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职业良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德起点
杂志文章正文
职业良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德起点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38        返回列表

周蓉晖

我们在推进新版职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教师从净化自己的职业良心开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获得最佳的专业发展。因此,职业良心应该成为教师道德规范教育的起点,也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德支撑。

教师职业良心首先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心

教师资格认证的社会化,给教师队伍带来了新鲜血液,也使教师队伍的组成更加多元;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竞争与开放的观点深入人心,也加剧了教育领域的人才流动。走下神坛的教师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职业。甚至仅仅是一份工作,成为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工作环境,而教书育人的事业追求则悄然淡去。《规范》中的“爱岗敬业”,必然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引导教师明白,选择教师职业不是“先就业再择业”的无奈,也不是“教而优则仕”的跳板。选择了。就应该让教师职业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选择了,就要成为教师队伍中优秀的一份子。热爱教师职业,忠诚教育事业,这是教师职业良心的首要内涵,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前提。

为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源头做起,把好教师的“入门关”。既要关注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更要注重教师的道德品质;既要保证足够的财政支持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更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勇敢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让自己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播下力量的种子。或许我们无法完全淡泊名利,但是我们要学会承担社会的责任、体验教育生活的幸福: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是你认真备课的动力,这是责任,当你的精彩教学写在孩子们会心的笑脸上,你应该感到幸福;学生的迷茫或徘徊是你走近的理由,这也是责任,当你的谆谆教导指引着他走向事业的成功,你应该感到幸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就在这点点滴滴之中。

教师职业良心表现为对课堂的敬畏心和对学生的关爱心

对课堂的敬畏和对学生的关爱也应该成为教师良心的核心内涵。具体而言,第一,课堂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主阵地,课堂对教师而言是神圣的,也是极度渴望的。今天的课程改革一度让课堂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风起云涌之际,真正面对学生的常态课却在一成不变的旧式中被忽视。有的人用着文物级的教案讲述着时代变迁。有的人用着网上随意下载的课件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人在“拿来主义”的题海中耗费学生的时光,有的人则什么都不带也能上完一节课。面对这样的课堂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教师,你的良心何在?”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良心,保持一颗对课堂的敬畏之心则是为人之师的根本。第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生动的人,他们富有情感,却时常感情用事;他们明白学习的价值,却时常地懈怠。他们是如此真实地存在,必然要求教师放弃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和一劳永逸的管理幻想,付出更多个性化的关爱。我们不缺乏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教育技巧,但是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是满足于程序规范、方法正当,而忽视了教育本身需要爱的内涵支撑。严格要求不放弃,讲究方法不体罚,只是教育的基本规范,真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才是教师良心的本质体现。

培养对课堂的敬畏之心和对学生的关爱之心,是内在统一的。关爱学生就是要关心他的成长与成才,就必然要求立足课堂传道授业,促进学生德智水平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发展;要使课堂富有教育实效,教师就必须学会倾听学生的课前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反馈学生的课后思考,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爱的付出。

首先,教师要把课堂的教育实效和学生的认可作为自我道德评价的标准,不断反思与督促自己。平心而论,教出好成绩的不一定是好教师,但是好教师一定能够教出好成绩。45分钟的课堂既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更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能否站稳讲台、站好讲台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根本诉求,所以,每个教师都应该把课堂的教育实效作为衡量自己工作得失的镜子,常照常思。那么,课堂的教育实效体现在哪里呢?关键在学生对你的教育教学认不认可,学生的德智水平有没有提高。一个很简单的测量方法就是,当你走进课堂的时候,孩子们是否面带微笑地在等待着你的到来当你结束课堂的时候,学生们是否注意到下课铃声已经响过。教师职业良心是内在养成的,但是外在的机制督促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前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还必须加快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不断增加课堂实效的权重、增加学生的话语权,建立行之有效的师德评价与促进机制。在教育评价中,我们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也不可因噎废食抛弃分数的评价功能;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管理者的评价意见,但是更要凸显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因为,对教师课堂上的师德与师能表现,学生最有发言权。

其次,教师要努力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播撒爱的同时,也感受学生的爱。记得去年深秋的时候,由于感冒,我的嗓子嘶哑得厉害,连续两天都只能将政治课改为自习课。第三天,走进办公室,却有一盒“金嗓子”润喉糖放在桌上,更让我吃惊的是,它竟是一个平时课堂上极爱表现,但是几乎没有一次答对过的男生送的!我心怀感激之情与他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聊天,却突然发现他的课堂极端表现居然只是为了引起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后来的几次交谈和家访,让我知道了更多,他父母离异。跟着父亲长大,从小就缺少被关注和被爱,但是生性好强。再后来,我会在课前随便问问他的预习情况,不经意间拍拍他的肩膀,也会在课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请他回答,慢慢地,他变了,课堂上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我突然明白,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片灿烂的天空,当你走进去,用爱帮他拨开乌云的时候,你也会被他天空中的蔚蓝所感动。因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蹲下身来,仔细倾听、用心感悟,相信你一定能够看到孩子们另一个美丽的世界,也能看到自己美丽的另一面。

教师职业良心表现为对师德修养和专业发展的进取心

让教育成为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对教师而言,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德能发展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同,从而增强自我道德认同,体验职业幸福。追求师德修养和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良心的发展性内涵。一个教师只有加强师德修养,积极谋求专业发展,才能成为学生信任的知识权威,获得学生与社会的认同,也才能在这样的认同中感受到自我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为此,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职业规划,在不断追求自我道德评价与认同中增强职业幸福感,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职业的发展性决定了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立足长远,从师德修养

和专业素质提高等方面,明晰自己的职业理想,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积极进取,勇于攀登。或许是一个专家型教师,或许是一个研究型教师,或许是一个实践型教师,哪怕是一个出色的“教书匠”,都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注重修炼,持续积累,因为只有自身的成长才是最幸福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荣誉体系,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社会道德评价和社会认同的平台。成长是教师的自我道德评价与认同,而成绩则需要社会的评价与认同。加强教师职业荣誉体系建设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目前的青年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模范教师等荣誉侧重于对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评价而且都是预成性的终极性评价,其示范功能远远多于认同和评价促进功能,所以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新的荣誉体系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认同、凸显对教师成长的过程性评价,让所有的教师都能感受到社会对自身发展的及时评价与认同,从而促使教师更好地朝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奋进。

教师职业良心还表现为对教育管理与评价的宽容心

对教育管理与评价的宽容心从哪里来?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与评价坚持以人为本,客观公正。学校管理制度应该是从教师实际出发,立足学校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良法”,而不应该是校长个人意志的书面化;学校管理应该是真正的“法治”,而不是以制度名义推行的“人治”。为此,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集民智、体民意,学校管理则要广聚民力,充分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将个人成长置于学校发展的大局之中。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教师要理解被管理者的心境,学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性化关爱。作为学校的被管理者,教师应该体会管理者的难处,不能一味强调管理的人性化,毕竟制度管理是刚性的,为人师表的我们更要自觉地遵守规范,服从管理。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对教师个体的管理和评价难免会出现偏差,但是只要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净化职业良心,以学生发展和自我成长为道德评价的标准,着眼长远和全局,立足社会大平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必然是前途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