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校长需要树立的八种办学观念
杂志文章正文
校长需要树立的八种办学观念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王有光

创新意识

作为校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校长不但自身要率先有创新意识,还必须要想方设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并通过教师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没办法“教”,而只能通过“培养”。有创新意识的校长应表现为不从众、有自主性、有激情、意志坚、思维方式与众不同,有批判性和发散性、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要尊重师生主体,给予他们宽松的环境,支持教师参与学习、进修、开发校本课程、提高电脑、外语水平,鼓励人才冒尖,丰富职业、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质量意识

办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关键,“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是企业界的一句口号,更是校长们应树立的办学观念。校长具有质量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办学水平的高低,引起了家长、学生的重视,“择校”现象随之出现,校与校之间竞争加剧。随着“工资总额包干”及“教师聘任制”的进一步深化,人才流动将成为必然,教育作为目前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最后一个堡垒肯定要经历一次实质性的巨变。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生存,关键在于办学质量。现在考试制度的改革也在部分地区进行大面积的试点,如广东的高考推出3+X模式。民办校如雨后春笋在各地出现,向公办校提出挑战。生源高峰期的逐步过去将使相当多劣质学校失去“衣食父母”——学生,到时教师下岗的压力将真正出现。因此,作为校长,一定不能停留在以往传统型管理思维模式上,应向现代型管理思维转变,以教育质量为自己的生命,努力改善管理,适应新形势,争创名牌校、特色校。

爱才意识

俗话说:“当官不爱才,不如早下台”。对校长而言,学校要办出高质量,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因此,校长应具有求才之心、识才之眼、育才之道和用才之胆,懂得用人谋略。

要学会识别人才,这是引进和使用人才的前提。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校长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全面地、历史地去看一个人,不要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看看他是否具备人才的主要特点,如特长、进取性、开拓性、独立性、求知性。识别人才避免几种偏见,如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近因效应,机械地、主观地判断一个人。识别人才要注意运用适应的方法,如不露声色地观察等,听其言、观其行、析其作、闻其誉,从而发现“潜人才”。

在尊重教师、支持教师工作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角色的社会期待、教学工作的压力、学习进修的压力、校内人际关系的压力等。作为校长,注意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也是爱才的具体表现。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减轻他们的教学负担:给予进修的机会,组织旅游、考察,进行身心调节;建立教师心理档案,请专家咨询,给教师开心理健康策略训练的讲座等。

法律意识

“依法治校,以法治教”的呼声愈来愈高。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类的法律、法规、条例。这需要校长要带头认真学习、领会,并在教师中宣传、贯彻。学习的范围还应扩大到《宪法》、新《刑法》、《劳动法》等相关的法律以及校长、教师、学生常见的犯罪类型、与教育相关的刑事法律问题,从而有效地加以防范。对于学校事故处理涉及的法律问题,要积极了解和参与新闻界的有关研讨活动,从而了解学校事故的常见类型有哪些,如何赔偿,可能涉及的行政、刑事法律责任有哪些,处理事故有哪些注意事项等。

办学、管理中如何运用相关法律维权,是一门课题。能否办校中校,实行“一校两制”,从法律中可以找到答案。如何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值得同等重视。

科研意识

优秀校长成长一般有四个阶段:1.预备期——任职前被群众、领导认可;2.适应期——上任后,处理各种事务积累经验;3.称职期——取得经验、稳步进步,掌握常规管理办法,将被动之事化为主动;4.成熟期——学校办学经验得到升华。合格校长一般有四种类型:1.操作型——懂得怎么做事、怎么管理;2.经验型——管理过多所学校有一套管理办法;3.理论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科研意识强;4.自由王国型——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出神入化,自成一套体系,属学者作家型。

笔者更欣赏后一种类型的校长。校长开展科研,是时代的要求,是更新观念、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的需要。科研可以帮助校长尽早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按教育规律从事育人、管理工作,有利于校长培养学习型组织,改革校内机制,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另外,校长在科研工作中,还应了解和熟悉教育评估的有关知识,熟悉校内各方面的科研知识,如德育、学科教学等。

人文精神

近两年,人文精神的培养已得到发达国家以及专家的高度重视,它也逐步受到我国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人文素质包含了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指的是通过学科学习形成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精神,是衡量人的文明素质的体现。当前在倡导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是摆在中学校长面前的一道课题。我以为,校长具备弘扬人文精神的意识是必须的,它将有助于深化和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具体的操作可通过三个途径:1.学科教学,如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培植、人文知识的学习;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读书、社会实践等;3.隐性课程的渗透,如校风、环境的熏陶等。同时应引导教师充分揭示课本相关知识中的人文精神,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史、方法论等一系列理论本质,重视师生的主体作用。

公关意识

在市场经济中,人际关系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从生源竞争到毕业生升学、就业的推荐,除了政策,还必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公共关系。校长不但对校内管理是行家里手,对与学校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也要熟悉,做到善于应对,这才能在生源竞争中,在毕业生就业上占据主动权。

校长必须有很强的公关能力、协调能力,这才能在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占据主动。就目前而言,学校绝非在真空中办学,如何协调好内部领导之间、领导与师生间、教师之间等关系,如何创设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争取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支持,如何筹措经费,补充和改善办学条件等,都需要校长展示自己的公关才能。

校长还应培养师生的公共意识、公关能力。目前,学生在学校、在社会尚不能正确地使用基本礼仪、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社会的发展,要求素质教育必须针对目前存在问题,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弱点,培养他们的公关能力,从而具备足够的能力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校长首先具备公关意识,余下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风险意识

学校普遍存在着“大锅饭”现象,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端的是“铁饭碗”。师生中许多人缺乏风险意识,经不起挫折,哪怕一次年度考核、一次职称评聘,情绪也会一落千丈。因此,校长们应该培养师生勇于拼搏、不甘居中游、不甘落后的精神,既要“敢闯”“敢冒”,又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挫折,勇于克服困难。

同时,校长办学要有危机感。当前高校扩招,甚至普高扩招轰轰烈烈,但透过现象,应看到今后的毕业分配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挑战;民办校遍地开花,灵活的政策活力使之敢于与公办校挑战;机关精简人员、企业优胜劣汰、低素质者下岗给学校的管理提出挑战;校长职级制、全员聘任制、评聘公开、校园工资总额包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相继在一些地方出台。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学校,将很难在新一轮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冲击下站稳脚跟。

每位校长具有上述办学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校长只有具备了这些办学观念,才可能成为学科教育的硬专家、学校管理的软专家、协调内外的外交家、忠厚慈祥的“家长”、富有办学理念的哲学家,做到管理规范、创新开拓、决策严密、应变自如、思维活跃、科研兴校。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金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