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传统文化浸润:引领学校特色建设走向深入
杂志文章正文
传统文化浸润:引领学校特色建设走向深入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李忠东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一批以书法、剪纸、面塑、器乐、美术、古诗文诵读等为特色的学校涌现出来,为基础教育改革增添了一抹亮色。传统文化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历史、艺术等人类发展的精华,博大精深,特色学校建设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在学校自身的建设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会使学校特色更鲜明,底蕴更厚重,氛围更浓郁,生命更鲜活。

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功能,构建学校的特色环境

传统文化对人的熏陶作用,是无形的。无声的,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改变、感染、浸润。特色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校园环境的建设,使师生每天处在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中,欣赏、体悟传统文化的韵味。比如,在以剪纸为特色的学校中,可以把具有影响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以剪纸的形式体现出来,把剪纸作品作为装饰、布置校园环境的素材。为了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剪纸内容的选择应尽量避免单幅的材料,选取具有一定情节的,连贯的内容。比如,可以以四大名著为素材,选取其中的人物制成剪纸作品,可以形成《红楼梦》人物系列、《三国演义》人物系列、《水浒传》人物系列、《西游记》人物系列。校园环境以这些人物系列为主题进行设计布置,除剪纸作品外,再配以简短的文字,例如,以《红楼梦》人物系列为主题的设计,“金陵十二钗”配的文字就可以是原著中的十二首曲子词。这样的校园环境设计,色彩靓丽,图文结合,使师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剪纸形式的民间艺术美,更多的是文学名著带来的心灵享受。

发挥传统文化的传递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必然传递着知识,诗词曲赋、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本身就是知识的载体。一些学校在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文化深层次的发掘,强调技术层面的训练,如以古诗、文诵读为特色的学校强调学生会背多少首古诗文,以书法为特色的学校关注的是学生的书写技术怎么样,这样做无疑是舍本逐末,丢弃了文化本身所包涵的知识成分,致使学校特色建设不能深入,也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这些艺术追求的兴趣。

在习练书法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书法常识,如书体演变的过程,书法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书法流派、书法故事等。这样做首先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其次可以增加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再次可以提高学生的书法修养,提高学生的个人情趣。在诵读古诗文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去探寻古诗文蕴含的知识。比如,学生诵读韩愈的《初春小雨》这首诗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唐宋八大家的知识、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等;学生诵读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安史之乱”以及与之有关的“开元盛世”等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些与古诗文内容有关的风俗知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对于促进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的积累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有很多的益处,真正使学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要求。

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转变学校的教育方式

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教育作用就是运用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约束力,对民众个体进行教育和规范,以摒弃陋习,树立良好风气。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非常重要,而且拓宽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渠道,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建设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素材,对学生有机地进行教育,可以增强教育素材的形象性,直观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比如,教师可以提供“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孔融让梨”等素材,让学生制作成剪纸作品,使学生既感受到制作出精美作品的成功喜悦,又使心灵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而不是说教,是青少年学生比较喜欢、能够接受的方式。

发挥传统文化的审美功能,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

文化是集体的创造,智慧的结晶,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包含了很多美的内容。在特色学校建设中,利用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身心得到美的陶冶。古诗文、剪纸、书法、面塑等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因素。学校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美,帮助学生欣赏这些艺术形式的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艺术形式的美,鼓励学生创造艺术的美。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一部美学巨著,里面有声律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自然之美……让学生感受到、欣赏到、领悟到这些美,对于陶冶他们的情操、愉悦身心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追求,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也应该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