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从一道试题看教师培训
杂志文章正文
从一道试题看教师培训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8        返回列表

吴志健

小学毕业测试中有如下一道试题:999096精确到万位的近似数是()。标准答案:100万。阅卷结束时,发现有位老师把“1000000”也算作“正确答案”。这下,占绝大多数的反对者(包括阅卷组长)发话了:一是这样批的要改正,要用标准答案,否则就不能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公平。二是100万与1000000是有区别的,且区别很大。前者是以“万”作单位的,后者是以“一”为单位的。该试题要求用“万”作单位。

从反对者的意见中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重视100万与1000000的区别。

现在,我们暂且不去研究100万与1000000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如反对者所说,先来搞清楚什么叫近似数。所谓近似数是指“接近准确数而不等于准确数的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从近似数的概念和该试题的内容可以看出该试题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其实,真要我讲出100万与1000000的区别,我至多也只会说,前者比较简便、易读易写。至于两者单位不同,我是想不到的,况且我也不敢苟同。苏教版国标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2页上指出“为方便读数、写数,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版数学同标教材副主审沈重予则更进一步指出,“9600000和960万都是九百六十万,1300000000和13亿都是十三亿,是同一个数的两种写法”。

行文至此,反对者是对是错已一目明了。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这里固然有教师知识方面的缺陷,有教师教学理念方面的遗憾,但是更多地折射出了新课程培训存在的问题。

市教研室、学校关于新课程培训一般采用通识培训与教材培训两种方式,培训的重点内容是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先培训后上岗”确实为迅速、有效推进新课程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这仅重视了教师所任学科本年级知识、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的培训,忽视了教师所任学科其他年级知识、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的培训,更加忽视了对教师进行其他基础学科培训。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某些内容把握不精准。例如,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在小学低年级就出现,而六年级仅在总复习中出现。这样,在六年级新教材培训时就不可能把它作为重点内容,而事实上教师容易对其内涵、教法产生误解。又如,前文试题所涉及到的近似数问题是四年级的培训内容,而六年级教师没有培训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乐曾指出:“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数学教育专业的设置,或者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关键不在于他学多少教育学或者教学法方面的东西,而主要是在于他数学本身水平的高低”。可见,数学学科知识的培训会制约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制约新课程的实施。

现在的课堂教学强调动态生成,力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和书本知识不再是权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体验和想象,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甚至对所谓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的教师在新教材、新理念等各类培训面前唯唯诺诺,没有了自我。俨然一派“传声筒”与“容器”角色。这里,教师一方面成为学生质疑权威、不断创新的引导者,另一方面又成为新课程、新理念机械的执行者。这种两面性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试想,一个固步自封、非常保守的人怎么能引领他人去创新呢?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我认为,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教材培训等都是以行政形式进行的,教师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课程高高在上,从而形成专家“一言堂”、教师囫囵吞枣般地吸收的局面,教师也就缺失自觉学习、温习旧知、更新知识的意识。例如,前文所讲的标准答案就是市教研室下发的(标准答案本身没有错),部分阅卷教师就不假思索地“执行”了,而且曲解其意。在他们眼里,专家的话就成了圣旨。

看来,教师培训既要重视专业技能提高,也要重视自身知识更新;既要自上而下,更要自下而上。让培训成为教师的自我要求,才是培训的价值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市新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