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厦门的“家访”促动好
杂志文章正文
厦门的“家访”促动好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6        返回列表

杨 玫

国庆前夕,福建厦门市教育局日前发出通知。班主任必须在国庆期间到学生家进行家访。为了汇报家访成效,教师在家访时要与学生家长合影为证。

这则新闻在《中国教师报》的“品新闻”栏目初读时,也如大多朋友的想法相似,觉得其做法有“作秀”之嫌。但事后细细想来,这也的确是一种“为加强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努力使家访常态化、制度化”的有效“促动”,“合影”为证只是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为使好事做实的一种迫不得已的“管理”措施。

说到“家访”,许多老师都有过甚至不只一次亲身感受过“家访”。“家访”是传统的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曾经是老师们的一项“必修课”。

可就是这门为师者的“,必修课”,现如今却不得不发文统一要求,并很快成为有争议的“新闻”。很显然,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家校沟通的“家访”,已经明显地衰落了。特别在当前教师的工作负担、精神压力相对较重,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走出去的情况下,传统的“家访”有从家校联系的阵地上走开的趋势,在个别学校甚至已经消失多年。我不是一个传统主义者。但认为传统的“家访”却不无温情。

笔者以为,“家访”首先强调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主动上门拜访家长和学生的行为。教师“家访”是教育工作者把“教育的对象”当作“服务的对象”,教师主动上门,强化了“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把更多的“主动性”交给了家长和学生,使双方交流的平台相对更趋于一致。

其次,“家访”可实现多层面沟通。教师通过“家访”,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内心思想等等,进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家访”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去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家教观念。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形成良好的教养态度,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的最佳效应。

最后,“家访”还能送上心理慰藉,在现代社会中,家长和学生更多的不是缺衣少食,而是精神上孤独、苦闷、压抑。他们的心理困惑需要释放,需要倾诉。这时教师一家一户地走访,正好像“雪中送炭”。教师、家长(或学生)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将更亲切,交谈更透彻,已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有了情感的融通和共鸣。教师成了心理咨询师,“家访”自然显示了心理慰藉的独特魅力。

由于“家访”相比其他沟通方式有如此多的优势,所以这种行之有效的家校沟通传统在今天仍有不可小视的作用,不能够就这么任其颓废下去。教育传统大多与社会发展具有内在联系。维持“家访”这一传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维护了教育“传统”的高贵尊严,以及教育文化最后的记忆之一。

其实,今天出现摈弃传统意义上极为有效的“家访”之原因,并非是教育工作者不认同“家访”,大抵是工作节奏使然。抑或是我们一些人太想走进现代而急于割掉“传统”的脐带。当人们回过头来看时,或者已然明白,有些传统不仅可以和现代社会并行不悖,还可能是现代的“助推器”,一个现代社会不可能诀别传统而走向涅槃之路。人们会重拾某些有效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为今天、为未来所用。厦门开始“家访”回归之旅,就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事实说明。

当下,谁都知道知识决定命运,知识是最重要的本钱。自然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老师的强势地位越来越明显。因此,厦门用行政手段强势推行“家访”制度并使之常态化,可以极大地削减家庭、社会诸多负面因素对教育的阻滞,促成教育的最优化。笔者十分赞同厦门教育部门的做法,并认为值得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借鉴和学习。

当然厦门要求教师在国庆期间家访并拍照为证,有占用教师法定休息时间和不信任教师的“嫌疑”,值得商榷和改进。但我们不必责备求全,要看事情的主流。可以相信在适当的时候,对“占用”,厦门教育管理部门会通过各种合理的手段对教师有所补偿,同时,当“促动”产生了“常态”效应之后,“拍照”也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