,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关系紧张,破坏工作氛围的和谐与轻松。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是否公平、公正、合情合理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让教师感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了,他们就会心情舒畅、自觉自愿地投入工作之中。评价的关键就在于它的内部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对教师的评价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应该是公开、透明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学生问卷评价、集体评议相结合的综合结果。让评价与教师的工资报酬挂钩,每个教师每学期可以拿到一张考核表,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工作在全体教师中所处的位置。但是,每个教师所处的位置,只有这个教师自己知道。考核的目的是激励教师不断地努力,决不能用考核排名次的方法去伤害教师的自尊和人格。因此,这种评价反馈不会伤害教师的感情,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另外,对教师的考核要完全是公开、公平的,保证没有暗箱操作。尽可能是综合学生、教师、一些校外专家的意见共同给出的。教师拿到自己的评价反馈表,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解释,申辩。学校对申辩的教师不应歧视、打击报复。

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机构和组织体系是质量评价的关键

建立教学巡视组、教学信息组,负责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收集。让教学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并进行及时协调反馈。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任何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必须有它有效的反馈子系统。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是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的基本途径,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性意见。为获得更为生动的材料,我们还通过走访或座谈会的形式,使调查结果更全面、准确。

改革考试的组织与诊断形式。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不仅是一种手段,它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环节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特别重视命题的科学性和考试方式的创新。可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实行考教分离;实行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结合等。通过考试改革,试卷命题质量会比以往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更可打破多年来闭卷笔试的一统局面。

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办法。坚持校、中层、教研组领导听课管理办法;坚持学生评教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力法;开展阶段性同行、专家评估;保障教学成果评审公平、公正、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