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反思“学校经营”
杂志文章正文
反思“学校经营”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张发祥

在基础教育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学校办学经费投资和筹措的多元化,经营的理念在学校办学思想中日益凸显出来。经营理念一词频繁出现,成为一种时尚。在办学过程中,经营理念的出现以及确认,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教育管理思想走向现代的反映。但是,在基础教育办学过程中,对经营理念过度张扬,甚至被提升到学校管理的本体位置,则是对现代教育科学管理思想的一种误读。

在一些学校管理者的思想上,经营理念被确认为至上的原则和主流的方法,潜伏着不祥的危机。它可能导致校长自身角色的错位,会使学校管理方向走向歧途。现在,流行于教育界的追求硬件的奢华之风,以及像办工厂—般的办学校,使学校的文化内涵逐步减少。这些是由学校经营理念的不适当张扬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所谓经营的理念,是指关于学校的资本和品牌的合理运作,注重盘活教育资源,强化形象宣传,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优化和办学水平提高的一种办学思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办学者不可能对学校进行富有个性的经营运作。那时的学校不注意计算教育成本,不善于扩张教育资源,形成僵化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阶段,学校经营理念的提出,是一种观念创新,客观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于经营学校的理念具有开创性、科学性和适时性。之所以说经营理念具有适时性,是因为经营理念的确认和践行,首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虽然不断增加,但是仍然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国家作为办学主体,应当由政府承担的基础教育投资,不能到位,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的思路。一些学校缺乏应有基础设施,校长要在政府的领导帮助下,对有限的资源进行运作,以求实现较大的办学效益。随着整个教育投资状况的改善,学校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准之后,现今阶段强烈经营学校的色彩将逐步减退。从长远和根本上看,流行于现今的学校经营的理念,是校长办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但不应成为核心理念。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在于现实中经营理念带来的种种偏差。首先,我们所进行的教育进程,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既重视教育的外延拓展,又重视教育内涵发展的教育,是教育内涵发展和外延拓展的有机统一。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片面强调学校经营理念,往往一味地注重学校的外延拓展,于是办学校简化为盖大楼和做广告,在强烈的经营理念驱使下,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外延拓展上,校长几乎成为工程师。学校重视外在形象的打造,竭力包装和纵情炒作,已成一时之风尚。与此同时。不少学校疏于精神建设和文化积累,人们有理由担心教育后效规律在经年之后会给教育遗留下不可补救的缺憾,突出的可能是人文品位的弱化和降低。我们不能忽视经营理念片面张扬的负面影响。

其次,我们并不简单否定经营理念。基础教育领域里的经营理念,必须是科学教育发展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校长的经营素质则是校长整体素质的有机部分,是对传统校长素质的发展,是校长素质的可贵进步。善于经营的学校领导者,总是以教育根本宗旨为指向,恰当而灵活地运用经营手段,努力实现办学的根本目标。尽管如此,经营理念不应当成为校长素质的主色调。否则,办学校为什么不可以就用工程师和会计师?

最后,经营理念不应当成为校长素质的主色调,是因为教育以至学校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经营学校最终要归结为围绕人展开,对于物的经营最终是对人的关注和管理。经营理念不应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置于其上的应当是学校的精神建设和文化积累的理念。经营学校说到底,是要注意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注意学校以至每人和每生的成本核算,讲究物质资源(包括货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养人)。致力于经营学校,是为了学校精神建设的提升,即诸如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等。师生素养的提高,本质上属于精神建设。文化积累则在于学校校风建设,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文化传统的积累等等。以上这些建设,有赖于时间的延伸而达成。这是为什么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不是靠外在包装能实现的,更不是仅仅靠学校物质层面的建设所能实现的。学校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增加学校内在的文化含量上。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明乎此理,学校经营理念应当回归到应有的地位。经营理念不应当成为校长素质的主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