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与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与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郑挺谊

加斯顿把在声望较低或处于边远地区的机构条件较差的地方任职,抑制了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发挥而产生消极影响的现象称之为“波敦克效应”。那些边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农村教师感到待遇不平等,缺少各种机会,缺乏公正,因环境不利而失去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专业发展受到限制。城乡的二元结构使一些农村教师从教多年,专业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呈现弱化和老化的趋势,只增教龄不增水平的现象。是什么阻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让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不会成为一潭死水?

原因

1外在的客观原因

(1)政策瓶颈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理论上与实践中都有歧视农村的倾向,区域差异大,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低,许多农村学校房舍紧张,信息化水平低,办学条件捉襟见肘,处于勉强维持运行状态,要拿出钱用于教师教育是难上加难。

(2)制度瓶颈

教师继续教育流于形式,造成应付了事,达不到实效。农村教师缺少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发展、深造的机会,教学实践中缺少专业引领,无缘接触先进教学理念。许多大规模的教学活动,只有重点学校教师才有展示的机会已成为不成文的规矩。

(3)资源瓶颈

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大,农村学校存在封闭性、边缘性和落后性特点,信息闭塞、资料短缺,可参阅的资料少,缺少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不会用或很少用互联网查资料、制课件,“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里的世界很无奈”,久而久之,成了井底之蛙,集体走向平庸。

(4)管理瓶颈

许多农村学校认为教师搞教育科研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师成为被剥夺了专业发展时空的“教书匠”,疲于应付各种教学检查和杂务,教学行为、工作绩效被固化,束缚了手脚和个性,整天就是埋头备课、上课、改作业,应对检查,很忙、很累,但总结时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些什么。

(5)评价瓶颈

教学谁做主?从理论上讲,当然是教师和学生,然而考试、评价、检查等无形的“手”在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自主权,以分数来评价教师,不得不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搞题海,疲于奔命,哪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创新教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无暇加强自身建设。

2教师自身主观原因

(1)局限于后喻文化

北美哲人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类:一是后喻文化。特征是用过去指导未来;二是互喻文化,特征是用现在指导未来;三是前喻文化,特征是用未来指导现在。在新课程实施的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已经存在的今天,多数农村教师仍重复着昨天的师道尊严故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后喻文化,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要求。有多少教师恨铁不成钢而变相体罚学生,有多少教师把对学生的一腔热爱化为千顷题海,最终淹没了学生的个性,又有多少教师撒手放任,最终使学生荒废了学业。

(2)专业发展意识淡薄

如果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那么教师的一个教学行为能透视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只注重眼前的教学效果,沉睡在“本我”中、没有唤醒“自我”、更不能实现“超我”。认识不足,观念就不可能转变,行动当然也就不会有突破,不从事教育理论的知识学习与探究,缺乏教育科研意识的“发酵”已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丧失了发展的内在动力。

(3)知识技能裹足不前

农村教师教学钻研较少,惰性滋长,不学习教育理论,不能把握教育前沿信息,不思考自身学习问题,使得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专业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失衡,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较差。没有教学研究意识,缺乏对教学新思想、新内容、新手段的钻研学习,往往浅尝辄止。

策略

要化解制约因素,让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倡导的口号变为现实的组织行为和教师的自觉行为,帮助青年教师消除“破土”期的困惑、中年教师“高原”期的缄默以及老年教师“休眠”期的沉默。从多维视角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才能实现农村教师专业化跨越式发展。

1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政策视角

周济部长在2005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坚持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地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改革和创新农村教师教育体系,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提供支持与服务。因此要保证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来源的稳定,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写进了十七大报告。如温州市委市府出台的文件《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强市的建设》中提到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每年拨款由原来的3000万提高到6000万。

2落实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法律支持视角

农村教师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政策的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第13条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教师法》第19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订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要增大教师教育经费的直接投入,帮助农村教师支付接受继续教育的费用等措施来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3建立多向互动的学习平台——教育行政视角

面对教师专业成长和积极性调动的困局,要从行政上推动,如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进城乡学校合作,建立区域学校间教研网络,实现教研互动,改变农村环境闭塞、信息交流匮乏、教学任务繁重而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各种先进教育教学信息的状况。如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省级骨干培训;温州市教育局开展的农村教师教学四项规范达标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开展“走近农村教师、走进农村课堂”送教下乡活动;农村学校联片教研等。开展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等各项教学评比,降低了门槛,为他们创造了条件。

4做好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业务指导视角

要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抓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抓好省、市、县、校四级连动的骨干与普通教师各层面经常性培训。培训时间选在假期,采取集中培训与平常节假日分散培训相结合,校本培训因地制宜。培训内容要与专业对口,力求精悍而实用,要能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所遇见的普遍问题,在观念上和教育思想上给教师以新的启迪,在技术上予以专业指导,通过具体和典型的教学案例的剖析,让教师们在教学理念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启发和创新。注意倾听农村学

校教师的心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以“结识几位专家、深交几个骨干、反思几个问题、解决几个难题”为培训目标,提高农村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5做好校本教研,创良好环境——学校管理视角

教研、科研、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然选择。开展咨询、研讨活动,通过课例分析、经验交流、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实现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培养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开展教学四项规范达标活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命题),新教师基本功考核,中老年教师的基本功升级。加强教研组建设,对内盘活学校的学习资源,开展同课异构,抓好听课、评课活动和优质课评比,做好专题教研,营造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建立新型教研文化。优化备课活动,形成“写、议、改、补、记”五位一体模式。开展课例研讨,推行“说课、上课、听课、议课、改课一条龙”的教研模式,领悟“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内涵。

6在学习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自身建设视角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内在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丰富的过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一种生活。向书本学习,向问题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勤学习、重实践、善反思。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反思和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和真正动力。深化专业知识,拓展专业技能,丰富专业情意,过好四关:学历关,基本功关(三字一话多媒体)、课堂教学关、教学札记关。在案例反思、行为跟进、专业引领中进入研究的三种形态:在整理中思考——日常渗透的自觉研究;在案例中反思——基于教育事件的主题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寻求问题解决的探索。

农村教师在谋求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以下四面镜来反思改进提高自己。望远镜:通过阅读、参加培训、网络和远程教育培训、出外考察等途径不断学习,拓展视野;显微镜:时吋剖析自己的教育行为,从“小事”开始做起,避免贪大而无从下手;潜望镜:专业发展的渠道和途径得另辟蹊径,如当地的自然、民俗风土资源就是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好素材;平面镜:通过听取身边人评价,向专家、骨干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进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良好状态,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改革教学方式,完善教师的专业结构:①所教学科的知识(能教);②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会教);③教育专业精神(愿教),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发展专业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泰顺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