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模式
杂志文章正文
中小学德育工作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杨清良

案例

每当进入秋季,学校周围老百姓经常反映,说学生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有损坏、偷拿萝卜或水果的现象。学校政教处对此非常重视,每次都要进行调查和了解,对查出的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进行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于是政教处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周围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或萝卜。在规定的时间里,得到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者是失败的原因。其中有的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意偷取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此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学生偷拿或祸害人家果实的反映。

该案例突破了传统的德育模式的束缚,初步解释了何谓现代德育,如何进行现代德育,以及现代德育对德育主体的要求等等德育中的重点问题,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模式提供了借鉴。

1道德牵引——自我认识

案例中,德育工作者改变了传统的德育灌输和指责式的教育模式,通过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牵引,引领学生有意识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认识、比较、反思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有效措施。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教育,引起、唤醒、激发学生潜在认识和社会真实存在、社会真理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督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激起已有道德认识的重新建构。

2价值决断——自我选择

传统的德育,是一种管理、控制、约束的德育,忽视了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是一种纯粹的成人对儿童的管制,是一种霸权主义式的德育。在这种预置的前提下,儿童正如一部机器,任由德育工作者(成人)去操纵和控制,完全没有自我发展的自由和选择。这种所谓的德育,是一种畸形的德育,这种建立在不平等前提下的强加意志,往往是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儿童心理的愿望,在孩子们的愿望和需求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教育,使他们在愉快的心态下获得成功,道德修养得到升华。

3行为践履——自我体验

道德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改善个体的社会行为。在德育活动中不仅应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自我道德认识和评价所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对自我思想、言论、行为作价值判断时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和体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善于引导学生在行动中检验自己的道德情感,适时地指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要注意通过审美和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和战胜自我的喜悦。使学生在德育践行中始终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

4反思总结——自我评价

学生固有的道德行为的转变和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一选择一行为一评价一再认识一再行为”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自我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选择、道德行为的后果进行分析和反思,总结这次道德践行的得与失,对与错。与社会规范、社会要求进行对比分析,哪些行为和结果是社会主流价值允许存在的,是促进社会主流价值存在和升华的;哪些是社会主流价值所不允许存在的,是违背社会主流价值的,对社会道德规范起破坏和颠覆作用的。

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认识、道德选择、道德行为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总结,促进学生原有认识的重新建构,使之自主地向社会道德要求和规范靠拢,形成自身内在的对道德规范的真实理解。

5辅导矫正——自我超越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而道德行为的变化又总是根源于认识、情感、意志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变化。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德育必然是一个参差不齐、良莠不分的结果。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对其进行辅导和矫正,完成学生从德育认识到行为的自我超越,优化德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