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强化校园安全工作织起生命的“防护网”
杂志文章正文
强化校园安全工作织起生命的“防护网”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侯福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然而近年来,由于自杀、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一个个正值豆蔻年华鲜活的生命过早逝去,令人万分惋惜。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织起一张细密牢固的生命“防护网”,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途径进行:

构网——领导重视,精心筹划

生命最为可贵,安全重于泰山,构建生命“防护网”,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学校需要改善办学条件,排查和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加强德育处、保卫处、卫生室、团委、心理咨询室、食堂等部门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安全制度,强化岗位职责;优选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培养教职员工全员育人的思想和安全意识。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推进素质教育,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让他们能以阳光的心态教书育人和学习成长;重视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施,这些措施为生命“防护网”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织网——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生命“防护网”的构建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每位教师都应当加强责任心,做学生安全的守护者,譬如及时反映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等;“身教重于言教”,每位教师还要从我做起,做安全与生命教育的示范者;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有着直接的接触,既是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和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者和解决者。生命“防护网”的构建还要完善班委会、团委会、学生会的建设,班级设立安全委员和心理委员,充分发动学生,开展安全和心理志愿者活动,促成和完善生命“防护网”的构建。

“经线”——挖掘教材。课堂渗透

学校各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安全教育知识,教师课堂教学中应当结合所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渗透防火、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运动伤害、安全用药、疾病预防、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各科课程中还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例如生物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和魅力;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政治课学生感悟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等,通过学科课堂渗透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意义和质量等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

“纬线”——专题宣传,课外实践

学科课堂渗透以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以及开展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网络危害、毒品和艾滋病预防教育等专题教育;还要充分利用班会、校会、节假日、团队活动、纪念日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时间开展安全与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008年9月1日,作为开学第一课,以“知识守护生命”为主题的公益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及时组织学生收看了上述节目,全体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安全与生命教育。

“网眼”——疏密有致,恰到好处

学校忽视安全与生命教育和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网眼”过疏,会留下安全隐患。“网眼”过密,也会产生负作用。有的学校出于安全顾虑,对课外活动避之唯恐不及,学生失去了通过课外活动接触自然、认识社会的机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日后的“风吹雨打”;“网眼”过密还会导致对学生赏识过多,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惩罚教育。“有小病者就鲜有大病”,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一些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乖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往往因为家长、老师的一句批评,就选择了轻生;同样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缺少惩戒会致使犯错误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惩罚,意识不到要为自己错误的言行承担责任,一些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学校缺乏惩戒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布网——严防死守,“虚”“实”结合

学校安全工作具有细微性、广泛性、潜在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曾有一次,我在组织学生进行运动会入场式彩排和项目训练时,忽视了安全管理,恰巧一名男生投掷标枪失手,标枪竟向彩排队伍袭来,万幸的是标枪没有扎伤人。事发多年,我对此事仍心有余悸。除了常规管理这张“有形的网”以外,校园安全还需布下一张“无形的网”。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学习压力、早恋困扰、人际关系、社会不良影响等原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愈来愈多。开学伊始,上海就有四位学生自杀,引起社会的极大震撼。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安全与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珍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及时宣泄心理的压力,减少悲剧的发生。

“暖”网——温馨教室、和谐校园

相对于社会,校园仍是一方净土,然而一些学生却表现出强烈的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挣脱学校的“束缚”,出现逃学、网恋、进入未成年人不该去的场所等种种不良行为,这些行为都将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学生“破网而出”,固然有家庭、社会以及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因,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这些孩子认为学校没有温馨和快乐,不值得留恋,于是选择了出走。因此要把学生留在“防护网”内,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要尊重学生人格、熟知学生心理,谅解学生难处,纾缓学生学习压力,切忌急功近利和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师生和谐、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快乐,从而减少社会恶习和不良风气对学生的“侵蚀”以及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产生。

驻网——模拟演练,检验效果

生命“防护网”的构建,不仅要做好各项安全工作预案,还要积极开展应急演习,教会师生遇到地震、火灾、食物中毒、意外伤害、停电等突发事件如何疏散和急救处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许多学校平时缺乏紧急撤离演习方面的训练,地震来临时没有及时疏散,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多年来坚持进行紧急撤离演习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撤退仅用了1分36秒,全校师生大地震中安然无恙。学校要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爱国卫生月、消防日等时机开展突发事件的疏散和急救处理演习,检验生命“防护网”的效果,增强突发事件出现时的应对能力。

联网——家校互动,联系社会

构建生命“防护网”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要做到定期家校联系,沟通情况,转变家长观念,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安全教育的重任。2008年8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发起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行动正式启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国家减灾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都对本次行动给予了支持,充分表明了社会对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视。学校要积极与当地关工委、团委、新闻媒体、公安、消防、交通、社区以及卫生、地震等部门进行“联网”,主动寻求社会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支持,联成一张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更为广泛、更加有效的生命“防护网”。

通过以上途径,将会织起一张安全可靠、覆盖全体学生的生命“防护网”,促进学生健康、安全的成长,减少乃至杜绝学生伤亡悲剧的发生,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