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教师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王悦钢

课堂作为教学的基本场所,它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聚合的一个物理空间,而且是独特的社会组织,其中蕴藏着复杂多变的结构、情境与互动,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整体,具有鲜活的生命取向。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到多少。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就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已成为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课堂教学管理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学会运用一些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这对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定课堂教学管理规范

课堂教学规范,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赋予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使学生明白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化。在学期初教师对课堂教学规则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规则的内容以及出现违规行为将会面临的惩罚。规则一旦建立,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同时监督学生是否严格遵守,防微杜渐,免得一些不适行为逐渐演变成主要问题。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若前后管理不一致,可能会使课堂纪律恶化,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课堂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学生课堂教学行为的社会化,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到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度焦虑。

营造良好课堂教学人际关系

课堂中良好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人际关系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课堂人际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融洽、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并能调适或消除心理健康问题;而冷漠、紧张的课堂人际关系则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久而久之甚至可能造成人格障碍。

课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交流和沟通是其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是良好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管理中不能妥善的与学生进行和谐沟通与交流,不仅会影响师生关系,而且会使课堂教学目标最终难以实现。沟通与交流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这无疑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和达成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源泉。同时,为了使课堂教学目标成为学生的导引或动力,教师也必须通过交流把它有效地传达到学生中去。并且沟通能促进课堂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使课堂中的矛盾与冲突表现出来而具有可见性,并促使师生把精力重新引导到建设性的方向上去。此外,良好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的建立和保持,也有赖于有效的沟通。可见,良好课堂教学人际关系不仅可以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有效达成课堂秩序,而且还能激励行动。

预防和干预学生的课堂

问题行为

课堂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最令教师头疼的问题,研究表明,教师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各种课堂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对于有效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教师应当从两个方面给予注意,一是预防,即防患于未然;二是干预,即当课堂上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对它的处置。

1.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达到高的教学效率和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预防课堂问题行为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一般地说,对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被课堂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所吸引。但在尚未达到这样的境界的情况下,应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认真落实所制定的课堂纪律。使学生明了课堂中的合理行为是什么。

第二,尽量使教学的节奏紧凑。即保证教学的流畅性,使每个教学环节自然衔接,让学生总是处于连续的教学情景之中和连续不断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第三,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师生心理双向交换的动力和支柱。深沉殷切持久的师爱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基本条件。如果教师在理智闪光的同时,予以情感投入,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就能实现情感协同效应。

第四,关注全体学生,随时观察学生,在学生发生问题行为之前给予提醒。

第五,给学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

学生一旦发生问题行为,就需要采取干预策略,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这些手段,从强度上看,包括提供情景帮助、采取温和反应、采取中等反应和采取强烈反应四种由弱到强的干预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既是课堂教学管理的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归宿。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可以使教师用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而用更少的时间用于管理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高峰体验。具体而言,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定自主管理任务。

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班级所规定各种规章制度外,还有学生自己所具有的经验(包括知识、兴趣、技能等)。由于学生在课堂中总是会趋利避害,即总想得到教师的赞赏并避免教师的惩罚,他们就会依据这一原则制定自己的行为任务,一般地,这种行为的任务是较为具体的,学生会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寻求最大程度上的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方式。

2.注意选择策略。

这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中将与自己行动相关的信息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有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注意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任务对各种因素加以注意,当与任务相关的某种因素出现并影响学生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给予注意和关注。

3.制订计划。

简单说,就是确定目标行为。学生要进行自主管理,就需要对目标行为进行选择,使自己能在达到目标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并建立起自己的行为管理模型,确定自主管理行为的方式与方法。

4.自我监控。

在课堂中,自我监控能够达到促进学生的恰当行为,如集中注意力、克服分心、按要求行为、克服困难等,及减少不恰当的行为如分心、攻击性行为等。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记录,并让学生对所进行的行为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与基准行为进行比较。这一过程是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了解,并考虑缩小现实的行为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差距。

总之,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的实施主体是教师,研究和运用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师生的互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目标最终是指向学生的发展。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因此,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的运用不能固定不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牌头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