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模式
杂志文章正文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邱光辉 张一栋

列·符·赞科夫(1901-1977)是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1918年他以乡村小学教师职务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从1929年起,开始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担任过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缺陷儿童研究所所长。从1957年到1977年这20年间,他和“教育与发展”室的同事们一道,以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为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其成果主要展现在《教学与发展》《和教师的谈话》等150多篇教育著作之中。

作为凯洛夫的长期合作者,赞科夫是从传统教育思想体系中冲决出来的。他深刻了解传统教学论的弊端。他的理论不像凯洛夫的诞生于本世纪30年代末的《教育学》那样,只是描述和概括传统教学经验,他主张教学应从知识转向智能,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主张讲授基础知识必须同时进行基本智力技能训练和个性优良品质的培养;书本知识教学必须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教师的教必须向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转化。总之,要达到“教学促发展”和“发展促教学”。他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赞科夫的教学论中,“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是相对应的。“特殊发展”指各专门学科——如语文、数理、音乐等特殊才能的发展;“一般发展”指促进儿童智力、道德、情感、性格等整个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其中智力的发展是核心的一环,包括观察、想象、思维、记忆及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而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他主张尽可能创造条件,选用“能使儿童真正开动脑筋”的教材与教法,尽早地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主动、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

为了体现“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这一主导思想,赞科夫通过长期教学实验与理论总结,提出了与传统教学诸原则针锋相对的五条“新教学原则”。

高难度教学的原则

这是和传统教学量力性原则对立的原则。量力性原则为教学规定一个界限,教学只是跟在学生发展后面跑。赞科夫指出:“传统教育学的弱点在于教学过程过于容易。”“应该遵循一个相反的原则: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

高难度的含义之一是教学内容必须更新,用现代科技的初步知识取代“原始”教材,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利用他们的认识可能性。“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它“营养不良”;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障碍,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赞科夫根据维果茨基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的理论: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现在就能独立完成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水平是最近发展区,这时儿童的思维过程正在形成,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启发帮助下经过一番努力就能完成任务。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提高一级。

高速度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说:“传统教育学为追求所谓知识的‘牢固掌握,就让学生反复地、千篇一律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这种做法导致了学生不动脑筋、精神消沉。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主张要“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据此提出这条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传统教学论把直观性原则提到首要的地位,并据此提出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则。针对传统教学低估儿童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贫乏的缺点提出的这条原则,实质在于强调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认识作用。赞科夫认为感性知识固然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由此经过复杂的道路而到达抽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学生也经历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认识的全过程,这是一条缓慢的、不经济的道路。实际上,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知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经验与理论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根据实验观察,赞科夫指出“一年级学生就能掌握许多抽象的概念,理解某些事物的内在联系”。至于“由近及远”是指儿童先认识身旁的事物,可是他们偏偏最爱听异国异地的趣事,最爱看身边看不到的事物。而“由简单到复杂”的要求,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的感官延伸到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可以把过去认为极其复杂的现象变成容易理解的东西”。旧教学体系仍要求把儿童的认识限制在用手摸、用肉眼看的水平上,显然是落后了。因此他不反对直接观察的重大意义,但反对旧教学论的片面性和“原始”性,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个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有些相似,但两者的着眼点有实质的区别。自觉性原则强调使学生理解教材,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它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而赞可夫提出的这条原则要求学生注意的对象是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

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后进生”问题在前苏联没有得到解决,有的学校按照“高难度”“高速度”原则教学,结果只培养了几个拔尖生,而把一批学生拉下来。赞科夫从1963——1967年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从实验班和普通班选了一批后进生做比较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他们各方面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使他坚信,对“后进生”更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工夫,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他指出学生的上、中、下三等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论的“积极性原则”的重大发展。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时间缩短,学生学习质量提高。他从实验中概括出的新教学理论,也具有鲜明的变革性和实践性。对20世纪60年代末的苏联教育影响颇大。但是,实验在大范围推开之后,也确实出现了学生负担加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