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找准住宿学生管理的着眼点
杂志文章正文
找准住宿学生管理的着眼点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1        返回列表

符礼科

案例

学校布局调整、集中办学后,大部分农村小学也有了住宿生,中午还增加了在学校食堂代伙的学生。这就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A校的李校长就遇到了这样—个难题。

开学初,后勤主任向李校长汇报,有很多路远学生住宿在学校周围的居民家里。附近的一些居民竟然和学校抢“生源”。他们的策略基本上是三点:一是“降价”;二是“服务”;三是靠“亲友团”的力量。这样一来,在校住宿生急剧减少,造成了学校宿舍楼、食堂资源的浪费,而最大的问题是是学生的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又几次发文要求各学校联合公安、工商、城建等部门治理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严厉制止学生在校外代伙、住宿。

李校长采用办法,一是主动邀请公安、工商、城建等部门彻底清查哪些学生住宿在校外,住宿在哪些居民的家里。学生由班科任老师逐人做工作,居民由公安、工商、城建、居委会登门做工作。二是把住宿在校外学生的家长请到学校,向他们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求他们配合工作。

可事与愿违,农村家长认为校外住宿便宜点,还有部分家长不好意思拒绝亲戚朋友介绍的住宿。有些家长不理解学校的做法,认为学校之所以这么热心,不就是为了多从学生身上捞几个钱吗?周围的居民也跟学校对立起来,关系非常恶化,常常制造矛盾,挑起争端,学校处于很被动的局面。

李校长调走了,王校长调到了A校。

在了解了情况之后,王校长在住宿生的早、晚空余时间上做起了文章。每天放学以后,王校长就把住宿生集中起来,按兴趣爱好分组,喜欢打篮球的学生就跟体育老师到篮球场上练篮球;喜欢音乐、舞蹈的学生就跟音乐老师到音乐教室学唱歌、跳舞;喜欢英语的就跟在英语老师后面去排练英语小品;喜欢美术的学生就跟着美术老师到校园里去写生……早晨学生起床后,体育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跑步,“一二一”的口号声喊得震天响,大老远都能听见。

没过多久,住在校外的学生纷纷住到学校里,过了一段时间,A校的学生校外住宿问题就不存在了。

在对待学生在校外住宿这个问题上,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位校长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李校长把注意力放在校外,目光盯在校外住宿的家长和收留学生的居民身上;王校长则关注校内,重点是关注已经住校的学生。李校长依据上级的文件精神借助了公安、工商、城建和居委会的力量;王校长则主要是发挥教师的特长及其主观能动性,建立了住校生兴趣活动小组。李校长采用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企图用道理说服家长;王校长采用的是“行动法”,切实提高住校生的素质,让他们身心愉悦地度过住校的每一天,从而去影响校外住宿的学生及家长,让他们主动地住进学校。

结果是李校长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收效甚微;王校长的做法则简单得多,但效果显著。

这里两位校长给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上了很好的一堂课。有的校长管理非常细致并且严格,一切都按规章制度和原则操作,对于有些问题大会讲了小会又讲,事无巨细都要亲自抓、亲自管,但就是不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校长却是“无为而治”,轻松管理,和教师相处很融洽,即使没有任何经济和物质利益,在工作最需要的时候教师们能为他挺身而出。有的教师把学生看得很紧,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道理,出了大量的作业题让学生演练,让学生经历了多次考试磨练,自认为已经为学生付出太多太多,但却得不到多数学生的尊重,甚至学生考试成绩也并不理想。而有的教师没有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没有频繁的考试,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却很好,并且还深受学生的喜爱。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管理要有艺术。

案例中的王校长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要管理得好必须掌握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校长眼里要先有教师和学生,教师眼里要先有学生,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只停留在口头上空喊口号是不行的,还得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管理学生时要理解并尊重他们,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真正关注他们“每一个”都健康茁壮地成长。树木可成栋梁也可成柴薪,它们各有各的用处,但它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光要经历风霜,更要享受阳光和雨露。学生也如此,就算有些学生将来考不上高中和大学,他们步入社会后,绝大多数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我们不能让他们在分数面前抬不起头,必须要改变这种不该有的现象。案例中的王校长就不是在口号上高呼住校如何好,如何能够让学生多学知识考出好的成绩等等,他把管理住校学生的着眼点确定为“让学生快乐地成长”,于是安排了具体的活动,以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外兴趣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学生各自的特长,让整个校园在早晚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享受到了住校的快乐。可以说王校长这个“点”找得准,抓得具体、抓得及时。家长是十分重视孩子的素质发展的,眼见住校的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得到这么多“好处”,他们就自觉地就把校外住宿的孩子送到学校来了。

案例中的王校长比李校长高明之处就在于教育智慧。说到教育智慧,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出了一道难题,谁能把一间屋子用一种东西填满,就给他荣华富贵。于是,有人搬来了泥土填,有人抱来了稻草,结果谁也不能把屋子填满。最后有一个聪明人来了,他什么也没有搬,只在房间里点上了一盏烛灯,烛光立即把房间“塞满”了。王校长就像这个点烛灯的人。充满教育智慧的校长们总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卢志文校长说过“好的制度往往是简约的,好的管理常常是简单的。最高境界的管理,却不见管理”,好一个“好的管理常常是简单的”!运用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管理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还必须指出的是,案例中的李校长也给我们一些警示。一是当学校管理工作遇到困难时,不要只依靠上级的力量,毕竟上级指示只是提供原则性方向性而已,每所学校校情不一样,所遇到的具体问题也不尽相同。因而校长平时要善于激发学校教师为学校管理出“金点子”,要善待教师的热情。一是奉献要讲究方法,管理要有创新精神。至今为止,“老黄牛”式的校长带领一群“老黄牛”式的教师的学校还不少。

所以,作为一个校长,管理的智慧从哪里来?凭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教师和学生而来,凭学习优秀的管理理论、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而来,凭善于思考努力创新而来。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发挥校长个人的智慧,而且要凝聚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的智慧,这种智慧对于校长来说是一种更大的智慧。也许案例中的王校长是受到了教师的启示,比如有教师曾向他提过让住校学生参加一些活动,于是他想到了组建学生兴趣活动小组,从而吸引了校外住宿的学生。想必王校长在管理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也有不少“亮点”。

推而广之,校长对教师的管理也可以如此,主要是找准管理的着眼点。不仅要求教师能拿出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凭“真实本领”从容地取得成绩,在这个过程中,让教师感到自己的各方面素质有很大程度地提高,感到自己的专业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并且有持续成长的信心和决心。如果教师尝到了前进的“甜头”,形成了良性循环,校长稍微作一下点拨就行了。相反,只用校长的权威去压服教师、用条款去约束教师,教师未必会心服口服。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应该是“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不能以“我这样做是为你们好”为借口,课堂上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完全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后教育学生要听话、老实,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品质的唯一标准。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在学校快乐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武胜县街子初中)